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是否意味著定向降息,流動性投放有多少
隨著備受關注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正式推出,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否會起到定向降息的效果、市場是否將迎來多大規模的流動性的注入等,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11月8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以穩步有序、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并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
新工具等于變相降息?
由于金融機構向重點領域發放碳減排貸款后,可向央行申請資金支持,央行按貸款本金的60%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因此,市場對這一新工具是否意味著變相降息,觀點不一。
華泰證券宏觀團隊認為,從對融資成本的影響看,新工具的推出可以帶動加權平均融資成本下降,在政策執行層面部分替代“降息”作用。尤其是結合目前海外利率走勢,發達國家近期紛紛開始推出寬松,央行直接降低基準參考利率的可能性較低、且目前看隨著各種其他工具替代作用上升、直接降息“信號”的必要性也有所下行。
國泰君安研究所固定收益團隊則認為,不能將優惠利率理解為定向降息。
“如果綠色貸款與普通貸款利率一樣,那也就無所謂‘支持’,歷史上針對技術改造、外貿出口、糧棉油、老少邊窮、疫情等提供的貸款都是執行優惠利率,比如,2020年疫情期間向特定企業提供的實際融資成本低于1.6%的再貸款,市場并未認定為降息,也沒有形成降息效果。”該機構指出。
招商證券稱,這一工具的推出不意味著變相降息,政策工具支持范圍的選擇,體現出央行沒有寬松“總閘門”的意愿。央行在碳減排支持工具設計時,重視“見成效”與“有節制”,優先選擇能產生顯著碳減排效應、起步階段企業進行重點支持。這反映出央行在工具推出初期仍較為審慎,防止其成為“大水漫灌”新的渠道。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也指出,將碳減排支持工具理解為變相降息是不妥的。一來該工具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規模不會很大,對全局的影響有限;二來該工具的利率并非政策利率,高一點低一點都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的變化;三來該工具有較濃的再貸款色彩,將其利率與MLF利率對比欠妥,而再貸款中金融穩定再貸款的利率也是1.75%。
中金公司指出,如果僅就目前政策來講,碳減排支持工具可能還算不上大規模的寬松。該機構指出,根據央行公告,碳減排支持工具主要將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發展。根據央行統計數據,目前綠色貸款余額為14.8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額的7.8%,其中狹義的清潔能源行業貸款余額3.8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額的2%。
對市場流動性的實際供給有多少
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明確,碳減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資金支持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投資和建設,從而增加能源總體供給能力,金融機構應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提供融資支持,助力國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綠色低碳轉型。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認為,央行可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向市場適量投放流動性。
他指出,碳減排支持工具以較低利率(1.75%)按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另一方面也相當于向金融機構以偏低利率提供流動性。其中,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是三個獲重點支持的碳減排領域。2021年三季度主要金融機構清潔能源產業綠色貸款余額為3.79萬億元,相較2020年三季度增長7100億元。按此估算,至2022年年底包括三大支持行業在內的新增綠色貸款規模或可達到1萬億元。如按1萬億元的綠色貸款規模計算,對應央行需投放6000億元的流動性,可起到適度投放流動性的效果。
中信證券也指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實質相當于再貸款,可為銀行體系注入低成本狹義流動性。監管機構未披露碳減排貸款相關數據,但根據央行公布的相關數據,截至目前全市場最新綠色貸款規模約14萬億,年增量約2萬億左右,綜合考慮碳減排貸款口徑、全國性銀行范圍、60%比例投放下,預計相關支持工具年度流動性投放量或在5000億-1萬億規模。
不過,考慮到銀行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需要經過嚴格流程與專業支持,招商證券預計,在該政策落地的初期階段,將以“小步快跑”為主,對市場流動性的實際供給有限。
該機構指出,銀行在實際操作中將會面臨以下問題:一方面,目前大多數銀行不具備測度貸款產生的碳減排數量信息的專業能力,因此只能依靠外部機構提供服務支持,這將增加銀行資金成本、降低辦理效率;另一方面,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的環境測評報告要取得央行信任需要一個過程。為防止“漂綠”風險,央行需要遴選出合格的第三方機構來提供碳減排測度服務。但現實情況是,當前該行業管理體系尚未成型,第三方機構資質與能力良莠不齊,銀行申請碳減排支持工具將面臨一定的外部約束與專業門檻。
“降準預期進一步下修”
碳減排支持工具的落地后,市場對接下來貨幣政策的走向的討論,仍然不斷。
國泰君安研究所固定收益團隊認為,本次新工具創設,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中長期資金補充渠道,反而降低了降準補充流動性的必要,央行新工具越多,就越意味著后續降準的可能性越低。此外,11月初央行并未像過去幾個月一樣立刻重返100億逆回購地量操作,反而采取“逐步遞減”的方式收回流動性,進一步印證了四季度的首要任務是維持資金面短期供需平衡,降準預期進一步下修。
海通證券則認為,近期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加,尤其是房地產下行壓力較大,而這次的碳減排工具更多是起到結構性寬信用的效果。在通脹仍有壓力、又不希望放水刺激泡沫的情況下,結構化的工具在逐漸發揮主導作用,直達實體去進行定向的寬信用。所以短期內降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而等到供給端政策執行有所放松,經濟從類滯脹轉向類通縮,降息的空間才能打開。
中泰證券指出,雖然碳減排工具的推出確實能夠取得“穩信用”乃至“寬信用”的效果,但這一工具并非央行應對經濟穩增長壓力所給出的唯一答案,如果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結構矛盾突出的問題得不到扭轉,不排除央行后續使用降息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可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