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自博館引進“滅絕:并非世界末日?”展覽,免費對外開放
10600年前滅絕的大角鹿下顎骨、1649年滅絕的象鳥的蛋(最大的鳥蛋)、1800年滅絕的恐鳥的足和羽毛……上述標本從10月25日起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B1臨展廳免費對公眾開放。
10月25日,上海自然博物館,從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引進的“滅絕:并非世界末日”巡展上,觀眾參觀一只老虎標本。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賴鑫琳圖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從上海自然博物館獲悉,該館引進了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滅絕:并非世界末日?”巡展項目。此次是該展首次走進亞洲,將帶領參觀者越過渡渡鳥和恐龍,去尋找地球生命演化歷程里的“幸存者”,探討生物滅絕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整個展覽分為“滅絕的意義”、“拯救瀕危物種還是順應自然?”、“最后的幸存者”、“第6次生物大滅絕”、“沒有人類的世界?”五個部分,運用圖片、標本、模型、互動多媒體等多種展示手段,呈現最新科學發現,展示現今的瀕危物種。
參觀者能近距離觀賞那些曾經生活在地球上但現今已滅絕的一些耳熟能詳的動物標本,如世界上最大的鳥蛋——象鳥蛋、難得一見的恐鳥足和羽毛、雌性和雄性的嘴喙長得完全不一樣的兼嘴垂耳鴉的雌雄性個體標本、世界上最美麗的蛾子——斯氏燕蛾等。
觀眾參觀一只渡渡鳥復制品。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賴鑫琳圖參觀者還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小的魚——微鯉——的浸制標本,世界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現僅存100余只活體的鸮面鸚鵡的假剝制標本,以及開角龍、渡渡鳥、藍鰭金槍魚、白暨豚、腔棘魚等精美復原模型。
觀眾參觀一只婆羅洲猩猩標本。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賴鑫琳圖觀眾參觀大黑馬羚標本。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賴鑫琳圖
據上海自然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展覽以觀眾參與度為核心,注重發人深省的啟發式教育。通過觀看6個科學家實拍的物種視頻,參觀者可體驗與科學家一起在長江上追蹤白暨豚蹤跡的科考過程,也可以到看似毫無生機的沼澤中去發現意外的生命形態,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魚——微鯉這樣特殊的物種,地球上可能還有很多這樣的物種,還未被發現,就已經悄然滅絕,甚至深入到婆羅洲的深處,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通過一次模擬生存游戲,參觀者可以學會如何躲避災難,體驗生物的生存策略;還可以對保護瀕危物種,進行表決投票,讓參觀者切身感受到地球物種的未來就掌握在人類手中,思考人類與其他的物種的關系究竟如何?地球上那么多物種,更希望保護誰?又愿放棄誰?展覽的最后,參觀者將獲邀在許愿樹留下對現實的思考與感悟,以及對未來的祈愿和祝福。
此外,展覽期間,上海自然博物館還會發起專家論壇、舉辦名家講座,開展辯論,通過各種觀點的論辯幫助參觀者理解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啟發公眾對物種保護和人與自然相處的思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