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種子不是一場展覽,而是市民的節日”
在上海浦東,由磯崎新設計的喜瑪拉雅藝術中心一貫是充滿未來感的樂園,無論是其原始森林般的宏偉中庭,抑或建筑前整齊生長的大片稻田,近日,這里又出現了一座白色腳手架搭建的山丘。工業感十足的腳手架組成無數的立方體,上面間或安置著一些樹木,仿佛是通透的山丘上一座懸浮的森林。這是日本建筑師藤本壯介的作品,它的名字是“遠景之丘”。
遠景之丘外景9月4日,“遠景之丘”正式揭幕。觀眾可以登上21米高的山丘,也可以鉆入內部白色通透的空間,聽一場講座、喝一杯咖啡,看一場展覽。一些藝術家已經進駐其中,與觀眾展開互動交流。奧托邦戈·恩坎加在現場安置了三臺圓形的桌子,桌面上展示陳列的物品和土壤、土地休戚相關,展覽開始之后,將有不同的藝術家在此向觀眾介紹作品,并與公眾展開關于土地的對話。切爾多·梅雷萊斯的作品《庫卡卡卡》位于山丘中間位置,觀眾會面對兩個同樣的溫室,其中整齊地排列著真屎假花和假屎真花,進入其中或許會有五味雜陳的體驗。道格拉斯·科普蘭的《二十二世紀宣言》由一系列的霓虹燈標語組成,這些文字關注的是身份、世界秩序、科學技術等問題。
藝術家恩坎加的“土地對談”從即日起到明年7月底,“遠景之丘”將存在11個月的時間,一系列的論壇、對話、講座、藝術展覽將于其中漸次發生。作為“上海種子”項目的核心和樞紐,“遠景之丘”的揭幕也標志著“上海種子”項目正式啟動。
當天,與喜瑪拉雅藝術中心相隔一站地鐵的世紀公園里,一個名為《種子星球》的公共藝術作品也安置妥當,這是藝術家劉毅的作品,它仿佛是一艘停靠在綠地上面的UFO,而公園里的小朋友已經迅速將其接納為一個有趣的游玩項目。利亞姆·吉利克的《上海施萊默》同樣是一件促進人們交流互動的裝置作品。
種子星球上海施萊默
在上海的另一端,12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已經入駐江南水鄉朱家角。9月3日至11月13日,在古色古香的證大朱家角藝術館展廳內,出生于1989之后的藝術家通過電子作品、裝置、建筑項目和持續的表演,來探討語言的滅絕、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面對未來的問題。參與“奇點”項目的這12位藝術家,是經過公開招募,從300多位申請者當中挑選出來的,他們討論的范圍,包括建筑、設計、視覺藝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
借助VR技術,藝術家將市區弄堂一隅的環境導入了朱家角的這個展廳。本次“上海種子”項目的主題是“遠景2116”,面對未來是其出發點,而跨學科是其重要特色。
“100年指的并非是壽命的長度,而是一個有關生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本次項目聯合藝術總監、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館長李龍雨表示,“在接下來的100年中,人類將擁抱怎樣的希望,又會經歷怎樣的磨難?人類如何尋找到共存的方法,同時又控制自身對社會和政治權利的無限欲望?氣候變化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地球會被大水淹沒嗎?精英和大眾之間的藝術會否斷層,藝術會否成為社會變革的工具?在神圣的過去和苦難的現在之間,人類會創造怎樣的新價值?”
李龍雨希望“上海種子”能夠動員上海市民,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反思和參與全球藝術、文化及科技對話的平臺,也希望這個新型平臺能使上海成為一個思想匯集的中心。
“上海種子”市民參與項目之一個人的美術館跨越近一年時間的首屆“上海種子”將分為兩期舉辦,“第一期”已經正式啟動。在遠景之丘,接下來還將推出各種類型的跨領域展覽,包括陳星漢、徐冰等藝術家的作品將會相繼在此展出。另一方面,季風書店也將于上海種子合作,在遠景之丘推出快閃圖書館計劃(Pop-up Library)。
“微空間改造”項目將從7月持續到明年年初,建筑師充分利用深藏于上海里弄中的空間,舉辦觀影、美食、喝茶、讀書等相關活動,該項目旨在盡可能地深入社區,與市民零距離接觸。上海種子“第二期”將于明年4月開啟,延續一場為期100天的主題展覽,于7月底結束。
專訪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上海種子聯合藝術總監李龍雨
“上海種子不是一場展覽,而是市民的節日”
澎湃新聞:談到一個藝術項目,我們通常會期待著看到一場展覽,但“上海種子”似乎有所不同,您能介紹一下嗎?
李龍雨:大家對于展覽有普遍的認識。所有人都在做展覽,以展覽的形式發生,包括雙年展、博覽會、世博會,都是展覽。我們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上海種子這個項目在上海也是比較罕見的,它是以市民、觀眾為主導的。如果沒有觀眾的參與,上海種子就是不完整的,公眾與這個項目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澎湃新聞:遠景之丘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為什么選擇這樣一個臨時性建筑作為項目的核心樞紐?
李龍雨:這個建筑是日本建筑師藤本壯介做的,他在2013年的時候參與了倫敦蛇形畫廊的夏季亭項目,當年那個作品非常受歡迎,也是很美的。因此,我們這次也特意請他來為我們設計遠景之丘。
遠景之丘也是我們這次的核心項目,在這個建筑結構里面,分成三個空間,第一個是活動空間,包括展覽、表演的功能,我們也會向非營利組織提供場地,舉辦活動。第二個空間是咖啡館。第三個空間是開放式的空間,有更多可能。
上海種子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臨時性,相對于永久性而言。包括遠景之丘,這個臨時性的建筑,項目結束之后便會被撤除,其他一些項目亦是如此。可以說,我們臨時性地占有了這塊地方。這也是現在很重要的一個話題。我們對于一個地方的占有,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持續地建造高樓大廈,這是否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許未來會是另外一種趨勢,更多地運用小空間,甚至是廢棄空間,這就是我們這個項目的態度,未來是需要符合環境與生態學的。剛才說到的市民參與項目,我們與居民有很多互動,例如我們和上海建筑師俞挺合作,發現一些微空間,將它們改造為咖啡館,做一些展覽。
澎湃新聞:據說,上海種子涉及了40多個領域學科,不僅是視覺藝術方面的?
李龍雨:現在來看,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并不是把這些學科門類區分開,而是將它們融合在一起,視覺藝術、建筑、設計、生態學、社會科學、歷史、哲學……相關學科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更廣闊的范圍和模式。“上海種子”就是一個代表,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實踐。
這次我們邀請到很多人參與,不論他們是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我們給他們同樣的稱呼:研究員。這個稱呼我們也會繼續沿用。
澎湃新聞:上海種子似乎有雙年展一般的聲勢和規模,但它又不是“雙年展”?
李龍雨:如果真的是雙年展,很少與當地的社群聯系在一起,我們不僅和美術館,也和國內外的大學合作。這遠遠超越了雙年展的范圍。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館、震旦美術館、外灘美術館等,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他們理解了我們不僅是做一個雙年展,而是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海種子不僅是一個視覺的雙年展,我們對于未來提出一個很大的問題。公眾也許不能一目了然地理解我們在做什么,但是隨著時間的進程,他們會逐漸明白。我們提出一個問題,邀請觀眾參與討論。
我們在科學、環境方面的研究,最終還會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進行轉換。視覺藝術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總而言之,上海種子計劃是一個藝術的節慶,而非只是一場學術的討論。
澎湃新聞:關于“上海種子”,未來會有怎樣的計劃?
李龍雨:這不是一次性的計劃。目前我們更專注于做好第一屆,試圖延伸這個概念,確立它的價值。如果有可能,我們并不將之視為兩年一度的項目,但一定是持續性的項目。
上海種子九/十月精選
“土地對話”
(遠景之丘/9月4日-11月13日)
“土地對話”由出生于尼日利亞,現居比利時的藝術家恩坎加發起,通過不同媒介表達人類與土地的關系。在為期10周的時間里,土地對話將由來自不同領域但與“土地”有著緊密聯系的表演者演出,他們包括農民、建筑師、科學家、治療師及企業家。
“奇點”系列
(證大朱家角藝術館等/9月4日-11月13日)
各領域年輕創意人才舉辦的活動范圍將會覆蓋整個上海,活動形式包括辯論、圓桌、城市行走等。
未來快閃圖書館
(遠景之丘/9月4日-11月13日)
遠景之丘的開放空間內將設置一個快閃圖書館,擺設超過200本關于未來和相關話題的圖書,從大眾科幻小說到歷史考證,從建筑手稿到哲學文本,為讀者提供反思、放松和討論的空間。
兒童項目
(種子星球/9月3日-11月13日)
在世紀公園鄉土田園區的“種子星球”,將會舉行一系列工作坊形式的兒童項目,提供豐富藝術、音樂、表演、游戲和田野活動,激發孩子對于22世紀生活的無限想象。
市民參與項目
“微空間的力量”于7月啟動,聯合建筑師俞挺在其改造的小型廢棄舊空間舉辦一系列活動。
城市漫步計劃
9月9日 14:00-17:00 被遺忘的上海:上海的過去和現在(小南門地鐵站-金壇路)
9月17日 10:00-16:00 滬郊的家庭農場(樂田家庭農場)
9月24日 15:00-18:00 變化中的魔都(外灘-金茂大廈)
季風書園系列(遠景之丘)
9月9日 18:00-19:30 電子互動紙藝術科學
9月16日 18:00-20:00 當跑步實驗室進入你的鍛煉日程
9月17日 18:00-20:00 個體化健康解決方案——癌癥精準治療的未來
9月30日 18:00-19:30 迷你污水處理系統
第二屆自然藝術節開幕式
(遠景之丘/9月24日 13:30-19:00)
上海種子攜手禾鄰社組織了持續一天的活動,包括研討會、工作坊、表演等。9月起,自然藝術節在昆山錦溪等多處舉辦駐地項目。
“山水測繪——測繪未來”展覽開幕式及論壇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9月28日)
作為上海種子項目的平行展,“山水測繪——測繪未來”邀請觀眾參與展覽預覽和學術論壇,探討藝術和人文的關系。
“玩出未來2116”發布會
(遠景之丘/10月)
“玩出未來2116”是一個基于線上游戲的社會實驗,讓玩家可以對未來進行投資。在游戲進行的十周時間內,參與者將通過社交軟件微信登錄這個平臺,游戲進程也將隨公眾的參與而發生改變。
(部分活動需預約,具體信息請查詢上海種子官方網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