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美術大展開幕,顯目位置“讓位”給青年藝術家
11月9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第十一屆上海美術大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幕。
這是歷屆大展體量最大的一屆,展品從往屆的300余件增至了500余件,并增設了新媒體、裝置藝術等門類。這也是參展藝術家群體最年輕化的一屆。與過往主打名家作品不同,此次展廳中最顯目位置大多“讓位”給青年藝術家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作為上海地區影響最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美術展覽,上海美術大展自2001年創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十屆。據悉,本屆美術大展是歷屆大展體量最大的一屆,分為中華藝術宮5米層和0米層兩個展區,共展出作品510余件。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大展圍繞“建黨百年”重大主題,面向長三角地區廣泛征集優秀作品,經過三輪評審,從投稿的1973件作品中選取了入展作品482件,包括中國畫89件,油畫89件,版畫農民畫59件,水彩粉畫59件,雕塑39件,漆畫22件,綜合材料31件,連環畫年畫28件,漫畫動漫20件,交互裝置及數字媒體12件,插畫18件,海報設計16件;評出第八屆白玉蘭美術獎優秀獎5名、佳作獎8名,沈柔堅藝術基金獎8名。
展覽現場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丁設告訴澎湃新聞,“往屆的展品數量規模約為300件,而這一次擴展至500余件,相當于一個全國美展的規模了,為歷屆之最。”
青年的展示舞臺
在中華藝術宮5米層展廳內,呈現了特邀美術家和總評委作品,中國畫、油畫、雕塑、連環畫、漫畫、插畫、海報設計等種類的入展作品。
與往常不同的是,此次展廳入口處并未懸掛名家名作,而是突出呈現青年藝術家。青年創作者以多元的創作實踐觀照時代和生活,傳達思考和感悟,關注自我與社會。
《2021·06·17》陳迪
其中,青年畫家陳迪的油畫作品《2021·06·17》占據C位,描繪的是航天火箭中的空間。陳迪表示,“室內空間一直是我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從古代廳堂到現代客廳,從大工廠到空間站,都試圖以寫意的用筆,稚拙的造型,簡潔的色彩,單純的形式來闡釋物我關系,從而使作品呈現內在的精神力量。我希望我的作品能銘刻時代。”邊上則是畫家齊然以中國畫描繪的環衛工人,寓意著環衛職工的笑容與都市容貌的清新的關系。
倪巍《不夜之城》
此外,青年藝術家倪巍則以筆墨勾勒出上海這座不夜之城的一角;而解文金的油畫作品《都市新生活之理發店》則描繪了理發店內忙碌的場景。畫面中被光影切割成無數的幾何碎塊與交叉重疊的直線,彼此之間相互呼應。
解文金《都市系列之理發店》油畫
在這一展廳中,不乏老藝術家作品,如林曦明、蕭海春、夏葆元等人的經典力作,也有不少青年藝術家對于當下社會的觀察。
展廳現場,夏葆元作品
據悉,此次也是歷屆大展中青年獲獎比例歷屆最高的。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鄭辛遙在談及展覽亮點時表示,“可喜的是獲獎作者大多數為年輕人。”對此,丁設表示,目前藝術界的人才梯隊進一步年輕化,近20年來的培養,匯聚了一支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上海美術大展是上海本土美術家的藝術盛會,所以關注本土藝術家是我們發展的主體。藝術家們如何發展,對整個城市的藝術發展,提升整個城市的藝術水準是非常重要的。”
展廳現場,蕭海春山水作品
據悉,作為上海美術創作的最高獎——第八屆白玉蘭美術獎獲獎名單將于11月18日下午舉行的頒獎儀式上揭曉,同期還將揭曉沈柔堅藝術基金獎的獲獎情況。
據統計,此次獲獎的21位作者中,45歲以下有17人,占比80.1%,創歷屆大展之最。其中75后有5人,80后有8人,90后有4人,年齡最小的為25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地區獲得白玉蘭美術獎的中國畫和油畫作品,將直送第十四屆全國美術大展參評。
新藝術門類的增設與探索
對于此次美術大展,另一件值得說的便是作品門類。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作品的品種為歷屆最多。在0米層展廳內,觀眾則可以看到版畫、水彩粉畫、綜合材料、雕塑、漆畫、數字媒體、交互裝置、農民畫等種類的入展作品。其中,數字媒體、交互裝置等無疑是往屆所沒有的門類。
辛琦 《閃》
其中,藝術家辛琦的多媒體作品 《閃》是展廳的一大亮點,碩大的屏幕里,呈現的是其塑造的人物雕塑;而藝術家陳亮的裝置作品《十月》、陳國泰的《復古鐵皮升線猴》則為展廳增添了趣味。
展廳現場,陳亮《十月》
展廳現場,陳國泰《復古鐵皮升線猴》
主辦方表示,“此次增設的新媒體和交互裝置等門類,體現了展覽的豐富性。而這一豐富性無疑是和上海的發展歷程相關,也體現了這個時代大家關注的一些話題和思考。”
對于新門類的增加,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張培成表示,藝術是一種表達,隨著時代的變化,藝術家要表達的東西也在發生變化,而為了要表達新的東西,藝術媒材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要讓各個種類的藝術都得到展示。”在張培成看來,“當代”這個詞匯已經在藝術界成為常用詞了,而從事傳統藝術的,不怎么“當代”的他,也都會受到這些藝術的啟發。
展廳現場,毛國倫作品
在談及作品評選時,主辦方表示,“現在不像過去油畫作品由油畫專家來評審,而是讓不同的專家一起來評審,一起來關注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在新設的藝術門類展示上,我們也是這么做的。上海美協成立了實驗與科學藝術委員會,讓更多新媒體領域里的藝術家,包括院校的老師參與進來,也有傳統藝術家一起進行探討。藝術的未來發展是跨界融合的,未來我們可能會引進更多的新媒體藝術,讓這些藝術和油畫、國畫進行更多的語言交流。而如何做好這一步,傳播好這些藝術,都是我們未來要思考的一個話題。”
洪健《上海·紅色起源地》
當然,對于展覽而言,作品是最重要的環節。張培成表示,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時髦,而是要經得起推敲。“如果這些作品是時尚的話,那么過一陣它就不時尚了。所以好作品有某一種標準在那。我們的藝術語言要有民族生活,我們是現代的人,應該畫現代的畫。這個恐怕是每個有追求,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心中所有的時間與空間坐標。”
齊然《都市笑容》中國畫
據悉,第十一屆上海美術大展學術研討會將于11月18日下午舉行,滬上資深美術理論家,上海美協顧問、主席團成員,本屆大展獲獎及入展藝術家代表等將參與研討。研討會將就如何提高上海在全國美術界的影響力,如何發揮美術在“人民城市”創建中的獨特作用;上海的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資源,對上海美術創作的現實意義;如何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導向,不斷提升主題性創作的藝術格調與品質;如何統籌美術創作中主題性、當代性、學術性的有機統一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