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最后的成片工人住宅“兩萬戶”整體保留:人遷走,房改建
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區內最后成片的“兩萬戶”——楊浦區228街坊——200多戶居民也完成了搬遷,不過與其他地方“兩萬戶”的命運不同,這里的12幢低矮的兩層樓房將被整體性保留下來。
已完成居民搬遷的楊浦區228街坊“兩萬戶”。 澎湃新聞記者 李繼成 圖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兩萬戶”正逐漸從上海消失。1952年,毛澤東作出了“今后數年內,要解決大城市工人住宅問題”的指示,當年5月,華東軍政委員會和上海市政府決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一批人口建筑密度較低的“兩萬戶”類型住宅成為解放后第一批興建的工人住宅,主要集中在滬東、滬西的工業區邊緣,包括楊浦區的長白、控江、鳳城、鞍山,普陀區的甘泉、徐匯區的日暉新村等。
“兩萬戶”住宅為磚木結構,一般上下兩層各5間房,上下各有一個公共廚房和公共廁所。盡管與現有的住宅標準相比差距甚遠,但與當時的簡屋棚房相比,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當時并非人人都有資格住進‘兩萬戶’,能入住的大多是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還有就是住房困難戶?!鄙虾v史專家薛理勇說,“兩萬戶”最初并不是一種特定的房屋類型,而是當時計劃通過建造該類型的建筑,來解決約2萬戶人的居住問題,后來“兩萬戶”才被作為一種特指的建筑概念,也被當作這類居住小區特色的代名詞。
9月13日,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從上海市規土局了解到,楊浦區長白社區228街坊“兩萬戶”作為城市更新的試點,經過對原有方案的調整,將保留現狀12幢“兩萬戶”建筑,在不影響整體風貌條件下允許對保留建筑進行適當改擴建。“引入特色商業、創業辦公、文化展示等復合功能,營造楊浦區中部地區開放式的特色眾創街坊,并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周邊居民的實際需求。”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說。
楊浦區228街坊屬于長白一村,東至安圖路,西至敦化路,北至延吉東路,南至長白路。隨著居民的搬遷,整個街坊已空空蕩蕩,從長白路一側的大門進去,里面的“兩萬戶”還在,不過看上去已經有些破敗,一些房子上還有居民搭建的塑料棚。
20世紀90年代初搬入這里的居春英表示,當時住進來時看到這里是木頭地板,感覺還不錯,“不過2000年后,隨著房子的年限增長,經常出現漏水,尤其是黃梅天會出現很多白蟻,所以很多人都開始希望能搬遷。”
據長白街道書記李芳介紹,2002年,228街坊被列入舊區改造,動遷了一部分居民。2015年,228街坊被列為上海市城市更新試點項目,當年底開始進行整體協商征收,到2016年7月,居民搬遷交房率達到了100%。
盡管搬走了,但很多居民仍會懷念當時鄰里間的親密關系。居春英說,“兩萬戶”的居民不像現在住在大樓里的,相互都不認識。
“那時出門都不用鎖門,因為隔壁鄰居遇到陌生人來,肯定會問對方來找誰?在公用廚房里做菜,哪家燒的東西好吃,第二天別的鄰居也會燒。”居春英表示,盡管現在大家都搬出去了,但還經常會電話聯系,選擇時間串門或相聚一下,大家也很還念當時“兩萬戶”的生活氛圍,“所以希望這次更新,當時的房子能保留一些,也給大家一個念想。”
“從‘兩萬戶’到石庫門,建筑設計本身就是包含了交流功能,這非常契合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文化。這個城市需要更多的公共活動空間,老年人也需要社會交往和公共空間,這是要保留‘228’的主要原因之一。”薛理勇認為,“兩萬戶”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反映了當時上海的一部分人居住生活的歷史情況,他建議對“兩萬戶”應該做一些保留,“比如可以建成實體的博物館,讓后人看到當時的生活場景?!?/p>
也正是考慮到“兩萬戶”的特殊性,原先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建筑高度60米的住宅、商業混合功能規劃做出了重要調整。楊浦區將228街坊“兩萬戶”列為城市更新試點,調整方案將保留12棟現狀“兩萬戶”建筑。
負責該地塊規劃的一名規劃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整體保留并不是說現有建筑一點都不動,“因為其中有些建筑實在過于破舊,還是需要進行局部的改造,同時也為滿足今后各種功能的需要,但不會影響其整體風貌。”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章明認為,雖然保留228街坊,如果從經濟價值角度去衡量,分值并不高。但他強調,這個街坊的社會情感價值很高,一棵樹一塊磚一扇門,都難能可貴,“能把它保留,能代表政府保護歷史文化建筑的姿態和魄力?!?/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