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黨報刊文談語文真正應有的樣子:通過課上引導讓學生課下閱讀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通過課上引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一種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人”,而這正是“語文素養”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
今年秋季開始,依據新課標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新版教材即將投入使用。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課改的成果終于凝結成形。回顧這些年語文教學改革的歷程,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明確了“語文素養”這一核心概念。
課標確定的“語文素養”是什么呢?它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還要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要考慮,通過語文學習提高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還有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
廣大一線教師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語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課”不那樣教,該怎樣教?其實,這一疑難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眼光太聚焦于語文“課”,而真正的解答是,“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通過課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閱讀,大量閱讀,去感受,思考,接受熏陶,表達自我——總之,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里成長,這可能才是語文真正應有的樣子。
可惜的是,“語文生活”的核心內容——閱讀,這十多年來,產生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尖銳。青少年自主閱讀的時間和閱讀量很難得到保證,閱讀質量也令人擔憂,碎片化的、快餐式的閱讀比重上升,而經典作品的閱讀、“深度閱讀”則表現出滑坡。我們似乎正在養成一代不再喜愛閱讀、尊重經典的國民。這一問題的成因很多,很可能也不是語文教學能獨力解決的。盡管如此,努力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讓學生不僅有語文課,更有“語文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分內之言。
語文本來是應該能養成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可是情況恰恰相反。學生中有一句口頭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為什么面對凝聚著傳統文化精華的文言篇章、蘊涵著深刻思想和深沉情感的魯迅作品,學生不僅缺乏興趣,而且會感到“怕”?原因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并沒有體會到文章之美,當只是面對著被瑣細分析拆解開的零散“知識點”,他們怎么能不“怕”呢?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這樣充滿濃郁抒情美感的名篇,還有《世說新語》的小品、《史記》的精彩敘事,如果只成為訓練“技能”的材料,那多么可惜!應當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避免敗壞學生的閱讀興趣,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珍視其中飛揚的靈性和興味。如果語文課能讓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到魅力,真正激起進一步閱讀的興趣,那就已經完成了一個關鍵的任務。
語文課應該努力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引。以前習慣區分“精”讀和“略”讀,但在實際中,兩種課型的區別往往很模糊,應該提倡將不同課文的區別明晰化,從精讀、略讀,推進為“教”讀和“自”讀,更自覺地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不僅如此,還要讓語文向課外延伸,既教給學生多樣化的閱讀方法,也為他們提供課外閱讀的線索導引。如果我們能構建一個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學生的閱讀狀況必將有顯著的改善。
提倡從“語文課”到“語文生活”,提倡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其意義不僅在于解決“語文”的問題。讓青少年在中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一種終身受益的生活方式,指向的其實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人”,這正是“語文素養”這一概念的核心內涵。
(原標題:從“語文課”引向“語文生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