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都輝煌①|從誕生到衰亡,古代都城經歷了什么?
提起古都,你會想到哪座城市?是坐擁紫禁城的北京,浸潤在六朝煙雨的南京,見證大唐繁盛的西安,亦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洛陽?這四大古都背后有哪些故事?什么因素決定歷朝歷代定都格局?
隨著王朝興替,古代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了兩百多處古都,每個時期的都城史和文明史密不可分。本期問吧邀請到了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共話歷史古都的輝煌衰亡。
選址與建設
@熊:中國到底有多少古都?有影響的又有多少?
席會東:全國性都城數量,現在通行說法是中國八大古都。如果算上歷史上的割據政權、民族政權都城的話,總數有兩百多個。
@如來彈指:想聽一聽您對古都興衰中風水造化的見解?
席會東:風水也稱堪輿、地相、“青烏術”和“青鳥術”,是一種相地之術,即勘察地理環境的一種方法,主要是為陽宅和陰宅選擇合適地方的玄學,具體內容包括城市、宮殿、住宅、村落等陽宅和墓地陰宅的選址、座向的方法及原則。需要強調的是,風水只是古代術數中的一種,大約形成于魏晉時期,不能將其泛化,將古代與地理有關的思想觀念都歸結為風水。
古都的興起與衰落既受到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又受到思想觀念的影響。從古代都城選址和規劃來看,漢初劉邦召集群臣討論定都問題時,考慮的都是經濟、軍事、政治等現實因素,未見有風水因素,所謂漢長安斗城屬后代附會。從三國時期,可以見到諸葛亮等人有對南京城的形勝議論。隋代宇文愷設計大興城即唐長安城時,有一定風水思想。朱元璋在建都南京、建設南京的過程中時有風水考量。
總體來看,風水觀念對個別古都的選址和規劃有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對古代都城興衰和轉移影響不大。
@改個名字還挺難的:請問各個朝代的都城自古以來都是軸對稱嗎?
席會東:都城本身嚴格軸線對稱比較晚了,要到中古時期的曹魏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才基本形成,西漢長安、東漢洛陽城都沒有對稱的南北軸線,但宮殿或宮城軸線對稱格局形成的很早,早于國家文明之前的不少聚落就講究擇中而居,核心建筑就有南北軸線。夏都二里頭遺址宮殿就是中軸對稱的。
@彩虹設計局清潔工:偶然發現明朝都城北方都有山,比如北京的萬歲山、南京的龍廣山、明中都的鳳凰山等。請問席老師這是人為規劃建造還是自然形成的?如果人為規劃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席會東:中國古代宮城營建講究依山傍水,一般都背靠山丘稱為靠山,既可以從軍事安全、景觀形勝角度解釋,也可以從風水觀念解釋。
朱元璋作為南方漢人,重視風水觀念,子孫大多繼承。北京的萬歲山即景山、煤山,為人工堆土建造,南京的龍廣山即富貴山、中都鳳陽的鳳凰山都是自然山丘。
宮城北枕鎮山,既能作為軍事屏障、遠眺或登高景觀、擋風避寒,又能在風水觀念上藏風避氣、壓勝北胡,增加安全感。
@小兔兔:古代都城人口上限是否在建立都城時候被考慮?是否達到過人口承載力上限?
席會東:古代王朝建都后一般都會從全國遷徙豪族富戶充實京師,未見由主動疏解減少京師人口的舉動。古代都城多為承襲舊址的有機成長型城市,隋唐長安等少數幾個自覺規劃性城市在規劃時都未見考慮人口上限。
古代都城一般未見有達到承載人口上限的,因為中央集權制下水糧等資源可以行政調配,近百萬人的唐長安城中南城坊中居住密度仍然很低。
唐長安城平面復原圖
生活在都城
@自行車:漢、唐、清各時期飲用水安全和排污如何解決?
席會東:漢唐清在都城飲用水供給和排污方式上并沒有實質性變化,主要都是沿水修建、引水入城,用開挖井水、修建人工蓄水池、地下管道等方式,地下供水和地面供水相結合來解決飲用水供給,并采用漉水囊、明礬等方式來凈化水源。
古代都城的排污主要是通過陶管暗渠、明渠或深水井排入天然河流或是湖泊、洼地,如《三輔黃圖》記載漢長安“城下有池周繞,廣三丈,深二丈”,連同地面明渠和城外護城河共同構成排污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都城的飲用水供給和污水排放系統在地面和地下都有干涉,所以導致長期沿用的城址引用水源整體污染,不得不另遷新址營建新都,《隋書》就記載漢長安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成為隋文帝命宇文愷營建大興城的重要原因。西安建城三千年,先后有四個城址,而非一城始終,水源污染是重要因素。
對比來看,羅馬等西方古都主要是通過高架渠引山泉水入城以噴泉為出水口解決飲用水供給,避免了飲用水源污染,所以建城2700多年基本沒有改換地方。
@金富生:長安在西漢到唐朝期間人口增長,糧食緊張,關中糧食種類有何變化,農田開辟到何種程度呢?
席會東:漢唐長安人口眾多,糧食都無法依靠關中地區實現自給,都需要漕運關東或江南漕糧,才能解決都城糧食供給。從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漢代關中地區的糧食主要為谷子、糜子、小麥、蕎麥、高粱、青稞等糧食,小米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小麥的比例在提高。唐代關中的糧食作物有小麥、谷子、大麥、稻、菽(大豆小豆) 黍、麻等,其中以小麥為主,谷子和豆類次之,水道也開始在關中栽種,糧食種類和飲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小麥取代小米,長安食肆中多面食,如胡餅(燒餅)、湯餅(面條)、石鏊餅等。漢唐關中糧食結構和長安糧食供應地緣結構都發生了變化,關中糧食依賴度逐漸降低,而對運河轉運東南漕糧的依賴度不斷提高。
從可耕地開發度來說,戰國時期秦國修建鄭國渠,西漢修建白渠,唐代修成成國渠,關中可耕地漢代基本都已開發,所以之后主要就是通過提升灌溉技術和精耕細作來提高畝產量,使唐代關中糧食總產量相較于漢代有所提高。
@小兔兔:古代都城的商貿功能是如何體現?
席會東:自秦漢以降,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國家,都城是國家的政治中心,因而會吸納全國的人財物,以供給皇室與龐大的中央官僚,所以具有發展商貿的政治和制度基礎,加上古代都城一般都位于經濟繁榮、交通便利之處,具有發展商貿的經濟和交通基礎。
不過都城的商貿功能是從屬于其政治統治職能,決定都城發展興衰的首先不是商貿因素。漢長安、隋唐長安等都城的商貿活動局限于有限的特定場所,宋代開封以開放的街巷制取代中古封閉的坊市制后,都城的商貿功能大為增強。唐宋經濟重心南移后,形成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分離、仰賴京杭運河的地緣格局,南方運河港口、沿海港口等城市商貿高度繁榮,都城的商貿功能在全國的權重相對下降。
一般來說,王朝太平盛世時期都城的商貿功能會得到強化,并有助于王朝的強盛,而亂世時期都城的商貿功能則會趨于弱化,主要是因為王朝控制力和都城資源吸附力下降,如安史之亂以后的長安、洛陽商貿相較于唐朝前中期有所衰落,才會有“揚一益二”這樣地方城市商貿超越都城的格局出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