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日報頭版頭條發文:上海搭上通向全球卓越城市文創快車
上海西岸。
這是徐匯濱江的新稱謂,一個正在全力打造的區域新品牌。
黃浦江水流過。這里,北起日暉港,南至關港,岸線全長約11.4公里,是目前上海浦江沿岸可成片開發的最大區域。
曾經的上海老牌工業區和物流港口,近代工業文化的記憶長廊,坐擁百年來豐厚的工業歷史遺存。而今,匯集國內外頂尖藝術的“西岸文化走廊”蜿蜒呈現,一座座歷經歲月滄桑的廠房、倉庫、碼頭,被藝術重新妝點,搖身而變為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油罐藝術公園等眾多文化平臺,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這條走廊上。
以文化藝術為核心,信息傳媒、時尚設計、創新金融也在此蓬勃生長。未來,這里將被打造成與巴黎左岸、倫敦南岸比肩的城市文化新地標,也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戶外藝術展區,成為獨具魅力與活力的世界級濱水新城區。
這樣的站位與氣魄,來源于上海市整體的謀篇布局。怎樣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不久前公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提出,上海市至2040年將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的提升,全球資源配置領域重要話語權的打造,城市品質魅力與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高端制造業、服務業的集聚和整個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在世界城市格局中領先地位的全面確立,這些目標的實現,都要求上海市必須要發揮好文化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文創引領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
“上海的發展定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通過比較研究我們發現,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走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必由之路。”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躍華表示。
他說,“從西方發達國家大都市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發現,工業上的簡單拷貝是沒有出路的。要想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唯有依靠創新,依靠知識產權,依靠文化創意”。
對文化創意產業在城市發展戰略中極端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使得上海市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始終是高位布局、全面謀劃、鼎力推進。今年3月,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提出了按照“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要求,以創新融合為發展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消費需求和品牌建設為抓手,以知識產權保護利用和人力資源開發為保障,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在上海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在這一總體思想的指導下,上海市提出到2018年末,文化創意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2.6%,“十三五”末超過13%?!斑@是一個穩步增長的過程,我們預期目標完全可以實現。”上海市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向《經濟日報》記者介紹說,去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已達12.1%,而且近年來的增長率均高于全市生產總值增速。
文化創意所帶來的強大生命力,讓原本枯燥的數字變得生動起來。在張江文化產業園區這塊僅有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聚集了500余家各類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文創企業,包括閱文集團、河馬動畫、喜馬拉雅FM、滬江等,都是各自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全國第一家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全國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全國首批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5全國文化產業園區百強第一名……張江將諸多發展的桂冠集于一身。2015年,張江園區文化產業總產值再創新高,文科融合產值達到346億元。
如今,上海市認定的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達128家,涌現出了如M50、8號橋、田子坊等一批特色鮮明、產業定位明晰的文創園區。上海市對文創產業的支持并沒有止步于劃地塊、建園區,而是將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投入進去。陳躍華表示,產業發展首先需要投入,但又不能完全靠政府投入,“要調動民營企業、社會力量投入,政府在其中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近5年來,上海市每年投入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扶持資金2.8億元,累計撬動社會投入160多億元。
營造開放包容發展環境
走進方糖小鎮,記者立刻被一種暖意融融的溫馨所包圍。原木飾面、純白墻壁,安插得恰到好處的綠色植物和藝術品,帶給人甜美、平靜的感覺。設計師周光明自豪地說:“到我們空間創業的人,來了就不想走?!?/p>
方糖小鎮的創始人萬里江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有趣的頭銜,叫“首席夢想官”?!拔覄摌I的初衷,就是想給創業者們一個開放包容的空間?!比f里江說,“創業很苦,我要給你加點糖。這就是方糖小鎮名稱的由來”。
“相比創業孵化器,我們更像是加速器?!比f里江介紹,他沒有局限于為創業者提供辦公空間,而是以空間為入口,加載各種服務,“不僅包括你們能想到的法律、財務、投融資、知識產權等第三方服務,未來還將有技術、營銷、人力資源等服務,最終形成真正的商業社交平臺”。借助聯合辦公方式,小鎮創業者們還能有底氣、有實力地團購各種服務,小公司可以與大公司享受同樣的實惠與尊嚴。
作為服務創業者的創業者,方糖小鎮把眾創空間的服務發展到極致:不僅有隨手可及的健身設施,還劃分出午睡空間、按摩空間、發泄空間、冥想空間……創業者從身體到精神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呵護。成立至今,方糖小鎮已在全球打造眾創空間18家,入駐率都在90%以上。
在上海,像方糖小鎮這樣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已有約450家。裂變式噴發的創業激情來源于公平的環境。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自豪地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在上海,不論公司大小、創業者實力如何,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都能獲得一視同仁的服務。
上海張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露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張江園區對文化創意企業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開放包容的產業發展環境?!拔覀冏龅米疃嗟模褪菐椭髽I對接整合包括政府在內的各類資源,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文化產業園區一體化服務供應商?!表n露說,他們曾為一家互聯網教育企業比對高科技企業享受相關政策奔走了3年多,讓這家企業大為受益?!斑@也是張江文控在業界得到認可的一個重要原因?!?/p>
開放包容、信息共享、平等競爭,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新企業的萌生與壯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都市產業處副處長宋曉輝表示,未來上海市還將探索建立文化創意領域全過程信息管理模式,對接上海市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為推動網上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信息保障。此外,還要以“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等為契機,使上海進一步成為引進海內外高端文化創意人才的高地。
為城市注入發展新動能
當文化創意與產業相結合,你能想象空間有多大?在LKK上海洛可可商業咨詢顧問公司,記者看到,從機器人到小家電,從電動自行車到行李箱,創意設計在工業生產中無處不在。不過,公司首席設計官、總經理連振說,他們做的還遠不止這些。
“文化創意的概念很廣泛,我的理解,文化是一種體驗。”連振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他們不僅在做工業設計,還在嘗試以用戶為中心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也就是為傳統商業模式尋找新的盈利點。“譬如我們為杭州一家博物館所做的設計,就突破了傳統模式?!边B振說,他們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這家博物館的盈利點,每天安排至少3名非遺傳承人在館內做活態展示,觀眾有興趣可購買材料包,在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操作?!斑@樣我們就擺脫了單靠門票收入的傳統經營模式,甚至有觀眾愿意購買長期體驗?!边B振說。
“傳統產業都自成體系,形成產業上下游聯動的縱向發展模式,但文化創意恰恰能對一個個縱向的傳統產業形成橫向溝通。這些縱橫交錯矩陣的交叉點,恰恰就是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的結合點,也是我們文創辦重點推動的地方?!标愜S華說,正是這些交叉點,成為打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所在。
上海作為老牌工業城市,百年來已塑造了無數讓國人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老鳳祥、六神花露水、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車、海鷗照相機……這些老品牌有的已經永遠消失了,有的卻在注入文化創意之力后煥發青春。比如六神花露水針對今夏炎熱天氣突出了“清涼”創意而非傳統的“驅蚊”定位,深受青年時尚達人的喜愛,許多超市都賣斷貨了。
而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在歷經痛苦轉型后同樣重獲新生。以上影股份8月17日正式登陸A股市場、總市值近200億元、實現資本市場的跨越為標志,作為中國電影發源地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在經歷低谷沉寂、改革發展之后,終于重登行業之巔。昔日的上影廠早已成為拓展全產業鏈的電影集團,從上游的影片制作,到中游的院線建設,再到下游的衍生品開發,并依托自身資源拓展了多片種制片體系,實現了電影、美術片、電視劇、紀錄片、譯制片的“全線貫通”。
“我們意識到,制片充滿風險,上個片子賺了10億元,下一部就可能血本無歸?!鄙虾k娪埃瘓F)有限公司總裁任仲倫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緊緊圍繞建設產業鏈完整、多片種繁榮、創作能力領先、市場發行領先、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現代影業集團的戰略目標,實現“上影出品”“上影市場”“上影片場”的“三箭齊發”,全面體現價值觀、提升競爭力。改革、發展12年,上影的利潤總額增長了134倍,實際資產增加了100億元,院線發展到全國110個城市,影院數量近350家。先后6次被評為“全國文化企業30強”,兩次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吧嫌啊边@塊上海文化的老字號與金字招牌,不僅風采依舊,而且更加迷人。
文化創意與產業、與城市的深度融合,為上海產業轉型、城市升級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西岸、張江、世博等區域品牌,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等國家級產業集群品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時裝周等文化品牌,全球設計和時尚產業中心、創意設計中心和職業教育中心、黃浦江世界級濱水文化帶等城市品牌,共同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影響力。搭上文化創意的快車,上海正風姿綽約而又從容不迫地通向全球卓越城市的美好目標。
(原題為《上海:搭上通向全球卓越城市文創快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