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建筑集團首席專家張琨:探究打造超高層建筑的“黑科技”
10月27日下午,“大國建造·筑夢未來”第三場校園報告會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行。中國建筑集團首席專家、中建三局總工程師張琨作為主講人,以“中國建造背后的科技力量”為題,講述他本人參與的中央電視臺新址、北京中國尊、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等工程的施工技術創新工作。
技術攻克超高層建筑
“中央電視臺新址工程特別難,中國尊大樓比較高,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得快。”張琨如此評價自己參與建設的三個工程。
在報告中,張琨說:“中國已建成16個4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的工期通常較長,北京的第一高樓中國尊超過500米,在不到4年時間內就建成,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4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的工期短于這個時間。
他介紹,大樓用鋼筋混凝土澆筑需要一個模具,高層建筑的模具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我們采取的方法是把工程施工所需要的鋼筋、消防照明器具等設備設施全部集成在一個裝備集成平臺上,打造一個超高層建筑工廠,自重數千噸,任何操作都在這個平臺里進行,幾天就能造完一層樓,非常快。”
上述巨型平臺名為“超高層建筑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曾亮相于央視的《大國重器》紀錄片,被譽為“空中造樓機”。張琨說,“走到任何地方,只要說是空中造樓機的發明者,大家就都知道了。”話音未落,香港科技大學蔣震演講廳內響起了掌聲。
張琨稱,大概三年前,他們把“空中造樓機”的技術普及化,運用于普通住宅中,“操作更安全,施工更便捷,速度更快,質量更好。”
當談及中央電視臺新址的建設時,張琨自豪地說:“絕大部分人認為,將難度這么大的一個工程非常完美地呈現給社會,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
他指出,中央電視臺新址的建筑有幾個顯著結構特點:兩個塔樓雙向傾斜6度;頂部L型大懸挑的鋼結構用量高達1.8萬噸;懸臂底部標高距離地面162米。這些特點給施工造成難度。
張琨列舉了固化流程、迭代分析等六個方面的措施,確保上述建筑結構變形的控制任務。同時,央視新址施工過程還攻克了超大體積的混凝土施工、復雜的構件焊接等技術難關,最終在國際和國內都獲得了認可。
除此之外,張琨還詳細介紹了施工技術的多個創新項目,包括多吊機旋轉平臺、單導軌架多籠循環運行電梯等。
“每一個時代,優秀建筑都是當時科技和工藝最高水平的一種體現。” 張琨說道。
高標準助力武漢抗疫
回憶起武漢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張琨坦言,“當時疫情之中武漢封城,我們在極端條件下施工,分別用10天和15天完成了兩項工程,非常不容易。”
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都是按照國內三級甲等醫院的標準建造,張琨說,完工后統計人員、設備、材料用量時,發現數目巨大,“140多個參建單位,1600多家供應商,總參建人數約4萬人。”平時要建這樣的醫院,可能要一兩年的時間,但他們在極短時間內建成,因為深知疫情下萬分緊急。
張琨稱,兩個醫院的施工標準非常高,功能很齊全。火神山醫院實際運行了72天,收治病人3000多人,雷神山醫院實際運行67天,收治病人2000人。
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高效建成離不開細致入微的技術支持。張琨介紹,他們采用了模塊化的建造技術,運用于病房、機電設備、雨水污水處理、房間衛浴、醫療設備等,以快速完成施工。院感控制則是另一個要點,醫院里清潔區和污染區分開,尤其在病房區域,分為“三區兩通道”,三區即污染區、潛在污染區和清潔區,兩通道即清潔通道和污染通道。
在信息化方面,張琨特別指出,上述醫院的施工全程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進行在線的專業分析。他們針對后期運維也開發了一套系統,減少維護人員與病人的接觸。值得一提的是,醫院還利用5G搭建了遠程會診室,病人家屬可通過這項技術進行遠程探視。
新冠病毒肆虐,醫院施工重在細節。張琨稱,由于雨水需要收集處理,施工團隊在整個廠區地面上鋪設了防滲膜,將所有雨水都收集起來。而且,病房的出風口和送風口要進行空氣過濾,醫療廢棄物的焚燒處理也非常關鍵。
“全體武漢市民每天看到救命的醫院拔地而起,對抗擊疫情更有信心。”張琨提到了醫院施工過程的24小時直播,據統計有2億人次觀看。“施工全程面向全球公開,這是世界首例,國際上的一些朋友對此贊不絕口。”
張琨欣慰地說:“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醫護人員零感染,環境零污染,這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
面對香港科技大學的學子,張琨寄語在場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過程中,一定能夠大放異彩,實現人生的精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