- +1
《反虐待動物法》呼吁:支持對動物和人生命的關懷
不斷涌現的動物虐待事件令人觸目驚心:男子用開水燙流浪貓至四胎兒死亡、活體寵物盲盒、父子用毒鏢射殺100多只狗、洗衣機柯基、40元能買100G虐貓視頻、外賣騎手當街虐貓……
早在2006年,就有24名全國政協委員簽名呼吁頒布《反虐待動物法》。近期,國家司法部正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2022年度立法項目建議,社會各界再次呼吁《反虐待動物法》立法!
相關微博話題獲網友高度關注
我們為什么需要《反虐待動物法》?
有人并不認同《反虐待動物法》的倡議,或認為是“大題小作”。可實際上,阻止虐待和支持善待,不只影響動物本身,也與我們的生活,以及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
1. 動物和人類一樣有感知
多個研究表明,動物和我們一樣,有感覺和知覺,能夠感受悲傷和痛苦。例如,許多動物體驗到疼痛后,會表現出復雜的行為和生理變化,包括吃更少的食物、社交行為受到抑制、發出特有的求救信號,經歷呼吸和心血管變化,以及炎癥和壓力荷爾蒙的釋放等。
科羅拉州立大學犬貓急性疼痛評分表
當我們想象自己在受到暴力時的疼痛和恐慌,也就能夠想象動物面對虐待時同樣的感受。
2. 推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
校園霸凌和未成年犯罪事件頻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已成為全社會高度重視的議題。你是否曾想過動物虐待和暴力犯罪之間也存在著聯系?
美國聯邦和各州監獄,以及精神病犯罪研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幾乎所有暴力犯罪人在童年都受過虐待,其中60%以上都是從虐待動物開始他們的暴力行為。
同理心的發展,對減少未成年人反社會行為至關重要。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向外部世界模仿和學習的過程。在成長時期,目睹或被允許進行動物虐待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學習模仿并成為施暴者,甚至可能將虐待行為從動物轉至其他生命個體,也包括人類。
從法律層面阻止動物虐待,能夠為培養兒童的生命關懷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友好的社會環境。
3.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頻發、大流行病暴發等共同挑戰下,我們更加審思人、動物、環境間的關系,保障人、動物、環境的“One Health 同一健康”也成為全球共同奮斗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加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隨著大眾對善待動物的呼吁日益強烈,在立法上,我們也見證了許多促進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的積極成果:
2020年5月《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正式發布,狗被認為與人類的關系更加密切,因此沒有被列入。
2020年3月通過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中,禁食名單也包括”寵物飼養“等非食用利用的動物及其制品。
北京、上海、青島、長沙、寧波等地皆有相關條例,禁止遺棄和虐待伴侶動物。
因此,我們同樣期待《反虐待動物法》的出臺,從法律層面保障動物與人類的共同福祉,給予公眾尤其未成年人尊重、善待生命的價值引導,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進步至關重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