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滿臉疤痕的我,做了美妝博主
原創 Cartoneros 丁香醫生
作為一個美妝博主,音少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她的臉上,有一塊深刻的、巨大的疤痕。
用兩個遮瑕力超強的粉底液混合鋪一層,遮瑕鋪一層,再用粉餅鋪一層,左側臉沿著眉心、鼻梁一路到嘴唇上沿,都是需要重點遮蓋的地方,整體完成之后,再循環一下以上的動作,最后加一層散粉。
通過化妝,音少讓面部巨大的疤痕幾乎消失。
一層一層又一層,她畫出了一張全新的臉,也畫出了另一種人生。
圖片來源:自己拍的
化妝,然后不被看見
大片的結痂組織,從深棕色、到深一點的粉絲、到淺一點的粉色,不均勻地分布并撕扯著音少左側的面部。
這是血管瘤留下的痕跡。
血管瘤,一種血管的腫瘤型病變,具體表現是血管內皮細胞異常的增殖,可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常常發生在嬰幼兒和 30 ~ 50 歲成年人身上,嬰幼兒的發病率高達 3% ~ 4%。
3% 的概率,像一顆命運的小石子,化作巨石重重砸上了音少稚嫩的小臉。
長在臉上,是幸運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它能夠被早早地發現、早早地做更多的治療,遏制持續的生長,不幸的是,明顯的胎記或治療后的疤痕,要永遠跟隨她。
臉,承載著的不只是人體的組織和皮膚,是所謂的「正常」的社交面具,甚至是建立在此之上的自信、交友和日常生活。
伴隨疤痕而來的,還有一種自卑和羞恥,再深挖下去,是「怕嚇到別人」「怕麻煩到別人」。
「血管瘤」讓音少在成為自己之前,率先定義了自己,跟著自己從小學一直到青春期,環繞著,甚至塑造著自己。
上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學生的語言已經太過生動,傷人的程度也加了倍。
小時候,同學們把音少的疤稱為「大屎嘣」,這在北京話里,是巨大的、干結掉的鼻屎的意思——有顏色的、結痂的、臟的。
一個臉上有疤的小女孩,被同學說自己的面部頂著巨大的鼻屎。
晚上一個人蒙在被子里的時候,音少常常許愿能不能用自己身上的一件東西來交換,交換一個和同學一樣的、沒有「大屎嘣」的臉,她能夠想到的交換物是「善良」。
她真的這么想,因為從上到下數了一遍自己的優點和擁有的東西,她覺得自己什么都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帶著她去做了幾次血管瘤的治療,主要是用激光把它們殺死,讓它們不再繼續生長,并且相對更好地控制疤痕的程度。
治療遏制了血管瘤的生長,卻不能換來一張嶄新的臉,更不能換來一個普通的童年。
長大一點后,音少在北京的一所高職學了畫畫。她很想參加各種文藝活動,卻總從各種目光中讀出自己「嘩眾取寵」的感覺。
她很喜歡二次元 cosplay,可以把自己完全地隱藏在角色的背后,玩二次元的機會見證了她化妝水平的日漸穩定——
第一次帶著妝出行,頭上遮著又長又厚的劉海;
慢慢地,劉海變短了;
緊接著,變成了遮住疤痕的半邊劉海;
再往后,音少把整張臉都露了出來。
人生中第一次,她化了精美的妝之后,終于可以做一個普通人。普通地出行、吃飯、買東西,不會被刻意地打量,可以做一個沒有疤痕的女孩。雖然當時每個月 4500 的工資里,800 塊都去向了化妝品,但這似乎已經不是一個可以選擇、可以割舍的花費。
音少發現自己在之前的人生中,幾乎很少有和人交流與溝通的機會,她從公司辭職,去一家星巴克做咖啡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不同的顧客交流——正面的、對視的交流,而幾乎沒有顧客看出她的異樣。
在周圍人的眼里,她是一個一身黑衣,不太說話,有點酷酷的普通姑娘。
帶著妝,似乎就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似乎可以不再在人群里,被準確地、刻意地觀看了。
精致的妝容就像一個面具,遮住了音少疤痕,也遮住了她的自卑和脆弱,但面具背后,新的焦慮也伴隨而來——
難道這輩子,都只能帶著厚厚的妝生活嗎?
卸妝,開啟美妝博主的人生
不想一直遮掩下去了。
音少一時興起拍了個視頻,她一邊化著妝,一邊娓娓道來,介紹著自己臉上的胎記。
視頻的畫面被分為了兩個世界,一邊是一個妝容精致的主播,精心施下的粉底、暈染到位的眼影、配著嬌艷欲滴的唇膏顏色,另一邊,則是素面朝天的音少,左側臉的血管瘤印記顯得觸目驚心,不忍細看。
圖片來源:音少給的
沒想到這個視頻火了,粉絲一個一個慢慢漲了上來。權衡之后音少辭了職,想看看做一個視頻博主,是不是能夠養活自己。
沒有穩定收入時的創作是痛苦的,更糾結的是,她要展示給所有人看的,是這張曾讓她無比想要遮住的臉。
這一次,她再一次選擇直面——錄一期素顏的視頻《長成這樣,我就必須得容貌焦慮嗎?》
把妝全部卸掉后,疤痕暴露無遺,她坐在鏡頭前講述著這張臉帶來的困擾,講最近把視頻上傳到某視頻網站的時候,視頻網站彈出的提示「你的視頻可能引起不適」,她說不敢素顏去專柜化妝,甚至不敢素顏坐飛機火車,因為機器會提示和本人不符。
對著鏡頭,她問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真的很嚇人嗎?真的不能光明正大地走在路上嗎?
露出疤痕,仿佛帶來了一個平行世界的新的人生。
鏡頭前真實的她,不僅受到了粉絲的支持,也收獲了自己渴望的愛情。
圖片來源:音少給的
此前的相親,最終都在血管瘤疤痕面前敗下陣來,音少干脆就袒露出面部,在網絡上發布視頻相親,小呂私信了他。
「你好,音少。.......接受當兵的嘛?年齡 26?」他說。
「好年輕的仔」她回答。
五個月后,他們見了一面。
音少站在洗手間卸妝,深吸了一口氣之后,沖外面的小呂喊話,「你做好心理準備,我要出來啦!」
小呂抬頭看了一眼,笑著說了一句「跟視頻里沒什么區別」。
整個過程沒有想象中的隆重,平靜到意料之外,但又讓音少覺得,本應如此。
在第 3 面的時候,他們結婚了。
圖片來源:自己拍的
希望可以做個普通人
音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在錄制化妝視頻的間隙,她會和網友談起在大都市生活的幸運。雖然生活中會有小孩指著她的臉問媽媽「阿姨的臉怎么了?」,但大體上,她有得到充足的治療,有謀生的手段,有相對正常的公共生活。而那些更偏遠地區的血管瘤患者,尤其是面部血管瘤患者,究竟應該怎樣生活?
化妝對音少來說,是面對世界的武器,但更像是一種偽裝。
她想做個普通人的愿望非常強烈,普通的定義是「不被注意」,甚至是「消失」。
音少簽了遺體捐贈的協議,這樣肉體就可以消失掉,她也想好自己不在了之后,要把所有的痕跡和視頻統統刪掉,因為不想被想起來。
目光,是她最敏感的東西。
有次在海南游玩,一面水花撲了歸來,船體晃蕩得厲害,一個人的腳不小心踹到了音少的臉上:「你的臉在流血。」
所有人都非常驚慌地圍了過來,因為音少血管瘤部分的皮膚非常單薄脆弱,看起來不僅是在流血這么簡單,簡直是「滿臉是血」。
這樣的關注,讓她想要立刻消失。
她知道,接受過治療的血管瘤患者,從健康角度上,傷害已經是微乎其微的了。真正影響他們的,是向外界呈現容貌時所受到的目光,以及自己對目光的承受能力。
不久前,她錄制了一段素顏和朋友逛街的視頻,點餐的時候,她低著頭,走路的時候,她低著頭,被打量的時候,她還是低著頭。面對挑釁,她從不回應目光,也避免遇到打量的目光。
我們在觀看他人時,目光常常是原始的。帶著這樣的原始,匆匆一瞥可能是一種好奇;再多一秒,可能是難以定義的探索;如果直接湊到跟前,執意觀看就是某種冒犯。這些對音少來說,都無異于一種目光的凌遲。
音少想到一種最好的相處手段,就是不在乎:
「我覺得我們自己,和別人,都需要學會的三個字就是不在乎。」
「我們不要去在乎別人,然后別人也不要在乎我們。」
策劃制作
文字:Cartoneros、Feidi | 策劃:樓道
監制:Feidi
插畫:自己拍的 | 封面圖來源:音少給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