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共話上海發展愿景與區域實踐
10月29日,一場題為“上海作為全球城市的發展愿景與區域實踐”的主題論壇,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創新基地舉辦。作為2021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的分論壇之一,活動由上海社科院文學所主辦,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國際文化研究室、城市文化熱點研究工作室和國際文化學會承辦,邀請到來自文化、藝術、學術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并分享。
論壇現場
意大利電影史學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前藝術總監馬可·穆勒,現正擔任上海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藝術總監一職。他通過兩部電影——上海電影人1937年代創作的《十字街頭》和好萊塢電影人2013年創作的科幻片《她》切入了話題。馬可·穆勒分享了兩部影片對都市現代性的不同表現及上海在電影中的不同形象,并提出,今天的上海呈現出一種“跨功能的全球城市”的樣貌,即混雜、創新、充滿未來主義,“上海對于熟悉與陌生的結合,幾乎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學者陳燮君曾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對上海的文明史有頗多研究。他表示,在“五個新城”全面賦能的發展前景下,上海的新城建設既要培育各自的獨立競爭力,又要整合于上海城市文化。其中,“歷史文化名城”“水系城市”和“創新都市”這三大概念,分別代表了上海的歷史、地理及城市精神特色,是上海未來要重點抓取、切實強化的。
與會者合影
寧波諾丁漢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蓋里·羅斯利提出,現在許多國家的政府、智庫、學者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把所有具備吸引力的東西都歸為“軟實力”。在他看來,在國家層面,軟實力是由政治文化以及國家的思想、原則、價值觀和行為產生的,軟實力應體現為“榜樣的力量”。而所謂的“城市軟實力”,就是承認城市可以影響人們的意見和行為。一座城市若能確定自己的利益、目標、系統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會產生更高水平的軟實力。
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研究員陳圣來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上海理應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領跑者。而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在現代背景下敘事、使用國際化的表達方式、敢于參與市場競爭,通過自覺自愿的文化消費實現傳播效應。
作家、媒體人梁文道分享了一個趨勢:隨著明星建筑師們作品擴及全球,地標建筑物對人們的吸引力正在逐漸下降;城市形象的重點,正在從地標建筑物轉向到街區。“這是因為,鄰里街區代表著當地文化,對游客或外來者來說更具吸引力。”梁文道認為,目前全球城市的文化建設,要開始縮小到從街區的角度來考慮了,但這也很可能會遇到政治經濟學、社會層面,甚至是倫理上的問題和矛盾,需要慎重處理。
論壇現場
在西班牙作家米格爾·薩撒托尼爾看來,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起源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博物館通過收藏、展覽及推廣活動,尋求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作品,確保其話語的全球性。因此,當代藝術博物館不僅是評價全球文化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打造城市形象的一個捷徑。
作為一個英國人,紀錄片導演羅飛已經在上海工作并生活了25年。今年4月,他和團隊拍攝的紀錄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國幸存者》在中國公映,并取得良好的市場反響。他說,在拍攝這部作品時,上海已經成為他書寫中國與更廣大世界的故事的一個基地了。此外,他還拍攝了《記錄一座城——我在上海的紀錄片生活》,分享他初到中國時為什么留在上海,喜歡上海的哪些地方等故事。在他看來,如果一些文化注定要衰落,比起硬要去挽留,人們也許更應該將其記錄下來。
城市影像與現代性、城市品牌與歷史文脈、城市軟實力與國家軟實力的差別、城市軟實力與講好中國故事的關系、城市氛圍與鄰里街區、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先鋒性及全球邏輯……與會嘉賓的觀點與上海近年來的實踐,在論壇上碰撞出火花。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鄭崇選談道,世界各國在城市形態、城市管理等方面日益趨同,但文化差別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風貌,讓外界能直觀地區分出上海、巴黎、東京、紐約、倫敦……不同的城市蘊含不同的文化肌理,鑄就迥異的城市性格,吸引著游客的腳步。“只有發展城市文化,能為城市在競爭中創新發展、脫穎而出提供土壤和資源。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給上海的城市建設帶來啟發與助益。” 鄭崇選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