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披荊斬棘的“大灣區哥哥”為什么能有團綜?
披荊斬棘的“大灣區哥哥”為什么能有團綜? 原創 刺猬公社編輯部 刺猬公社
“大灣區哥哥”,吹響“港風復興”號角?
文 | 歐陽
編 | 園長
這一季《披荊斬棘的哥哥》(以下簡稱《披哥》)或許已經結束,但芒果TV關于“大灣區”的故事卻還沒有完結。
10月29日晚,總決賽暨“家族誕生夜”中,17位哥哥正式組成“滾燙唱演家族”,陳小春憑借超高的“個人喜愛度”拿下第一,張晉成為了第一代滾燙家族的X-Leader。雖然“成團名單”早在決賽錄制完成后便已流傳開來,但絲毫沒有影響到觀眾們對收官舞臺的灼灼熱情,總決賽當晚,近五十條相關微博熱搜相繼登上熱搜榜,最高的一條收獲了7.6億閱讀量。
舞臺上,哥哥們唱著《敬酒歌》,向“友情”和“無?!本戳艘槐忠槐?,也向節目說了“再見”。
節目之外,2022芒果營銷內容發布會于10月26日在??谂e行。發布會上,芒果TV制片人洪嘯與“大灣區哥哥”們(陳小春、謝天華、林曉峰、張智霖,梁漢文等)一起公布了“港樂新歌手生存戰”節目《聲生不息》。
發布會后,“大灣區哥哥”又現身廣州街頭,進行“團綜”《大灣仔的夜》錄制。11月1日,“大灣區五人團”成員之一的謝天華便已經按耐不住發微博曬出節目“招牌”,這似乎會是一檔開大排檔的經營類綜藝,讓觀眾們十分期待。
熱熱鬧鬧的一系列動作,表明芒果TV打出的“大灣區”IP似乎找到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大灣區哥哥”何以走紅?
要討論為什么芒果TV會選擇“大灣區”成員們推出系列相關綜藝,我們或許可以先回顧“大灣區哥哥”們是如何走紅的。
回到一百多天之前,《披哥》還未開播的時間點上。
還未官宣節目嘉賓時,尚還沒有人想到這檔節目會火爆到這種程度。畢竟就在不到一年前,同平臺的《浪姐2》熱度遠不如預期,人們對芒果TV類似綜藝的期待值有所下降,此前更有《追光吧!哥哥》這樣的同類型成熟男藝人競演綜藝因為“油膩”而廣受爭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到來的《披哥》似乎也難以帶來什么新的刺激。
而就在節目嘉賓公布后,一切有了新的可能。B站上搬運的官宣視頻在短短幾天內播放量破百萬,每一位嘉賓出現時,只有一條又一條的震驚彈幕飛過,相關熱搜下,人們也在紛紛感嘆“芒果是怎么湊成這個陣容的”。
這其中最受觀眾們關注的,恐怕就是讓人直呼“爺青回”的“大灣區”組了。陳小春、張智霖、謝天華、梁漢文、林曉峰五人,唱演功力有著多年積淀,實力強勁,且自帶笑點,又承包了很多90后的童年回憶,一起出現在綜藝節目中的效果可謂是溫馨又搞笑。
圖源《披荊斬棘的哥哥》官微
節目第一期,當《友情歲月》前奏響起,穿越幾十年、扎根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光影記憶也被喚醒,人們仿佛置身香港電影、電視劇的鼎盛時期。此后,“大灣區哥哥”們在競演節目中實力“抱團反內卷”的動作也為節目的“綜藝”部分創造了不少的笑料,這種“抱團”并不會讓人們覺得又是競技綜藝中的老套路,反而是讓嘉賓們最舒適,也是最能讓觀眾看到化學反應的一種合理行為。
這或許能解釋人們為什么喜歡看到“大灣區”的哥哥們湊在一起嬉鬧了。
在最開始,這些中國香港的藝人只是帶著觀眾回味了在中國流行文化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港風文化,讓過去的故事再次在人們眼前上演,而之所以能在之后的節目中持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點,則是因為成員們本身足夠突出的個人特質,以及互動中獨特的模式與笑料。
當這群在娛樂圈以及打拼數十年的成熟藝人齊聚在節目中時,足夠的經驗等資本讓他們更加能夠表現出本真的自己,尤其是身邊還都是自己熟識的朋友時,這種真實便更加沒有了距離感。出身香港市民文化的這些藝人們,往往更加貼近最廣大觀眾認知中的“鄰居”或“朋友”,在這一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同時,當他們一同置身異地文化環境中,一種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轉換讓他們一定程度上具備了一種“頓感”,加之真實的他們打破了記憶中影視角色的印象,反而增強了真實形象的立體豐滿。
概言之,真正讓這些“大灣區哥哥”們走進觀眾心里的,還是一種群體層面上的“有趣”與“真實”。
“港風復興”進行時?
雖然如上文中所說,所謂“復古”和“青回”等標簽只是讓人們迅速產生接近感,在節目中樹立一個具有辨識度的第一印象,真正吸引人的還是嘉賓本身。但是,“大灣區哥哥”們的走紅確實讓“港星”、“港樂”再次回到人們眼前。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針對大眾層面對港風復古的熱潮,招商會上芒果TV綜藝片單里出現了港樂新生代節目《聲生不息》。據悉,該節目將延續《披荊斬棘的哥哥》中“大灣區”的概念,由芒果TV與香港TVB聯合打造,在香港回歸25周年的主流背景下,以粵港金曲來致敬時代精神,強化內地、香港、澳門音樂文化的傳播交流。
圖源微博
就這一段透露的簡介中,我們多少也能夠勾勒出這樣一檔節目的模樣。若按照這一定位來貫徹,芒果TV的目的顯然沒有止步于“復古”,這檔音綜似乎承載了更多的時代意義。
在這之前,內地并沒有缺少過“北上務工”的中國香港藝人。
進入新千年以來,港風文化在內地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力都在逐年下降,不僅是影視劇和音樂,隨著內地經濟、全球化與互聯網的發展,香港流行文化已遠遠沒有了當年的地位。與之相對應的,內娛也形成了新的發展形勢,資本和關注集中在內地,隨著消費增加的還有各式各樣的演藝工作需求。
除了作為演員、歌手參與到影視音樂作品中,綜藝也成為了不少香港藝人的不二選擇。如蔡少芬、應采兒、陳小春等,都已經是內地綜藝中的老面孔了,在參加了系列節目后也形成了一套人設與方向。
綜藝《請吃飯的姐姐》海報
節目的四位合伙人被稱為“港普F4”
但這些頻繁出現在綜藝中的港星并沒有像今年一樣將“情懷牌”打得恰如其分,也沒能真正把過去的港風回憶真正調度起來,更多依靠的是自身的性格魅力與地域差異之下形成的綜藝效果而為人們熟知。
或許還是因為《披哥》整個節目所表現出來的“克制”,在整個互聯網充斥著“油膩達咩”的訴求時,節目組較為合格地完成了網友們的期盼,叫?!癢ink”等可能有油膩風險的動作。表現在對“情懷”的完成度上也是如此,比起過度消耗嘉賓們身上的情懷色彩,節目還是更加聚焦于個體的內部突破與成員們間的互動。
在此基礎上,又因為這是一檔唱演競技類節目,“大灣區哥哥”們多年沉淀下來的舞臺功力進一步提高了復古港風元素在節目中的含量,于是對“大灣區哥哥”的認可進一步泛化到對整個香港文化的懷念。
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灣仔的夜》與《聲生不息》出現了。
將兩檔節目對比來看,《大灣仔的夜》似乎更類似于“大灣區五人組”的團綜,是《披哥》的延續,比較小體量。這樣的綜藝先天會帶一些“售后”的感覺,在一開始就存在框定受眾范圍的可能,寄希望于節目中嘉賓的表現達到出圈、吸引更廣泛受眾的效果。雖然從嘉賓們在《披哥》里的表現來看,他們確實有這樣可能,但這種類型節目對節奏的要求同樣存在,并不能單純只看嘉賓陣容。
而《聲生不息》則是從《披哥》引發的港風熱潮出發,聚焦于港風音樂的新生代歌手??梢哉f《披哥》里“大灣區哥哥”們的表現只是引子,在此基礎上衍生的《聲生不息》則具備更多可能與空間,在延續和推廣港樂、拓展節目形式上具有一定意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對“港樂”的定義,對自身“復古”和“創新”元素的協調與定位等,都需要得到展現。
從“大灣區”這一IP,芒果TV推出了兩檔綜藝,這確實體現出了“調度”和“敏感”對于平臺的重要性。在自制綜藝戰爭白熱化的當下,視頻平臺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增強用戶粘性,答案或許就在這些探索中。
為什么大灣區IP越來越多?
而在熒幕上,以“大灣區”為主題的IP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就在不久前的2021年9月,“灣區升明月”2021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內地、香港、澳門、臺灣的知名音樂人、電影人齊聚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唱響月圓之歌。
“大灣區”的全稱“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為促進粵港澳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而劃分的一個區域,由廣東9市和香港、澳門共11個城市構成。在這一大背景下,一系列大灣區IP也就應運而生。
而當我們回到《披哥》里的“大灣區”這一IP上,復古、翻紅、賦予過去的時代象征以新的意義與解讀,就像那些情感家庭類綜藝一樣,也是人們永恒的精神需求。當90后逐漸掌握大眾場域中的話語權,成為消費的絕對主體,能夠喚醒他們青春記憶的畫面與聲音自然會在市場中再度涌現。
加拿大樂評人卡爾·威爾森在《好品味,壞品味?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中寫道:“時間造成的柔焦效果:一個年代里最怪異、笨拙、俗氣的明星,日后都會成為那個年代令人懷念的公眾偶像,體現了某種代表那個時代且不久后即遭舍棄而不復返的特質?!?/p>
類似《聲生不息》這樣聚焦港樂新生代的節目,或許也是對這樣需求的另一種解答。
華語文化圈是否會迎來“港風復興”,值得期待。
END
內容產業觀察與研究
刺猬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文娛、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原標題:《披荊斬棘的“大灣區哥哥”為什么能有團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