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找對象,交朋友,現在都靠這四個字母?
找對象,交朋友,現在都靠這四個字母?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收錄于話題 #文化研究 2個內容
“我是INTJ,愿意跟我交朋友嗎?”
大家看懂這句新型社交打招呼方式了嗎?INTJ是MBTI性格測試中的一種性格類型,是在榮格的人格分類學說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一測試,據說是“認識自己性格”的、具有一定準確度的參考。
眼看著2021年只剩下不到2個月,記得每年這時候,打開社交媒體,會發現簡直成為了類似“我能脫單嗎?”、“測測你的明年關鍵詞”等心理和性格測試的天下。
《鬼怪》截圖
小北記得上一個這么“上頭”的階段是在“520”期間,小北沒抵住誘惑,一下子連做了九個測試……在獲得8個“天選寡王”的稱呼后,決定看破紅塵好好讀書。
來自某QQ的脫單可能性測試
好像是不配的脫單試驗
實際上這些測試只是近年來浩如煙海的測試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不論是經典的mbti人格測試,還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各種網站的愛情、性格、職業、政治立場、犯罪智商、潛意識測試……
著名的mbti測試
我們似乎總是對測試樂此不疲。
每當朋友圈有人分享自己的測試結果時,我們總會忍不住掃描二維碼進行測試,來獲得獨屬自己的測試卡片。
網易云頒發的“村民證”
很多人甚至會以這些測試結果為自我標簽,尋求特定的群體伙伴。有時候在一些社交軟件上,小北覺得這年頭似乎不懂點mbti都不會交友了!
豆瓣上的交友感想
那么這些測試究竟給我們灌了什么迷魂湯,我們為什么會如此上頭?今天小北想帶你切換視角,探索這一系列火爆測試背后的運作機制,以及俘獲我們的深層秘密。
01
尋找真實的自我
蘇格拉底有一句相傳甚廣的話:“認識你自己?!蔽冶揪褪俏遥俏覀優槭裁催€需要認識自己呢?
因為生活在當下,我們常常忘卻真實的自我。這是個體在社會化進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結果。
馬克思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生而為人便是社會性和文化性的。我們無時無刻不身處在與他人的互動之中,和他人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因而不斷地在交往中成長。
我們習得知識,學會使用共同體的符號交流,逐漸擁有自我意識,提升思考的能力以培養心智,在持續地互動中成為人。
按照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的理論,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演員”,不論出色還是生澀。我們始終處在一個社會搭建的大舞臺之上,扮演社會交給我們的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場景發揮不同的功能。
韋伯也說過:
“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p>
我們不斷賦予行動和周圍世界以意義,我們就生活在意義之中。
因而韋伯認為如果想要理解人類的行為,就必須明白人們如何定義和看待他們的世界,明白人們賦予其的意義價值何在。
人們的意義之網交織,各司其職,促成了功能正常運轉的社會。
但演戲總會有演砸的那一天。
我們一旦扮演角色出現紕漏,舞臺就會產生一些裂縫,社會形塑的力量此時會現身,通過矯正個人行為或調節演員角色使這場劇目回歸正常。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逐漸習慣了各種既定的角色和相應的面具,足夠游刃有余地切換各種身份,游走在各種場景談笑風生。
但習慣的力量往往對應著遺忘。我們幾乎完全掩埋了內心真實的自我,應然被徹底改造為實然,抬頭是月亮,我們卻只低頭看見了地上的六便士。
我們也缺乏相應的時間思考和獨處,缺乏足夠的勇氣和知識面對自我幽暗的那一面。
同時信息時代的大數據威脅著個人隱私,我們的一句話可能比過去有了更強的威力和更廣泛的傳播力,這呼喚著更謹慎和小心的行為。
在此現代性危機之下陌生人的疏離的禮貌成為常態,社交距離象征了安全感的同時也成為了阻礙,心靈的封閉越來越強,我們也不敢再將真實的自我暴露于人。
“不忘本心”這簡單的四個字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奢侈品,妥協與后退一步是這世界上最常見不過的事情。
但這類測試某種程度上讓我們重新面對和認識真實的自我。
測試設計者通常會在心理學背景支撐下,尤其遵循弗洛伊德潛意識的原理,設計題目序列,囊括多重情景,也會提供非二元的程度性選擇。
極大的模糊性與曖昧性給了每一個測試者微妙心理的變動空間。
它們也通常是網絡匿名的私人測試。我們可以暫時放下社會期待,能夠短暫的直面真實而復雜的自我,直視真實的想法,直視內心的矛盾與糾纏,直視痛苦而分裂的自我。
我們可以不逃避。
而認識自己的復雜內心,也是尊重和理解他人復雜性的一味藥。
人天生是具備復雜性的動物。但在社會角色功能的單一化和網絡的片面化匿名化趨勢之下,我們常常傾向于扁平化和簡化他人。
我們只是隨意貼上幾個標簽,投射自我期待式的完美濾鏡,卻遺忘了人本來就是復雜的,以致濾鏡破碎時覺得舊有的幻想全部崩塌。
但反差感不就是世界上最美妙而有魅力的事情嗎?抱持開放性的心態,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你會不斷發掘他/她新的側面。
記得前段時間溫習古裝劇《金枝欲孽》,它可以說是古裝劇塑造人物的巔峰。其中的四位女性都對自己具有清醒認知,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們的每一步行動不是“壞”和“好”二字可以簡單概括。劇中人物的關系也是動態的而富有張力的,充分敘述每一位女性竭盡所能的抗爭與失敗。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體味到人情感之復雜與沖突。
《金枝欲孽》截圖
而這些測試在一定意義上便會讓我們重新直面人的復雜性。
這是一個輔助個體“認識你自己”的工具,為測試者指引了一個粗略的方向。
而進一步的深入認識便需要個體從經歷、從閱讀、從反思中尋找。
因為測試只是可能幫助個體將生活中零散的現象和碎片化的感受上升即抽象為一種特性的理論傾向,但我們終究要回到現實而不是生存在理念的世界。
02
我是INTJ,愿意跟我交朋友嗎?
人是始終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的。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過著一種有組織的生活,不斷地被賦予不同的身份。在這些身份中,我們感到了存在的必需,我們被卷入了更廣泛的社會生活,由此我們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認同感。
某種意義上說,測試后的分類就是一個小群體認同的過程。
在這些測試中,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出了一些選擇,隨后被測試機制分類,得到了答案,在網絡上的評論區奔向了各自的群體。
我們在這些答案中獲得共鳴,產生“這就是我”、“好準”的感覺。測試機制似乎描摹出了我們不愿表露于人的內心想法,彰顯了自我的獨特性。
人的天性是自戀的。我們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傾向于透過濾鏡觀察自己,測試結果伴隨那層濾鏡仿佛帶著圣光,放大了這一層差異。
個體便在這頻繁的社會互動中不斷尋求差異,以證明自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小北也因好奇去測了測著名的mbti人格測試,看到最后的intp-t的結果,即邏輯學家的方向,心道:“不愧是我”。之后便對同為intp的人帶有一種莫名的認同感。
關于mbti測試結果的一種解讀
因為認同的前提恰恰是這些差異的存在。
我們不斷尋求自我的差異,但又在出現與眾不同的差別時尋求一些認同感。
同一個標簽會迅速拉近你和我的距離,我們分享著某種共同的特質,會有一些微妙的連接感,甚至會產生莫名的好感。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部分粉絲們熱衷于分析偶像的mbti人格。因為期待著連接,期待著認同。
豆瓣熱帖
我們享受孤獨,又渴望共鳴,期待在這個星球上能找到另一批讀懂你理解你的人。
網絡的存在讓我們與他人的接觸獲得了安全感的距離,我們能夠在界限之外傾訴部分真實的自我。
我們身處在一個網絡意義上的想象的共同體中,獲取“同類人”的理解和認同,隔著網線的陪伴讓我們溫暖而有慰藉。
我們終是希望有人能通過自己層層疊疊的殼透視那個底下強大、敏感而脆弱的靈魂。
03
沒有什么可以定義你自己
心理、性格測試的分類實際反映著我們追求確定性、尋求認識規律的努力。
人是害怕未知和不確定性的。但我們已經被拋入了這個世界,猝不及防地進入社會,面對混沌,分類最開始產生的意義就在于認知與管理。
它通過減少具備流動性的、不確定性的個人,以鞏固秩序,穩定社會,賦予世界以結構。
而這類測試的存在幫助我們尋找“同類”,推測人際交往的針對性法則,也就是“對癥下藥”,從而更有效地社交。
分類或許可以清晰地貼標簽,但它的邊界注定是不清晰的,也有無法囊括之處。
這些看似一目了然的分類很多是人類建構出來的,因而隨著分類像素的細化,會有更多人站在分界線之上。
分類努力是無限精進沒有盡頭的,我們無法戰勝分類的曖昧性。
測試永遠只是參考。這些測試運行的本身便先在預設著一些類別的存在,因而它們并不會產生特立獨行的個體,而只是通過一些大而抽象的特征簡單粗暴地將每一個鮮活的個人歸類到一系列概念之下。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意識到每個個體都是具備多樣性的,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寶貝。
所以,不要被這些測試的標簽淹沒,更不要把自己牢牢地和測試結果綁定而不去探索自我邊界的可能性。
譬如mbti的測試中就有一部分網友說他們每次測的結果總會不一樣,甚至昨天和今天測的結果也不同。
豆瓣上對mbti的相關討論
因此不要用分類測試定義或框定自我,畫地為牢。
它只不過是一個相對而言有效的參考工具,某種程度上會呼應我們內心的聲音,給出一定的指引。
但人確是動態的、流動的、成長的、現實的,會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有不確定的身份和角色,遇到不確定的境遇和選擇。
而分類測試本就不是上帝定位,也不是預言家。它不可能概括每個人所有的特質。
還是那句話,人是最復雜的動物,沒有什么客觀機制可以窮盡人的復雜性,也正因此我們擁有多姿多彩的人生,擁有充滿無限潛在的未來領域。
測試本身無可厚非,但一味教條式地遵循測試結果甚至完全應用于生活才是值得反思和警惕的。
正如每一個測試視頻上的那句提醒:“娛樂視頻,請勿當真。”讓我們快樂測試,理性生活,姑妄聽之,姑妄言之。
-End-
原標題:《找對象,交朋友,現在都靠這四個字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