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東盟環保合作的青年沉浸式介入
一場疫情,給世界按下暫停鍵,可與此同時大自然卻一度重現生機。人與自然的深刻矛盾再次赤裸裸地揭露在大眾面前。人類刻在地球上的裂痕究竟如何修復?這值得我們深思。無論是在中國昆明舉辦的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上,還是在即將于英國格拉斯哥開幕的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上,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等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話題再度聚焦全世界的目光。COP15通過的《昆明宣言》,凝聚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集體智慧,助力扭轉當前地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COP26的首要任務也是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特別是關于市場機制,這是各方全面有效實施《巴黎協定》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維護國際社會對多邊機制信任的重要標志。
然而全球性條約要想實現其效力、發揮其作用,最終還得落實到國家和地區的切實行動上來。中國-東盟地區涵蓋了11個國家、20多億人口,區域GDP總量約16萬億美元,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地理跨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龐大的人口和活躍的經濟也意味著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經濟社會低碳轉型是中國和東盟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
2021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是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也是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10周年。10月25日至26日,中國—東盟綠色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暨2021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論壇由中國生態環境部和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區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級別環境對話平臺。論壇齊聚了東盟國家環境部門、駐華使節、中國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以及相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企業、高校師生等300余名代表,探討中國-東盟地區環境保護的創新機制和實施細則。
10月25日上午,中國—東盟綠色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暨2021年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在南寧開幕。
本次論壇為合作年主要活動之一,以“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構筑新型區域綠色發展路徑”為主題,包括主論壇和4個平行分論壇,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論壇聚焦落實中國一東盟領導人會議成果,重點圍繞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增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促進《中國一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和行動框架2021—2025》實施,就綠色發展相關的戰略、政策、行動計劃和倡議等進行交流。
此外,論壇還設有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10周年圖片展,以精美的圖片展示論壇10周年歷程和中國東盟環境合作的豐碩成果。
10月25日上午論壇開幕式上,出席嘉賓、代表進行線上合影。
一、5年間,參與人數翻了1.5倍
“原以為只有50位參加的,結果來了200多位,遠超預期!”5年前,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主持人的一番話,道出了當年中國環保企業對進軍東盟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期盼之情。緊接著,位于深圳市的深港產學研公司就開始以技術輸出為主,與東盟當地機構、企業合資,并逐步把研發中心扎根在當地,讓技術在當地落地生根。幾年來,雙方的合作逐漸深入,故事也逐漸感人。
在分論壇上,一位來自廣西的代表向大家分享了關于緬甸青年科研人員秦甜甜的故事。此前作為緬甸教育部生物技術研究處的高級研究員,秦甜甜于2019年5月通過廣西科學技術廳的“東盟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獲得為期一年來華科研交流的機會,并入職廣西環保企業博世科。工作期間,秦甜甜參與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用于當地環境治理,為解決共性關鍵技術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春節臨近時,秦甜甜仍未脫下白色防護服。在實驗室里,她把新一批土壤樣品置入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等待重金屬元素測定數據出現在屏幕上。秦甜甜所在的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多角度拓展發展機會,加強環保技術國際交流與合作,持續用先進的環保技術解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環境問題。該企業已經在瀾湄地區實施了越南理文造紙有限公司一期造紙給水處理、越南理文污水站一期廢水工藝改造、緬甸CTMP新聞紙廠污水處理成套設備與技術服務等項目,有效地推動了當地工業污水、農村污水、工業園區廢水、城鎮污水、城鎮垃圾的處理。
民間交流成功的背后透露著大環境下政府間的合作共識。
2020年11月12日第23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方宣布歡迎將2021年確定為“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愿同東盟加強生態環保、防災減災、氣候變化、減貧等領域合作。這也是30年來首次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雙方合作主題,未來一段時間,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將作為中國—東盟合作的主基調。
這次論壇推動落實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相關合作倡議,強化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合作共識。配合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活動,開展環境政策對話與交流,分享我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政策和成效,推動開展務實合作,共同提升環境治理能力。一些參會代表高度評價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和中國—東盟環保合作中心啟動10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繼續深化雙方戰略伙伴關系,使綠色發展伙伴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走深走實。
在剛剛結束的第24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也提出雙方要拓展綠色合作。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對話和務實合作,共同落實好《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計劃(2021-2025)》。雙方可通過加強紅樹林保護等合作,助力維護全球與區域生物多樣性,通過低碳學校與氣候社區網絡建設等項目,促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保知識共享。合理推動能源產業和經濟結構轉換升級,打造綠色工業園區。中方愿加大新能源投資,有關部門將同東盟能源中心一道,實施好中國-東盟清潔能源能力建設計劃,共同建設清潔能源科技合作平臺,促進新能源技術轉移。
10月25日上午,論壇開幕式現場圖。
二、青年對話:亞洲象需要這樣保護!
會議上,有代表根據當地獨特的地理風貌,提出雙方可通過加強紅樹林保護等合作,助力維護全球與區域生物多樣性。在政府官方的引導下,雙方將不斷引入學界、私營部門、金融機構以及國際組織的資源,打造起社會全要素合作模式。加強跨區域環境保護合作交流對話,提升青年一代對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
代際傳承與合作是環境保護的關鍵一環。青年的參與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綠水青山美好未來積蓄儲備力量。本次論壇引入青年對話環節,設立了中國—東盟青年領導力:環境部長會議模擬對話,以及亞非青年對話:從COP15到COP26,生物多樣性與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合作。青年代表們就區域多樣性共識與行動、社區氣候韌性、綠色金融的等話題進行了討論,并最終形成青年倡議。
此外,一位青年代表以一群野生亞洲象從云南西雙版納向昆明“北漂”為例,提出通過保持監測、及時研判、提前防范,在必要時刻采取阻攔、引誘等柔性方式來保護大象,探索解決“人獸沖突”的新范本。此外,他從更宏觀角度提出從國土規劃、工程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更長遠系統的規劃和統籌。一方面,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從國土景觀尺度為大象修復和提供適宜棲息地,從亞洲象專項保護管理體制、機制、資金方面予以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區域或國際間合作力度,匹配物種保護規模,完善跨境生態系統,多角度、多途徑構建跨境亞洲象棲息地。
人文相親是中國東盟友好合作的不竭動力。李克強總理提出,我們要根據疫情形勢穩妥有序恢復雙方人員往來,特別是在確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分階段處理好東盟國家留學生返華復學等問題。中方愿繼續辦好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更好分享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發展經驗和成果。用好中國-東盟菁英獎學金等平臺,不斷為雙方民間友好大廈添磚加瓦。中方將繼續向中國-東盟合作基金增資1000萬美元,助力雙方青年友好持續交流。
10月25日下午中國-東盟青年領導力分論壇上,線下出席的青年代表們進行合影留念。
三、論壇為何落地廣西?
廣西地處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中心位置,與越南等東盟國家毗鄰,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省區。具有“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獨特區位優勢,是中國面向東盟開放的國際大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十三五”以來,廣西加快推進中國—東盟環保合作示范平臺、中國—東盟環保技術與產業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廣西)等合作平臺建設,積極推動本地環保龍頭企業“走出去”,與東盟國家在項目開發、供應鏈管理、產學研結合、資本運作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成功實施多項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項目,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累計投入約2300億元。
2020年,廣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7.7%;全區52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近岸海域水質狀況級別為“優”。今年1—9月,在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中,廣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95.1%,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96.4%;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地表水斷面水質排名中,廣西有7個市進入前10名,柳州市名列第一;北部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95.5%,連續8年保持全國前列。
毫無疑問,廣西是中國—東盟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與東盟各國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為深化雙方戰略伙伴關系,推動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邁入下一個黃金十年,雙方要進一步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紅樹林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在25日舉行的開幕式上,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與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經共同商議,確定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進一步提升廣西生態環境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推進廣西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0月25日上午論壇開幕式上,自治區生態環境廳與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作者:張元世男,外交學院大三學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