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普通人的自然|善用傳播的力量,講述三江源故事
在近期結束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高級別會議中,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宣布設立,位于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是其中之一。在建立國家公園、保護區等保護措施方興未艾時,很少有人了解當地的民間草根保護者的故事。
賈喻然是哥倫比亞大學傳播學碩士。她在成都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卻將自然保護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祁連草原。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聽見自然的聲音
賈喻然從小在青海長大,父親成長于青海剛察縣,家人們時常會給她講述草原和游牧的故事,但一心想走出大西北的她,去到廣州上大學,和同學們聊起老家時,她才從別人口中聽見了家鄉的美麗。
除了漫山遍野的牛羊,逐水草而居的牧人,豪爽的藏族文化,三江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它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之一,也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為下游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有著“中華水塔”的美名。
離家的距離遠了,賈喻然心里的家鄉卻愈發清晰動人。帶著對更大世界的向往,她申請留學時,在申請書里寫到——想用自己學習的傳播學知識去保護家鄉。
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賈喻然,一邊學習專業知識,一邊將對自然保護的關注付諸實踐。她加入了國際自然保護青年智庫“小象君”,參與運營這個關注自然保護的自媒體,并和同伴們一起策劃了普及“零殘忍化妝品”的活動,從女性的視角出發,讓人們了解傳統化妝品制作中對野生動物的殘忍傷害。
留學回國后,賈喻然一邊尋找合適的工作,同時把目光投回了自己的家鄉。
她申請了三江源的著名保護機構“年措”(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品牌傳播人員,卻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位于甘加草原的“善覺甘加環保志愿者團隊”(后文簡稱“善覺”團隊),作為遠程傳播志愿者開始實踐自己的自然保護理想。
讓草原走進心里
賈喻然在善覺團隊主要負責公眾號的傳播運營,“善覺”公眾號關注人數超過3萬,在青藏高原的本土環保機構里算是較有名氣的。
何謂傳播?美國學者拉斯韋爾認為,傳播的本質是有目的的說服,其過程大致可以概括為“5W”,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相對應的,自然保護領域的傳播工作或許就可以概括成:通過媒體向人們傳達自然保護的知識和理念,從而影響人們做出有益于自然保護的決策和行為。
然而,在人們習慣了短時間接受大量信息的時代,很少有人會認真傾聽與自己遠隔千里的環保故事。如何讓這些來自草原的聲音真正走進人們心里?
賈喻然首先從語言差異這座“阻礙交流的大山”入手。由于善覺團隊的創始人和成員都為藏族,公眾號內容起初以藏文為主。賈喻然意識到,即使是在以使用藏語為主的青藏高原,漢語內容的傳播也十分重要,于是她鼓勵志愿者和游學參與者們在公眾號上分享自己的感想,在漢族朋友們的幫助下,將草原的生態文化和團隊的環保工作傳播給更多人。
傳播內容的呈現也需要精心設計以給受眾更好的閱讀體驗。賈喻然為善覺設計了一套以藍色為主、簡潔樸素的編輯排版規范,讓文章的視覺效果更有特點,逐漸建立起善覺公眾號的風格。
她也對公眾號內容做了整理歸類,將野生動物調查與保護、愛心助學與生態教育、卓貝羅羅羊毛氈手工藝品等內容,在“善行”、“善悟”和“善緣”三個欄目中展示。
創新才能持續傳播,在賈喻然看來,用心撰寫文章是必需的,但也要滿足受眾對多樣化信息的需求。她在2020年開通了視頻傳播欄目,周末“善視頻”——以短視頻形式分享多樣的內容:甘加草原的美麗景色、草原游牧的本土知識、野生動物調查的影像。如今,這個每周日固定發布視頻的欄目,平均閱讀量在1000以上,最高瀏覽量超過4萬。
賈喻然在阿拉善SEE勁草嘉年華介紹“卓貝羅羅”
自然與自由
對于在大城市銀行工作的賈喻然來說,本職工作很難讓她與自然有直接連結。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她會打開電腦,投入善覺團隊的自然保護傳播工作,以另一種方式親近自然。
“親近自然時,自由是我最先感受到的,在鋼筋水泥森林的城市里,覺得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都受到禁錮。但在自然里我可以坐下冥想、擁抱大樹…… 做一切我想做的事,個人的感受力和知覺也被放大了很多倍。對我來說,自然是身體和精神上的自由。”
帶著對自然與自由的向往,賈喻然和父母在2019年夏天第一次來到了甘加草原。雖然她小時候也有去過草原,但這次的感覺非常不一樣。
在甘加度過的短短一周里,賈喻然感受到牧人伙伴們的熱情,也真實地親近著自然:夜晚時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夏季牧場路邊探頭探腦的旱獺、大搖大擺走過公路的巨大高山兀鷲…… 那些自由的生命力讓她擁有了更多前行的動力。
賈喻然也將自由帶進自然保護的傳播里,她策劃了志愿者與環保牧人、志愿者與志愿者之間的深度訪談。在2021年9·9公益日的傳播中,她指導牧人們拍攝了一支短視頻,呼吁大家關注草原生態,幫助牧人用影像記錄草原。這是牧人們第一次出鏡,面對鏡頭向遠方的人們講述這片草原的本土保護故事。
今年年初,她又報名了“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翻譯志愿者,在與聯合國婦女署的項目中,翻譯有關草原可持續發展和社區女性參與環保的文章。
賈喻然在阿拉斯加徒步
自然向好,生活向善
在自然保護領域里,很少有線上志愿者能陪伴一個遠隔千里的團隊四年,但賈喻然做到了,她說,“有些事情我做到一半就停下了,只有善覺的工作一直在堅持。我可能沒法把它作為本職工作,但我慢慢接受了把它作為一個愛好,一個自己終身的事業和理想。”
目前,賈喻然正在采訪自然保護領域的年輕人,打算為這些與自己同輩的同行者和朋友們做一個系列訪談:瑪曲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保護黃河源濕地的東知,在鷺鳥莊園和家人一起守候白鷺的凡小野,在青藏高原做黑頸鶴研究保護的蒲真……她細數著這些朋友的名字,聲音平靜又充滿力量。
當自然保護日益成為一個全民關注的議題,有關自然保護的敘事也就變得越來越壯闊,我們很容易沉迷于宏大敘事,卻忽視了一片草原、幾條江河的故事。
但實現“自然向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愿景的先決條件,恰恰需要自然保護回歸到每一個獨特而又不可替代的地域,看見每一個人在自然中的生活和對自然的善意,以一種細膩、溫柔而平靜的聲音,為我們講出不一樣的自然保護故事。
而這,正是這個相信傳播力量的青海姑娘正在做的。
(作者胡珺涵系善覺甘加環保志愿者團隊項目官員,主要關注青藏高原本土保護實踐)
個人能為環境做什么?普通人如何在自然中自處?
“普通人的自然”(A New Normal for Nature)專欄將記錄普通人與自然相遇的故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