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門口的好去處 | 行走上海曹楊,看曾經的工人新村大變樣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說起上海的曹楊新村,很多人的記憶被帶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為了解決上海工人階級住房難的問題,1951年,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親自批準了曹楊新村的選址和建設。它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工人新村,是上海工人之家的搖籃。入住的第一批居民中,許多是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因此,曹楊新村也是遠近聞名的“勞模村”。它是一個時代獨特的記憶,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
10月22日,“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重點樣本社區之一的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以“幸福曹楊”為主題,開展了一場“雙美講堂,行走曹楊”的城市漫步活動。由同濟大學建筑規劃、社會學等專家和來自民間的城市?化學者組成的導師團,帶領不同年齡層的公眾一起漫步曹楊新村街道,通過“行走+座談”的活動,向公眾介紹曹楊新村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環浜水下森林、村史館、蘭溪青年公園、文化館、紅橋、百禧公園……大家邊走邊思,觀察曹楊工人新村的變遷,探討未來社區的模樣。
曹楊環浜:從“臭水溝”,到“水下森林”
曹楊社區的城市漫步路線從曹楊環浜開始。
這條環浜全長約2.14公里,將曹楊新村重要的生活中心很好地包裹其中。主要道路沿河布置,房屋沿著道路與河流走向排列,由階梯形向扇形變化,河浜兩岸草木蔥蘢,勾勒出了新村最早的輪廓。
2005年,曹楊新村中最早建成的曹楊一村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當年的曹楊新村為什么會選址于此?
根據《上海通》記載,曹楊新村的選址是“全面而謹慎的”。 1951年,上海市政府曾專門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負責選址工作,在五個備選基地中,選擇了普陀區中山北路以北、曹楊路以西一帶,原因是這里“地勢平坦,足夠開闊,可以滿足未來大規模的新村建設”。更為重要的是,“新村的位置遠離市區,卻靠近滬西工業區,在疏解市區人口的同時,方便工人上下班”。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能住進曹楊新村,對于工人來說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資料圖
于是,在隨后的近40年時間里,曹楊新村始終不斷地進行擴建和續建,發展到9個村,居民從最早的1000余戶發展到3.2萬余戶。
曹楊新村的住宅設計是當時最時髦的。 資料圖
曹楊新村的住宅外觀設計借鑒了蘇聯農莊和上海新式里弄的風格,“白墻壁、紅屋頂,石子路”可以說是當時最時髦洋氣的建筑。路旁栽種法國梧桐,環濱上還有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小橋,如楓橋、桐柏路橋、杏山路橋、花溪路橋等等。
其中,位于曹楊新村第一小學旁的“紅橋”名氣最響:1952年6月25日,《解放日報》記者在這里為紗廠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華拍下一張照片,成為反映曹楊新村新生活的著名歷史照片之一。
紗廠女工孔阿菊和其丈夫徐真華站在曹楊新村的“紅橋”上。 資料圖
著名的“紅橋”今日模樣。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期間,藝術家通過裝置雕像,重現了這一歷史場景。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時代的更迭,曹楊新村也漸漸 “老去”。環境也發生著改變,曾經的“綠色項鏈”曹楊環浜,由于大量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注入,水體逐漸發黑發臭,一度成為上海城中心出了名的“臭水溝”,居住在其周圍的10多萬居民深受其苦。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針對曹楊環浜的水體問題,政府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綜合整治工程。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2003年起開始實施的占地9800平方米的“水下森林”生態修復工程。
如今的曹楊環浜和沿岸口袋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簡單地來說,“水下森林”就是在環浜水域里種養大量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依靠它們的自凈功能,改善水質,使水體清澈;然后通過沉水植物,促進底棲生物滋生;最后,有序地放入魚、蝦、蟹類等原有土著水生動物,讓它們成為“森林”里的常住居民,平衡沉水植被的生產力,形成具有良性循環能力的水生生態自凈系統。
曹楊環浜的“水下森林”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如今,記者站在環浜沿岸,可以清晰地看見郁郁蔥蔥的植被在水中搖曳,不少魚蝦在其中游走,不僅沒有了異味,水質也清澈見底。
而自2016年曹楊新村更新項目被列入上海中心城區城市更新試點以來,環浜的岸線景觀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增加了不少綠化、休憩區、親水平臺和公共驛站,不少市民在岸邊散步、釣魚、下棋、唱歌、跳舞。傳說中的曹楊環浜“八景”——“山水小筑,鯉魚嬉水,花溪休閑,紅橋垂釣,曹楊健身,蘭園登舟,桂巷雕塑,拱橋香飄”,又得到了重現。
岸邊的桂花樹。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設計師在水管上設計的藝術小裝置。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曹楊一村自2019年12月啟動了新一輪改造,依照“恢復建筑原貌”的原則,保留了紅色屋頂、紅五星式門頭、山墻的回紋鏤空等經典記憶標志。環浜兩岸其他的新村建筑也脫去了過去單調的“水泥色” 外衣,披上了繽紛的色彩,為社區增添了活力。
改造中的曹楊一村保留了紅色屋頂、紅五星式門頭、山墻上的回紋鏤空等經典記憶標志。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作品《曹楊的微笑》。藝術家通過影像,記錄曹楊社區人們的美好生活。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新村建筑披上了繽紛的色彩。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你知道曹楊社區里有多少公園嗎?
作為我國第一個以現代“鄰里單位”規劃理論完整建造起來的大型社區,曹楊新村的規劃設計在當時具有先進性和超前意識。
今年75歲的社區居民徐女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當年上海市民普遍還在拎馬桶、燒煤爐,曹楊一村的工人們就已經用上了抽水馬桶和煤氣灶。不僅如此,商超菜場、醫院學校、電影院大浴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早早就做到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各種需求。
“出門500米就有公園、步行5分鐘就有公交,自己的醫院、文化宮、影院、幼兒園、小學、中學……這些曹楊新村早就有了!”
曹楊新村早在設計之初就實現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十分超前。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如今沿著棠浦路,到蘭溪路,再到棗陽路、杏山路、回到花溪路,溜達一圈,仍然可以感受到“城中城”的熱鬧與繁華。而最讓記者感到驚奇的是,即便是一塊“彈丸之地”,這里的綠化建設仍然相當豐富,連續的景觀步道和大大小小的美麗公園,讓人倍感舒適和愜意。
沿著環浜順時針走,首先遇到的就是蘭溪青年公園。這座公園南鄰曹楊一村,北連普陀區中心醫院,1981年在規劃風景環浜時,作為環浜三大風景區之一開始籌辟,于1984年5月建成開放。
園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尊名為“彩虹”的雕塑,因為當時入住曹楊新村的首批居民中,有不少是紡織女工,所以雕塑的造型就是一位典型的紡織女工形象,穿著工作圍裙,右手高舉著一朵棉花。
蘭溪青年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名為“彩虹”的紡織女工雕塑。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2017年,蘭溪青年公園進行了重新的改造,拆除了原有大鐵門,增加了公園出入口,完善了游覽路線,還新建了更符合現代審美的親水平臺、景觀橋梁,成為了普陀區首座24小時開放的公園。
蘭溪青年公園成為了普陀區首座24小時開放的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今年恰逢曹楊新村建村70周年,為有效提升區域內的景觀環境面貌和街區配套設施功能,普陀區綠化市容系統按照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對曹楊一村周邊的花溪路、棠浦路、楓橋路這三條道路進行綠化景觀提升。因此走到棠浦路和花溪路路口,可以看到一座新建的口袋公園——棠浦園。
景觀提升后的“美麗街道”。
棠浦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棠浦園雖然不大,但很好地利用了環浜的環境資源,將“人行道、綠化帶、濱水涇”三者充分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處開放共享的綠色空間。更重要的是,它也起到大型綠地之間的承接作用,再繼續沿著環浜行走不到五分鐘,就是曹楊新村歷史最悠久的大型公園——曹楊公園。
曹楊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不難發現,在改造過程中,曹楊社區充分考慮到了社區老齡化的現狀,為滿足老年人對日常公共活動的需要,每一處公園都開辟了對弈、垂釣、歌舞、閑談為主題的“鄰里微空間”,使用率非常高。
“這里很安靜,我每天過來鍛煉一下身體,跟朋友下下棋、唱唱歌,以前的公園沒有現在這么漂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張先生說道。張先生還告訴記者,每天早晨和傍晚沿著環浜河岸慢跑一圈,是自己的“長壽秘訣”之一。
公園里開辟了滿足老年人日常公共需求的“鄰里微空間”。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當然,除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今的曹楊社區也有充滿藝術感的新建設。近日,歷經近一年的規劃建設,位于楓橋路地鐵站東側的“百禧公園”落成,成為上海首座藝術高線公園,也是此次“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曹楊新村街道的主展區之一。
百禧公園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百禧公園”的前身是真如貨運鐵路支線,后來鐵路支線退出歷史舞臺,留下了一段近800米、平均寬度15米的線形空間,變成曹楊鐵路綜合市場,也被稱為“鐵路市場”。市場以蘭溪路為界,北段為農貿市集,南段為綜合市集。
北臨曹楊路,南接中山北路,百禧公園擁有近800米長的天橋廊道。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帶遮雨棚的廊道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百禧公園的籃球場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百禧公園霓虹燈墻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鐵路市場”拆除后,設計師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剩余空間,打造了一個多層級、復合型步行體驗式社區公園綠地,分為上、中、下三層。北臨曹楊路的入口為主入口,南接中山北路。
景觀長廊劃分為南北兩翼,北區有廣場、籃球場和咖啡店等設施,南區休閑座椅較多。市民還可以在橋下展廳了解曹楊新村的建設發展歷程、勞模事跡,重溫別具曹楊特色的歷史場景。
百禧公園藝術裝置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百禧公園夜晚的市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橋下展廳的展覽。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打造一個幸福的“宜學空間”
本次空間藝術季中,曹楊新村街道以“幸福曹楊”為主題,展示了曹楊社區“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五塊內容。
作為一個老齡化社區,其中的“宜學”板塊,通過舉辦宜學微展覽、“雙美講堂,行走曹楊”城市漫步、在線課堂、學習活動周等多場活動,創新地探討了“終身學習”在社區教育發展中的現在和未來。
“雙美講堂,行走曹楊”城市漫步地圖。
“宜學”板塊策展人之一的方昕,帶領記者參觀了位于曹楊路805號的“尚學中心”。它是由上海開放大學普陀分校與曹楊社區共同打造的開放性學習空間 ,中心內部依托上海圖書館、喜馬拉雅、阿基米德、上海學習網、昕明工作室等優質教育資源,開設有展示區、公益區、自習室、多功能廳等多個覆蓋全年齡段的學習場景。此次藝術節期間,它也成為了“宜學微展覽”的舉辦地。
位于曹楊路805號的“尚學中心”由畎畝建筑創始合伙人尹舜設計,是一個開放性的社區學習空間。 潮字文化/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方昕介紹說:“上海是一座充滿學習力的城市,有很多老年學校、街道社區學校、繼續學院,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我們采訪了曹楊社區的很多老人,他們也提到了自己學習的故事,分享了對于終身學習的需求,所以我們就想為他們打造一個可以學習的地方。”
尚學中心為社區居民打造了一個學習空間,也通過舉辦“宜學微展覽”,傳播“終身學習”的理念。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除此之外,曹楊新村村史館已經整修一新,設置了“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和“新世紀·更上一層樓”兩個主題板塊,展現了70年來的社區變遷歷史和動人的勞模故事。曹楊社區文化館在藝術季期間也將舉辦“蘇河水岸”文化旅游節天天演文藝活動,館內功能和服務都得到極大的完善和提升。普陀區婦聯還與普陀區體育局共同打造曹楊社區“共享”親子活動室、親子運動樂園。
方昕表示,“我們希望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使終身學習成為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