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濃油赤醬,被米其林低估的上海味道
“米到上?!笔装嫔虾C灼淞种改?月21日在滬發布。本幫菜的濃油赤醬和法國美食指南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頗受關注卻被指“水土不服”。上海城市餐廳評價,26家星級餐廳中,包括燒味在內的粵菜有9家,而上海本幫菜卻寥寥無幾。有業內人士稱,“就這份發布的榜單來看,米其林很可能還沒有深入了解到中國菜的精髓。”
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是江南吳越特色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所謂本幫,即是本地,以濃油赤醬、咸淡適中、保持食物原味為其特色。事實上,作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大標志和上海人的味覺記憶,本幫菜傳統烹飪技藝已經成為“舌尖上的非遺”。
本幫菜歷史風云本幫菜的濃油赤醬,即油多、味濃、糖重、色艷,常用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糟為主,口味咸中帶甜,油而不膩?;仡?00多年發展歷史中,本幫菜從上海百姓飲食起步,逐漸吸取了徽菜、淮揚菜、蘇錫菜、粵菜等其他幫派的長處,推出蝦籽大烏參、八寶鴨、油爆河蝦、糟缽頭、青魚禿肺等一大批著名菜肴。
1843年上海開埠后,上海人逐漸開始打破居家飲食傳統,上飯店宴請賓客,品嘗時鮮,商人巨賈經常出入大飯店。這樣一種飲食風氣,促進了上海本幫菜廚藝的發展。清朝后期,十六鋪一帶已成為上海最早的商業地區,當時從小東門到南京路上海菜館酒樓已有一二百家之多,那時上海菜主要特點是:取用本地食材為主,烹調方法上以紅燒、蒸煨、生煸、炸、糟見長。
民國初年,本幫菜進入繁榮階段。當時滬上工商業和港口貿易日趨繁榮,各地菜館也紛紛來滬。形成了滬、蘇、錫、甬、徽、粵等16個地方風味聚于一地的格局。這一階段,上海菜的口味改為鹵汁濃淡適中,有清淡素雅,也有濃油赤醬。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本幫菜廚藝進入了成熟期。經過幾代名廚的鉆研,上海本幫菜廚藝終于真正發展成為中國菜肴體系中的一個著名幫派。菜系的形成有幾個標致,首先,形成了鮮明的自身風格—濃油赤醬、風味淳厚、原汁原味。其主要技藝是擅長紅燒、生煸、炸、蒸、糟等。其次,形成了一系列經典的菜肴品牌。如糟缽頭、草頭圈子、竹筍鱔糊、松鼠黃魚、紅燒甩水、八寶全鴨;蝦籽大烏參、腌篤鮮、蝦仁魚唇、雞骨醬、青魚禿肺、扣三絲、冰糖甲魚、八寶辣醬等。
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上海的本幫菜廚藝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上海本幫菜廚藝日益品牌化、精致化與創新化,形成了新的“海派本幫菜”體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的口味趨向淡雅。本幫菜也順應潮流,改變觀念,率先改變固守濃油赤醬形式,烹飪技法更加科學多樣,保持本幫菜特色精華,原汁原味,咸淡適中,香、脆、鮮、嫩而不失營養成分,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本幫菜特色。
經典名菜應運而生
如今在上海本幫菜的菜譜體系中,冷菜、熱炒、大菜、湯類都有各檔100多種,眾口可調。而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一些做工精細、歷史悠久的經典名菜,如紅燒鮰魚、蝦籽大烏參、糟缽頭、草頭圈子、八寶辣醬、青魚禿肺、油爆河蝦、扣三絲、腌篤鮮、砂鍋魚頭湯等。
70年前上海出版的《老上海》一書介紹:“炒圈子一味尤著名?!彼^“圈子”即豬大腸。這種低廉的大眾菜很受平民吃客歡迎,原來豬大腸過于肥厚,越炒越油膩,后來老正興廚師想出加入草頭或豆苗同炒(苜蓿,俗稱草頭)。這樣大腸的油脂經過草頭吸收,不但油而不膩,草頭因此更鮮美,腸圈有嫩綠的草頭墊底,色彩也較為文雅美觀。
青魚禿肺以七八斤重的青魚肝加筍片、黃酒、蔥姜等調味品,烹調而成。這道本幫佳肴肥而不膩,嫩如豬腦,有明目、補神、強身之功效。每到秋冬之季,青魚肥壯之時,正是品嘗這道名菜的最佳時機。
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紅燒鮰魚就在滬上有著很高的聲譽。當時鮰魚曾與刀魚、鰣魚共稱長江口三寶。宋代文豪蘇東坡品嘗鮰魚后,曾寫下《戲作鮰魚一絕》的詩句:“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專門贊頌鮰魚的美味。紅燒鮰魚的制作鹵汁鮮稠味濃,魚塊晶亮澤潤,色形美觀??诟谢埘r香,油而不膩,魚皮還特別有韌性。
蝦籽大烏參是本幫菜中的頭等名貴菜肴,以水發海參下油鍋炸后,再加筍片、蔥段、肉湯、肉鹵、干蝦籽等先燒后燜,再以淀粉勾芡出鍋而成。此菜風味獨特,盤中烏亮閃光,入口酥爛鮮糯,味醇汁濃。
糟缽頭原是浦東農家菜,以前浦東鄉村過年過節時家中人多,殺豬后便將肺、肚等和豬腳爪放入大缽頭內和油豆腐同煮。上世紀20年代時,本幫廚師將這一清同治年間的傳統菜挖掘出來,加高湯配以香糟鹵,再加青蒜葉燴制。本來上海人不愛吃蔥蒜,可在糟缽頭里放蒜葉,不但去除原有腥氣,食之還另有風味。于是糟缽頭由農家草舍堂而皇之走進上海高級飯店,立即成為一道本幫名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