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瓴患上“減持尷尬癥”
文 | 楊旭然
編輯 | 王方玉
出品 |巨潮商業(yè)評論(ID: tide-biz)
愛爾眼科(SZ:300015)最新的三季報股東數(shù)據(jù)顯示,高瓴大幅減持并已退出其十大流通股股東。
以做時間的朋友著稱的高瓴資本,并沒有選擇與愛爾眼科繼續(xù)走下去。
在資本市場中買入、賣出都是投資者的個體行為,是買賣自負的簡單邏輯。但高瓴對愛爾眼科、凱萊英(SZ:002821)、泰格醫(yī)藥等股票的賣出,卻再次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局部地震”。
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投入如此大的注意力去關注某家特定的投資機構的買賣交易,在此之前相對罕見,其中原因比較復雜。
高瓴是近幾年中國價值投資的旗幟。其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樹立了一套關于長期主義、價值投資的話語體系,這套體系又與此前幾年資本市場注重龍頭價值、獲得長期回報的投資風格相吻合,獲得了大量投資者的認可。
但問題出在2021年之后。市場風格向以光伏、芯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為代表的新興產業(yè)快速轉移,二級市場的投資風格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價值投資”在市場上不吃香了。
愛爾眼科股價表現(xiàn)(2017年1月至今)
過去幾個月,不少依照價值投資邏輯進行投資的投資者損失慘重。“A股市場沒有價值投資,不能做長線”的觀點變得更有說服力。高瓴的拋售動作,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一點。
另外,高瓴做時間的朋友,或者說是“長期主義”,究竟有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一直沒有給出過清晰的答案,是其對投資理念進行宣傳時所忽視的一個關鍵點。
資本市場的投資中,買入賣出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如高瓴一樣每次拋售股票都會引起不同程度輿論關注的,卻并不常見。我們可以稱之為“減持尷尬癥”。
01 聲望與口舌
與張磊在賣出股票方面的語焉不詳不同,價值投資的泰山北斗巴菲特、芒格對于在價值投資的過程中選擇何時賣出股票,有很清晰明確的解釋。
其賣出邏輯被總結為三部分:發(fā)現(xiàn)更好的股票、極度高估、基本面出現(xiàn)了變化。
例如2020年5月2日,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坦言,其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清空了美國四大航空公司(達美、西南、美航、美聯(lián)航)的股票,總計數(shù)十億美元。
巴菲特認為,受新冠疫情影響航空業(yè)已發(fā)生根本變化,三四年內航空客運人數(shù)都不會恢復到去年水平。而在此之前,伯克希爾連續(xù)多年不斷增持四大航空公司。
以及,在2021年2月份,伯克希爾的第一大重倉股蘋果不斷上漲之際、突破2萬億美元市值之后,巴菲特選擇減持了5700萬股的蘋果股票。這筆賣出的邏輯也很好理解——當時的巴菲特認為蘋果的估值已經有些高了。
巴菲特在2020年股東大會上坦言減持蘋果錯誤
但同樣是在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卻明確表示蘋果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對其拋售可能是錯誤的決策,這種比較罕見的認錯,不僅沒有損毀巴菲特的形象,反而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了巴菲特的賣出邏輯。
此前多年巴菲特對于幾筆重要的投資,包括巴克斯特鞋業(yè)、伯克希爾哈撒韋等公司投資失敗的解釋(或吐槽),也都能夠起到類似的作用。這些關于賣出的言論和觀點,都與巴菲特進行長期投資的標簽化特征做了某種程度的“中和”。
張磊與巴菲特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在多年來向資本市場傳播自己的理論體系、投資邏輯的同時,卻并沒有對賣出股票的邏輯、原則做出足夠多的說明和解釋。
這實際上是傳播自己價值體系、投資邏輯后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經驗的傳授、投資理念的提出,可以讓高瓴獲得更廣泛的市場認可與資本追隨,但這些追隨也必然也會形成某種反作用力。
簡言之,就是高瓴不可能既獲得了傳播所帶來的好處,又可以不承擔隨之而來的市場評判。
02 減持與猜測
對愛爾眼科、凱萊英和泰格醫(yī)藥的減持,并非是高瓴資本2021年僅有的減持動作。
比較典型的是其年初就對良品鋪子(SH:603719)的減持。這家國內零食巨頭早在2017年9月就獲得了高瓴8.21億元的投資,以13%的持股比例位列其第三大股東。在高峰時期,高瓴持有其30億以上的市值。
良品鋪子股價表現(xiàn)(2020年7月至今)
2020年前三季度,良品鋪子錄得凈利潤同比負增長、營業(yè)收入環(huán)比負增長、扣非凈利潤環(huán)比負增長的情況,高瓴則是在2021年初對良品鋪子進行減持——不超過總股份的6%,規(guī)模不小。
上市之初的良品鋪子備受期待,估值不低。但2020全年受到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營業(yè)收入、利潤都陷入了幾乎零增長的情況。高瓴宣布減持之后,其股價仍有持續(xù)性下跌。
這次減持與此前高瓴在美股市場拋售蔚來、小鵬和理想的情況類似:都是企業(yè)遭遇了外部更加強大的競爭壓力,以及行業(yè)整體的競爭格局生變,這會引發(fā)資本對企業(yè)成長能力的擔憂。
事實也證明了高瓴選擇減持的正確性,良品鋪子、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在被減持之后都陷入了較長時間的下跌之中。
可以看出,張磊賣股票的重要邏輯之一,大概率是對產業(yè)競爭格局層面進行分析。如果發(fā)現(xiàn)被投企業(yè)所在的行業(yè)出現(xiàn)競爭加劇的問題,就很有可能觸發(fā)其賣出動作。
包括曾因高位精準賣出而出現(xiàn)輿論質疑的好未來,也與在線教育行業(yè)在2020-2021年上半年出現(xiàn)競爭強度提升的問題——幾家頭部企業(yè)獲得巨額融資,2021年上市公司好未來的財務狀況出問題幾乎是大概率事件,高瓴完全有可能在行業(yè)監(jiān)管事件爆發(fā)之前就作出判斷。
整體上看,高瓴所進行的減持動作,大多是科學理性、符合價值投資邏輯的。
但問題是,張磊極少對外總結過自己對于賣出股票的思考。公眾無從得知其減持之前所進行的思考,進而產生出某些猜測。
張磊在其《價值》一書中,對幾個成功的投資案例做了不同程度的復盤和標榜,結合在各種場合中對長期主義的闡釋,使很多人認為他進行的是永不退出的投資。
這種誤解,使得公眾在高瓴結賬退出某只股票時“大跌眼鏡”。會有人認為張磊沒有堅持自己的長期主義投資理念,甚至是在利用影響力割韭菜,即便是事實并非如此。
03 原因與破解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中國資本市場中,要求機構投資者“永不減持”本身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都知道張磊長期押注騰訊獲得巨大成功,就會因此產生一種高瓴也會采用類似的方式對待其他投資,這顯然是一廂情愿。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各類產業(yè)機會、投資機遇層出不窮,如果哪家投資機構堅守于某一兩個領域、幾家公司的投資案,大概率會被出資人視為擴展能力不足,無法抓住層出不窮的新投資機遇。
凱萊英股價表現(xiàn)(2018年1月至今)
例如,筆者曾了解到某個頂流級投資機構中,一個原本負責核心賽道的總監(jiān)級的投資經理,因為希望踐行“芒格式”的押注而與老板產生了劇烈沖突,最終出走。
站在出資人的角度,他們需要不斷用新的成功案例,來強化自己對投資機構的信心,而這種信心對于投資機構來說非常重要。
可以預見的是,高瓴仍將不斷尋求新的投資機會,并逐漸退出那些已經獲利的投資項目。這不會因高瓴在公眾心目中形成了某些刻板印象而轉移。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高瓴在公眾投資者面前的尷尬不可避免。二級市場中1-3年的投資周期,與“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的宣言并不相符。
為了不再陷入到中短期持有減持所帶來的尷尬之中,高瓴需要更加明確自己的退出邏輯,但這并不容易。
這與高瓴的投資風格密切相關。高瓴將自己定位為結構性的價值投資機構,但在實際的投資風格上偏向于成長型企業(yè)的投資,這些企業(yè)很難有傳統(tǒng)意義上價值投資所宣揚的“低估值買入”的機會。
高瓴所開展的一些成長型投資,必然會與傳統(tǒng)意義上低估買入的價值投資原則相沖突。因此對于張磊來說,難以用一句“高估賣出”去解決問題。總結減持賣出的邏輯要比巴菲特困難。
如何才能治好這個奇怪的減持尷尬癥?巨潮認為,主要的解決路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總結出一套新時代價值投資體系下的賣出原則,這些原則可能無法用“高估賣出”來簡單定義,但可以從產業(yè)競爭環(huán)境變化、商業(yè)模式受到挑戰(zhàn)等方面著手;
其次,樹立更加立體化的投資家形象,一個有血有肉、能夠表露出真實情感的投資大師更容易被公眾所認可和接納;
以及,投資的世界中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正確,像巴菲特一樣偶爾在公眾面前進行復盤,能夠消除大量不必要的誤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