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方人的鱔魚,吃法到底有多“卷”?
南方人的鱔魚,吃法到底有多“卷”?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南方人的鱔魚
為啥會七十二般變化?
不吃魚,南方人怎么活得下去?
鱸魚怎么吃?紅燒、清蒸應該都挺好吃的吧;鱖魚怎么吃?清蒸、做湯都不錯吧;銀魚怎么吃?蒸雞蛋、燒湯應該都不錯吧。
鱔魚怎么吃?怎么吃都行。
鱔魚去骨切段。
圖/視覺中國
這條魚不像魚,像蛇,腦袋尖尖,通體深褐黃色,帶黑色斑點,體表的粘液鍍上一層渾濁的油亮。它熱愛一切水邊的洞穴,常常潛伏其中。
在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這條暗夜行者頻頻現身,游走在的河流、湖泊、池沼、水溝、稻田的泥窩中。在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鱔魚養殖水塘。
圖/視覺中國
只看顏值,它似乎很難與美食扯上關系。但“鱔”不可貌相,它以肥嫩的肉質霸占了長江水域人民的餐桌。
它相當包容,煸、炒、燜、燒、蒸、炸,來者不拒;它渾身都美味,吃背肉、吃尾肉、吃腹肉,想吃哪里吃哪里。
鱔魚,濃淡兩相宜。
圖/視覺中國
它以一己之力,將中國美食之“卷”推向了另一個高峰,讓長江流域的人們用一條魚展現了他們的性格。
鱔魚在江蘇,菜式和菜名一起“卷”
江蘇地跨中國南北分界線,淮河、長江兩大水系穿過,自古經濟發達、物產豐饒,是中國美食與飲食文化的扛把子。
江淮平原,河道縱橫,物產豐饒。
攝影/multibits,圖/視覺中國
蘇錫、金陵、淮揚,各自綻放,還暗自較勁。不過他們的特點都放在一個“鮮”字上面,喜歡以河湖鮮入菜,保留原味,吃的就是食材“本”味。
這種烙在基因里的美食雷達注定讓江蘇人與鱔魚相遇,共同鑄就一段佳話。
它們與淮揚人民的相愛相殺,已經超過一千年了。民國時期徐珂的《清稗類鈔》就有記載:“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
江蘇人與鱔魚的緣分不下千年。
圖/視覺中國
清咸豐年間,兩淮一帶流傳一種長魚席(淮揚地區將鱔魚叫作長魚),整個宴席中的108種菜式都由長魚做成,活嫩、軟嫩、松嫩、酥嫩,征服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
蘇菜廚師手下的鱔魚,不是長相“一言難盡”的泥塘生物,而是等待華麗變身的“尤物”。
他們刀工精細,烹調工序多,方法多樣,風格清新雅麗。這些特質濃縮成兩個字——講究。
鱔魚在這里,得到了最溫柔的對待。
熱油滋啦滋啦的響聲仿佛就在耳邊。
圖/匯圖網
響油鱔糊可是江蘇鱔魚菜肴響當當的“頭牌”,隨著遍地開花的淮揚菜館,為全國人民熟知。食客們吃的不僅是那口鱔魚,求的更是鼻、眼、耳、口共同的刺激。
條狀細軟、紅亮的鱔段臥在深醬色的濃汁里,姜絲嫩黃、蔥花翠綠、蒜末瑩白,共同刺激著食客們的視神經。
這時,一壺熱油澆上,猛然躥出的濃香伴著滋啦滋啦的聲響,一旁的食客早已被挑逗得心癢難耐。待壺嘴剛一離開,也顧不得燙,和著噴香的作料,夾起一筷子子鱔絲送入口中。
響油鱔糊口感嫩滑,鮮字當頭。
圖/視覺中國
一口軟糯過后,滑過舌頭的是咸鮮,當中又帶著點甜,伴著點蔥蒜的清香。
“響油鱔糊”四個妙得很。“鱔”是食材,“糊”是成菜的樣子,“響油”是最后畫龍點睛的一筆,仿佛前面的一切溫柔繾綣,都為了與最后這滾燙相遇。
淮揚菜的考究,早已超出了色香味,一字一句間,都是對飲食之美的追求。
軟兜長魚,夾起之后,兩端自然下垂。
攝影/馬多,圖/圖蟲·創意
軟兜長魚和熗虎尾是另外兩道淮揚名菜,用的分別是脊背肉和鱔魚尾背肉。都是汆水以竹刀去骨,再行烹制。
軟兜成菜后,鱔絲夾起時,兩端自然下垂,像嬰兒的肚兜帶一樣,吃的時候需用湯匙兜著吃,因此叫軟兜。
熗虎尾,梁實秋也得贊一句“極為佳美”。“把鱔魚切成四五寸長的寬條,像老虎尾巴一樣,上略寬,下尖細……以沸湯煮熟之后即撈起,一條條的在碗內排列整齊,澆上預先備好麻油醬油料酒的湯汁,冷卻后,再灑上大量的搗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
熗虎威,一條條鱔肉,像老虎的尾巴,碼在容器里。
攝影/qibajiu789789,圖/匯圖網
如果不是菜名,哪個外地人能把這等菜名與暗夜出行、混跡于泥塘的鱔魚扯上關系呢?
在南京,鱔魚還能享受與牛排一樣的烹飪待遇。這就要說到燉生敲了。
鱔魚去骨后,反轉刀刃,用刀背沿魚身來回交叉敲擊,連續不停,直到黃鱔內側肌肉松散起茸。
之后,將鱔魚過熱油,泛花后迅速撈起。再煸香五花肉,加高湯調味,轉入砂鍋,小火慢燉。此時鱔肉的肌肉組織已被敲松,可以更好地吸收油脂和湯料。燉好之后,緊實脆爽的鱔肉已然脫胎換骨,口感酥爛,湯汁飽滿。
燉生敲,顧名思義,要用刀背在生鱔魚上敲擊。
圖/《風味人間》
咬一口,滿嘴鮮嫩的汁水,除了一句“人間值得”,還能感嘆什么呢!
在四川,鱔魚“上了火”
長江另一端,川蜀地區,秦巴山脈、橫斷山脈、云貴高原環繞,長江的脾氣還不似下游那般溫和,急急地流過巫山向東奔去。
辣仿佛是一切的脾性,食物如此,人也如此。人們對待鱔魚,不再像江蘇那般詩意與風情,卻添了一份江湖氣,一份真性情。
四川常見的干煸鱔片。
攝影/zhanggui3310,圖/匯圖網
街頭巷尾,自家餐桌,經常出現的干煸鱔片就是這種氣質的代表。鱔片與芹菜、辣椒、蒜同炒,辣椒和蒜掩去鱔魚的腥,添進的是辛辣和鮮香。初食滿口辛辣,再品是鱔肉本身的脆爽、鮮嫩。
大蒜燒鱔魚主要用蒜和豆瓣醬煸炒燒制。先煸炒,再用中火慢燒,最后下淀粉收濃。切了花刀的鱔段黑亮,大蒜綿軟甘厚。
大蒜燒鱔魚,大蒜也好吃。
攝影/uawencp,圖/匯圖網
“食在四川,味在樂山。”在成都的美食后花園,也隱藏著這么一道鱔魚菜——臨江鱔絲。
樂山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過度地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水匯流于樂山,鱔魚多得數不清。樂山滿街都是主打鱔絲的餐館。樂山人一出手,就沒別人什么事了。
樂山街頭小吃攤,巴適得板!
攝影/馬湙森,圖/圖蟲·創意
臨江鱔絲口味鮮香麻辣,是典型的川菜。鱔魚要選大小正好的,標準就是能正好劃出三根長條。
烹制的時候用豬油、泡生姜、泡海椒、老壇酸菜、香椿、香菜近二十種調料,給鱔魚去腥。汆鱔魚的湯之后要加入鍋中提鮮。上桌前撒上刀口辣椒、花椒,淋熱油。
碩大的瓷盆或鐵盆端上,一雙雙筷子潛入盆底,撈取鱔絲,漂浮于表面的香料逐漸沉入湯汁中,在熱湯的浸潤中散發獨特的氣息。
盆底,各種風味的交換、融合正悄悄進行。時間越長,鱔絲就越香,越有味道!
裝在盆里吃得才過癮。
圖/視覺中國
就像廣西人把最驚艷的食材統統留給米粉一樣,四川人會把最美味的食物都留著“晚上下面吃”。
一碗鱔魚面,澆頭可以做得“奢侈”。泡椒炒上豆瓣,加大蒜,加芹菜,拱著鱔段,帶湯水澆在煮好的面上。紅、綠、白、黑,一起簇擁在面上,豐足的食材、味覺上的滿足,是一餐飯,也是一餐撫慰。
帶著舊時記憶的鱔魚面。
攝影/獨守清江,圖/圖蟲·創意
上了年紀的老漢兒回憶著:“以前的時候,抓黃鱔專來煮面,從來沒有過,太奢侈。都是用燒黃鱔剩下的底子,有鹽有味兒有湯湯兒,第二頓下面吃,這個倒是常有的。”
一碗面鱔魚面,是舊時生活不易時的調劑,掛滿油水的剩黃鱔澆在樸實無華的白面上,撫慰著日常生活的艱辛,帶來繼續向前的慰藉。
現在,人們早就脫離了當時那種生活,但鱔魚面還帶著煙火氣的幸福。
湖南:霸蠻霸到了鱔魚上
湖南東、西、南三面環山,湘、沅、資、澧四河及其支流,聯手群山、大湖,把湖南切了個七零八碎。大大小小的平地就點綴于山水之間,構成湖南人賴以生存的空間。
“吃得苦,霸得蠻,吃得苦,耐得煩”流淌在湖南人的血液中,他們由內自外透出潑辣豪爽體現在方方面面,包括對待鱔魚的態度。
頗具活力的長沙。
圖/視覺中國
一道黃燜鱔魚,湯色黃亮,鮮綠的黃瓜點綴著,比淮揚的亮紅色和四川的黑色都清爽許多。
別有洞天之處在于鱔魚血和紫蘇。正宗的黃燜鱔魚去骨切段之后并不清洗,直接下鍋,為的是“最大限度”保留鱔魚的鮮味。
別有洞天的黃燜鱔魚。
攝影/zhoupitt,圖/匯圖網
為了去這帶血的腥味,需要先煎制生鱔段,煸出虎皮狀,之后下姜末,噴黃酒。
鱔魚加高湯和黃瓜,湯汁燒開加調料,開大火把鱔魚和黃瓜燜至入味,放入菜生和青豌豆。臨出鍋前放紫蘇絲、胡椒粉,最后一次去腥增香。真是把“霸得蠻,耐得煩”演繹到了極致。
這道湯色亮黃的黃燜鱔魚經過繁多的工序之后,終于擺在了挑嘴的湖南人面前。
紫蘇,湖南人的靈魂味道。
圖/視覺中國
可別小看最后撒下的這一把紫蘇。在湖南,紫蘇是萬能的,是有靈魂的,是全省人的命運共同體。這種半紫半綠的搭配,是是世間最溫柔的色彩。紫蘇梅子、紫蘇桃子姜、紫蘇黃瓜、紫蘇炒田螺、口味蝦。湖南人的味覺至高地,絕對是紫蘇的天下。
同樣不能沒有紫蘇的,是下面這道暗黑小零食。
盤龍鱔,鱔魚盤成圈圈,樣子很有趣。
攝影/熱浪,圖/圖蟲·創意
盤龍鱔聽著就是一副席卷天地的氣勢,然后它在湖南的結局,一般是當零食。
“媽媽說,鱔魚的血是最重要的。”選小一些的鱔魚,遵循老一輩的“教誨”,不開膛、不破肚、不放血,粘液沖沖干凈,直接下鍋煸炒。
帶骨的鱔魚受熱縮成圈圈,加辣椒、蒜末、蔥花,最后撒一把靈魂紫蘇。吃的時候最好用手,抄起一盤,從鱔魚頭部咬開,一撕撕到鱔尾,兩三下就吃得只剩一條脊骨,連著內臟一起丟進垃圾桶。味道和吃法都過癮,下酒下飯兩相宜。
在湖北,鱔魚背后都是故事
湖北的鱔魚菜式也不少,但最特別的是湖北天門的炮蒸鱔魚。
炮蒸是一種蒸法,專門用來蒸制無鱗魚類。第一次蒸除腥,第二次蒸才是為了做菜,用蒸代替其他做法中的汆或煸。
炮蒸鱔魚,表面像粉蒸肉。
攝影/yehuu133,圖/匯圖網
第二次蒸熟后將大蒜末、蔥、胡椒面放在蒸菜表面,用熱油澆上去,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就像鞭炮般的聲音。
蒸法完美的保留了鱔魚的鮮美和滑嫩,最后淋上去的熱油則讓魚肉脫離了平淡,激發了蛋白質誘人犯罪的葷香。
蒸菜是湖北天門的一大特色。
圖/視覺中國
鱔魚在湖北天門,訴說的是歷史與蒸菜文化。
蒸菜是湖北天門的一塊名牌。尋常的“蒸法”在這里有九種變身: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釀蒸、花樣造型蒸、封蒸、干蒸。在天門的江湖,流傳著“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籠不請客”的說法。
皮條鱔魚,有點像蘇錫菜。
攝影/大漠判官攝影,圖/匯圖網
皮條鱔魚是荊州、沙市地區的特色,鱔魚切段后掛糊油炸,再澆上酸甜口的醬汁,因為炸過之后像皮條,也叫皮條鱔魚。做法不像中部,反而有點江南菜的影子。
荊州菜歷史悠久,是楚菜的主流,湖北菜的發源地,口感溫和。魚糕、八寶飯、千張扣肉都口感軟糯香甜,筆架魚肚也是滑嫩松軟。
荊州古稱江陵,是江漢平原腹地,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這里“飯稻羮魚”,可見自古物產豐富,也許正是這種氣候物產,讓荊州在愛吃辣的湖北,帶上一絲溫柔的甜糯滋味。
人的性格,都在菜里。
攝影/bgton,圖/視覺中國
一條鱔魚,一道菜,講的都是人的故事。
文 | 悠悠
封圖 | 幕藝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南方人的鱔魚,吃法到底有多“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