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井下教授”的人生情懷
與“烏金”結緣,與礦山為伴。矢志不渝在“黑暗”中開采“光明”,為莘莘學子擎起光亮的路燈。在山東科技大學教授陳紹杰多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他一直與礦山打交道,創新攻關,用科技的力量帶給社會一個“煤”好生活;他一直堅守在采礦教育一線,傾心育人,用知識灌溉哺育一批批采礦學子;他總是把教育和培養好學生,當作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獲得師生廣泛贊譽,更是學生眼中的“最美教師”。
陳紹杰在井下工作間隙
——深耕希望土壤
當初進入采礦專業,陳紹杰還有些懵懵懂懂。將陳紹杰從困惑的迷霧中引領出來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在陳紹杰的印象中,宋院士特別喜歡同學生交流,他講課時面前有個小桌子,每每講到激動的時候“揮斥方遒”,小桌子漸漸就被推到講臺的邊緣,所以只要是宋院士講課,前排的學生負責往回推桌子就成了課堂上的“標配”。“我們很容易就被宋院士的情緒感染了,他說煤炭是流淌的‘烏金’,我們開采的是光明。這句話一直扎根在我的心里。”
陳紹杰從接過老一輩學者手里的“育人接力棒”重任那天起,就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他常常為學生開設講座,通過自身經歷向同學們講述自己求學、為師的使命,勉勵同學們潛心筑夢。在2020級新生專業認知會上,他為同學們講述一代代礦業人克服種種困難,踐行科教報國的故事,讓同學們深受啟發。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們理解書本中深奧的理論知識,從實踐中體驗社會,他組織了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帶領學生奔赴6個省市開展青春“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煤礦綠色發展、淺層地熱開發利用、智慧礦山建設等實踐調研活動;他還鼓勵學生參與學術會議志愿者服務,通過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學生們不僅提升了服務意識,還培養了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近幾年,他的學生中涌現出了教育部和團中央“全國大學生建功立業先進事跡報告團”入選者高明濤、“感動中國十大杰出礦工”劉輝、溫暖全國礦山的道德楷模侯記川等一大批行業優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把自己逼成“全能”
2005年研究生畢業后,陳紹杰選擇了情有獨鐘的“三尺講臺”。他常常把學生看作當年的自己,他希望自己也能夠給更多采礦學子帶去“光明”。在學生眼中,陳紹杰是一個認真、嚴謹的人,也是一個責任感極強的人。正是因為他身上透出的一股鉆勁和韌性,深深影響著一批批學生,使他成為學生們眼中的良師益友。
“一個好老師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陳紹杰說,要成為一名“好老師”,不僅要在學習科研上帶著學生成長,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一開始,他按統一標準培養學生打好基礎,后期再根據學生的想法,量身定制培養方案。然而“量身定制”不是件易事,需要老師全面了解學生。
他逼著自己成為“全能”的人,和學生談得了學術,也聊得了“八卦”。事關科研,嚴格細致對待;科研之余,輕松開懷暢聊。亦師亦友的相處之道,消弭了師生間的隔閡,也讓“量身”變得簡單許多。陳紹杰于2012年遴選為碩士生導師,2015年遴選為山東科技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在人才培養方面,陳紹杰嚴謹的科學態度、求實的科研作風、忘我的工作精神使青年學者和學生倍受感染與鼓舞,培養了學生對科研的執著追求與熱愛。20多年的教學生涯里,他培養的學生累計發表學術論文46篇,授權專利34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他多次獲得“優秀教師”“學生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等稱號。
陳紹杰開展科技創新研究
——創新育人舉措
20年來,陳紹杰一直與礦山打交道,創新攻關,用科技的力量帶給社會一個“煤”好生活。
他結合礦井特殊開采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編寫了《礦井特殊開采》《采煤塌陷地建設利用關鍵技術與實踐》《實驗力學》等專業教材,從2005年起一直供采礦工程、安全工程、工程力學等專業的學生使用,他所在團隊獲2021年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陳紹杰所教授的課程與實踐密不可分,他常常把自己的科研項目搬進課堂,將實例教學、模型教學、啟發教學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熱情,這種“實戰式”教學也深受學生“追捧”。為了讓學生及時更新知識,他密切關注國內外采礦學科前沿,出了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他都想方設法地補充到教學中。
大量的教學與課程實踐,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加深了對采礦專業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看到了所學專業的未來。采礦專業學生楊福見表示:“陳老師把科研應用一線的案例講給我們,讓我們充滿了勤學科學知識,學成報國的動力。”陳紹杰鼓勵學生把知識學以致用。2020年,他帶領學生參加“挑戰杯”中國創業計劃競賽,獲得全國金獎。
——點亮創新火種
在師生眼中,陳紹杰是一個認真、嚴謹,責任感極強的人。他身上透出的一股鉆勁和韌性,深深影響著一批批學生,使他成為學生們眼中良師益友。他關心學生生活,經常以自發捐款等方式幫助學生渡過難關。在受聘為特聘教授之后,陳紹杰主動將所獲津貼用于設立勵志獎學金,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與“煤”結緣,陳紹杰用“創新”的火種為中國煤炭事業的未來點亮了一盞盞年輕的心燈。“每個科研人員都應該為國家現代化建設作貢獻,以己所學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陳紹杰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影響更多的采礦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