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COP26·特稿|2021,中國人對氣候變化認識轉折之年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劉棟
2021-11-12 06:57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世界觀 >
字號

2021年7月21日一大早,剛從睡夢中醒來的陳思敏看到在鄭州做社工的朋友發來的一條消息。

“(鄭州)兒童福利院危急,我們被洪水困在里頭,請求援助。”

陳思敏看到消息的第一反應是假新聞:“鄭州怎么會有水災?”

上網看了新聞后,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鄭州社工朋友說的“我們”包括了被洪水圍困的近千名兒童和教職員工。倘若斷水斷電,沒有糧食,這么多人根本堅持不了多久。

曾經參與過救災的陳思敏馬上開始了行動。“當時我想到馬上能做的是在后方募資,然后去買救災物品。”她說。

對于1989年出生的陳思敏來說,十年前走出大學校園時她遭遇的全國范圍的嚴重霧霾仍記憶猶新,在30歲剛出頭的當下,她又體會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沖擊。

2021年的鄭州極端降雨事件,是成千上萬中國人認識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個曾經略顯陌生的名詞現在正越來越頻繁地進入到中國人的視野。

很有可能,世界將在陳思敏40歲左右(2030年)跨過升溫1.5攝氏度的臨界點。科學家表示,這意味著更嚴重的極端高溫和暴雨洪水等災害天氣會更頻繁地發生,這將影響甚至威脅到這個星球上所有人的生活。

站在2021年的這個節點上,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對于正在發生的氣候變化有多少認知?作為在接下來30年中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雙碳承諾的“中堅一代”,這一代中國青年對于自己的氣候使命又有怎樣的思考?

近日,在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召開期間,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采訪了幾位在不同時間段經歷、認識、并投身于氣候變化應對行動的中國青年,試圖為這些重要問題提供一些線索。

一個簡單而清楚的事實是,這一代青年或將是遭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人群。而這一代和未來中國人的回應與行動將直接決定自己和他們后代的未來是什么樣子。

河南鄭州暴雨后

氣候沖擊

鄭州暴雨后第三天,陳思敏和朋友從北京出發,開了12個小時的車,半夜才抵達鄭州。

當地志愿者帶路把她們帶到物資卸貨點,將她們募集到的救災物資安放妥當后,陳思敏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去朋友家借宿。

對于有著1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鄭州來說,人們已亂了套的生活在暴雨三天后仍然沒有恢復正常。

陳思敏朋友的小區里大部分住戶還在停電,電梯用不了,供水也還沒恢復。志愿者群里不斷有人反饋各種求助需求:住在高樓的老人行動不便,又與外界聯系不上;斷電的醫院沒有充電寶;民眾亟需各種生活物資。

所幸的是,幾天前向她求助的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早已被轉移出來,暫時沒有安全之憂。然而,一些弱勢群體在此次事件中陷入的困境讓陳思敏真實地感受到,他們是受極端天氣影響最大的人群。“假使沒有人支持的話,他們可能連保障基本生存都會遇到很大困難。”陳思敏對澎湃新聞說。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許多人手足無措,也留下了很多讓人深思的問題。陳思敏提及的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在河南救災的整個過程中,所有人包括她自己,沒有一個人問過——為什么會下這么大的雨?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災難?

“現在想起來,真的是一個人也沒有提過。可能大家當時都忙著救援,沒時間想這個吧。大多數人的想法是,反正雨已經下了,洪水已經淹了。”陳思敏回憶道。

回北京后,這個問題又一直縈繞在她心頭。“我覺得這背后反映出一個問題,怎么去讓民眾對這樣的災難進行反思,讓大家知道這些極端天氣背后其實跟全球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和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

在和北京的朋友聊天時,陳思敏感到一些人仍然覺得氣候變化好像離自己很遠,“大家都覺得今年北京的雨好多,但誰會想到這跟氣候變化有關?和我夏天空調開到18度有關?大部分人只是感嘆一下。雨好多呀。”

從初次接觸氣候變化的沖擊,到如今投身于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劉君言也經歷了一個蛻變的過程。

現在是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資深項目主任的劉君言第一次接觸氣候變化議題是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COP15)上。當時,研究女性議題的她視角主要是女性如何在環境議題中發揮作用。

不過,很快她就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男性、女性或者任何一個特定人群才應該去關注的問題,而是與所有人都相關。

她告訴澎湃新聞,自己第一次直觀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威力,是2018年跟一位科學家到青藏高原研究冰川變化。在天山腳下,有一塊石頭上寫著“2014年5月”,這是當時冰川考察員在冰川線上刻寫下的。但到2018年時,她看到的已經是一片石灘,冰川線已退后幾十米。

鄭州水災發生之后,劉君言觀察到了身邊的人們發生的一些變化。

“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個討論,請一些朋友過來聊聊氣候變化,一開始我們擔心這個話題挺難聊的,但是沒有想到所有人一上來都在說河南暴雨,大家的感受都是沒有想到這樣一場災難會降臨在河南。”劉君言說。

她進一步解釋道,“鄭州暴雨距離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距離是如此之近,沖擊力是如此之強。所有人都在想,這個事情會不會落在我頭上?鄭州這樣大的一個現代化城市都會如此危險,那北京、上海、深圳會面臨什么樣的危機?這種同理心和共情讓大家和這個危機事件間建立了關聯,切身感受到了未來自己也可能會受到同樣的情況威脅。”

劉君言認為,這種情形和10年前霧霾引起全國重視和大討論的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是它(河南暴雨)讓氣候變化被(民眾)看見了。這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讓氣候變化這么劇烈龐大的影響一下撲到你的眼前;第二在于(民眾)從認知到行動的轉折點,從過去覺得與我無關,到現在很多人都站起來說,這跟我有關。雖然現在很多人還覺得行動無力,那接下來就是我們怎樣可以行動起來,讓大家去擺脫無力感。”她說。

1993年出生的李銳第一次聽到氣候變化,是在2012年的一場分享會上,彼時一個剛從多哈氣候大會(COP18)歸來的中國青年代表團做了分享。

“我當時看到他們從現場傳過來的一些畫面,展示出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受到了氣候變化非常嚴重的影響,甚至失去了生命,當時這些對我的觸動很大。”李銳回憶道。

“那個時候可能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他們對氣候變化還沒有什么特別大的概念。我當時在廣州,覺得它畢竟是一個大城市,各方面的應對能力比較強,所以可能就感受不太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這幾年發生了變化,現在哪怕是廣州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也會受到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這兩年的感受尤其強烈。”他說。

2020年底的一份《中國青年氣候意識與行為調研報告》對近年來中國青年人對于氣候認識的變化提供了部分答案。

這份由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開展的調研針對18歲至24歲的中國青年群體,定量訪問了超過5000人,并對37名青年進行了定性訪談。

絕大多數受訪的中國年輕人(84%)認識到了氣候變化的嚴重性,甚至有超4成的中國年輕人認為它是當下最嚴重的全球問題,其次才是“社會不平等”(12.9%)和公共衛生(8.3%),這一調查發現在全球疫情肆虐的2020年尤其顯得突出。

絕大部分受訪青年群體都認為中國在達成全球氣候協議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其次是歐盟和美國。近六成中國青年認為不同國家需根據自身情況承擔不同的環境責任。“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這一代中國青年中仍然深入人心。

而對于國內氣候行動,他們最為認可政府在增加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修復方面和推動能源多元發展方面所作的工作,并希望能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采取更嚴格的措施。

氣候認識

對于陳思敏來說,這次河南暴雨引發了她許多思考。

陳思敏所供職的綠色創新發展中心是一家專注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咨詢機構。經歷了鄭州暴雨的救災后,她就一直關注社區韌性的話題。

“最關鍵的還是人,人們有沒有認識到氣候變化這個事情。”她對澎湃新聞說。

怎樣才能說服普通人去關注氣候變化?

“很多人都覺得氣候變化離我們很遠。我平常跟朋友介紹自己的工作,假使說是做氣候變化咨詢的,他們就會說哇這好高端啊,然后我說其實就是做居民教育的,隨后他們就一下子明白了。因此,我覺得氣候變化這幾個字需要變成公眾平常感知得到的東西。”她說。

推動這樣的感知變化,陳思敏想到了在當下的社區治理上可以有所創新,把氣候變化跟社區治理結合到一塊,引領一部分居民去做出一些嘗試,或者說做出一些示范,帶動更多的人去參與其中。

“大城市更應該有前瞻性地去做好日常生活中居民的意識培養跟行為干預。 首先要轉變他們的話語體系,這是非常系統的工作,需要有一個專業機構介入到里頭來。社區層面跟居民生活是相關最高的,他們的話語體系改變了之后,居民的意識其實很大程度上能夠有所改變。”陳思敏說。

然而,要改變人們的認識并非易事。

“我們有太多行為需要去改變,我們已經習慣了用一次性的產品,或者說發達經濟帶來的這種生活方式,用完就扔,又比如說垃圾分類,一些人不理解為什么要分類,認為扔掉垃圾就看不見了,但是沒想到垃圾它會變成廢水、廢渣、廢氣繼續存留在我們可以接觸到的環境里。“陳思敏說。

這種難度劉君言多年來也曾深深體會到。2019年,劉君言在在廣州的一個TEDx演講中對臺下一張張年輕的臉龐說道,“今天,全球平均溫度與工業革命前比較已上升1.1℃。或許你會問,1.1℃、2℃,甚至3℃又如何?譬如說,今天寒潮,明天濕暖,溫差可能不止1℃、2℃,但這個1℃、2℃是放于全球尺度下來看的,這在一個地區的波動幅度是非常劇烈的。”

過去10多年,劉君言從女性研究學者,變成研究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和深入研究氣候變化。

“去年以前,我們氣候項目的名字還叫做氣候變化,從去年開始,我們整個項目的名字變成了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轉折點。”她說道。

劉君言告訴澎湃新聞,去年開始她的研究團隊觀察到一個現象——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變得越來越大,氣候變化已經變成了當下人們可以感受到的一個危機,而這種危機感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最為深刻的。

今年以來,我國先后遭遇了大范圍寒潮大風降溫事件,沙塵暴、暴雨、高溫和極端強降雨天氣。據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資料庫統計,近30年(1991年—2020年)氣象災害平均每年給中國帶來 3039 人死亡(含失蹤)和2584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由氣象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不斷攀升, 2020 年直接經濟損失達 3681億元。

“中國的地形地貌非常豐富,有非常多的局地小氣候環境,它又處于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化進程中間,所以這一兩年我們會看到太多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遭遇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暴雨洪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劉君言說。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極端天氣以前也不是沒有過,為什么現在成了“氣候緊急狀態”?劉君言解釋稱,以前觀察極端天氣事件,它的發生頻次和強度是相對較低的,很難想象大暴雨或者洪澇在城市里每年都發生,而現在很多地方“年年看海”。

就在11月8日,依托于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建立的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發布年度報告——《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詳細呈現了氣候變化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

報告發現,2020年,我國的人均熱浪暴露天數比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天數增加了4.51天,這導致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了約92%。

相較2001年至2005年,2016年至2020年全國有20個省的人口更易暴露于野火的風險中。與2004年至2007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我國媒介伊蚊傳播登革熱的能力增加了25.4%。

此外,我國洪水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持續增加。雖然我國應急反應能力的提升使洪水受災人數呈下降趨勢,但2020年和2021年的極端降雨事件頻發,這一下降勢頭有可能被逆轉。

“這對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警告: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事件影響越來越大,過去城市發展中的缺陷和留下來的遺漏問題被放大。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關鍵的節點上,倘若還像以前那樣發展,那我們就應對不了已經到來的氣候危機。它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可能的災難性后果。”劉君言說。

轉折點的另一層含義來自中國政府去年提出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以及今年國務院發布的一系列實施細則,所有的政策指向都朝著轉型。“中國政府已經看到,假使不做轉折,不向一個更加綠色低碳的未來轉型的話,那我們會陷入到越來越重的危機中。這個轉型剛剛起步,可能會面臨重重挑戰,但它已經邁出了一步。”劉君言說。

劉君言坦言,10年前在參加哥本哈根大會的時候,很難想象中國會提出在2060年碳中和,2030年碳達峰的目標。“這個轉型的決心是很重要的。”她說。

劉君言在演講中展示的數據

氣候行動

盡管面臨隔離、重重檢測和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李銳還是決定要去參加今年在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

2014年,李銳第一次去參加氣候大會。雖然在參會前他仔細了解了每一項議題的內容,但是到了現場之后,他發現自己還是完全聽不懂。

“因為你跟不上他們的討論進程,你也聽不懂他們到底要談什么內容。”李銳回憶道,這也激勵他開始去更多了解氣候大會到底在談什么。

2015年,他又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參加了巴黎氣候大會。在那次大會上,各國簽署了有著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

然而,讓李銳影響最深刻的,是現場一群為少數群體權益呼喊的外國青年。

“當時協定的草案文本在通過前經過反復討論,很多內容刪刪減減。當時并沒有特別提及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時候,需要尊重土著居民、婦女、兒童的權利,有一些外國年輕人,他們針對這樣的一些議題去跟不同國家談判代表進行反饋和交流,最后他們的訴求被完整地納入到了《巴黎協定》最終文本中。這讓我印象深刻。”李銳說。

如今,李銳已經在一家與氣候問題有關的科技企業工作。作為一個企業代表參會,他又有了不同的視角來看氣候變化問題。

今年他在格拉斯哥現場觀察到,雖然新冠疫情導致各方人士參會很困難,但是與會人數卻一點不減,現場甚至非常擁擠:不僅是政府代表,更有許多企業代表來到現場尋找在綠色科技和低碳領域合作的機會。“雖然疫情導致了很多困難,但是大家還是會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共同的目標來做一些事情,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對于全球行動勢頭,我還是比較樂觀的。”他說。

在國內社交平臺上有一個熱門話題:“人類是否有能力應對氣候變化?”。劉君言認為,在2021年的今天,倘若要為這個議題加上新角度,應該改為:“人類是否有能力、有心和有信心應對氣候變化?”

“從技術層面來看,所有科學家、經濟學家可用技術論證和模型作印證,加上充足的資金、積極的政策下,我們是有能力把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減緩氣候變化,避免危機為人類帶來不可逆轉的災難。”

“但大前提是,我們有沒有信心推動這個改變?這意愿不單來自政府、企業,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她說。

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近日告訴澎湃新聞,“像10年前的霧霾一樣,今年全國各地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和COP26也扮演起這樣的角色——就是讓大家形成一些社會共識——氣候危機已經到來了,假使我們再不行動,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銳為化名)

    責任編輯:胡甄卿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手机游戏下载| 百家乐博彩破解论坛| 澳门百家乐实战| 大发888游戏平台 娱乐场下载| 川宜百家乐官网分析软件| 威尼斯人娱乐场色碟| 澳门百家乐官网大揭密| 澳门百家乐破解| 百家乐官网游戏网址| 百家乐视频游戏盗号| 百家乐官网如何玩法| 百家乐在线娱乐平台| 百家乐官网现场新全讯网| 大发888boaicai| 百家乐官网长t恤| 澳门顶级赌场金鹰娱乐| 开心8百家乐游戏| 小金县| 百家乐注码论坛| 巴林左旗| 百家乐澳门技巧| 百家乐游戏运营| 百家乐官网事电影| 大发888在线娱乐城合营商| 百家乐投注助手| 百家乐官网打印机破解| 大发888体育官网| 百家乐翻天qvod| 单机百家乐官网破解方法| 百家乐官网赌场占多大概率 | 百家乐破解的方法| 赌场百家乐官网试玩| 大发888 打法888 大发官网| 尊龙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 百家乐官网代理合作| 百家乐官网投注方法网| 博尔国际| 云鼎百家乐代理| 百家乐娱乐网备用网址| 做生意风水门面要求| 怎么赌百家乐官网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