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縣比市大:日本的縣為何比市的行政級別高?
原創(chuàng) 環(huán)球情報員 環(huán)球情報員
日本行政單位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日本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日語里面保留了大量的漢字,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的行政單位使用的“省、市、縣”三級,這三種名稱都能在日本找到,但含義卻大不一樣。
中國“省”是一級行政區(qū),下轄“市(地級市)”,“市”再下轄“縣(或縣級市)”,形成完整的三級地方行政區(qū)劃。
而在日本,“省”并不是地方行政單位,而是中央政府的部門,如外務省、防務省,相當于中國的外交部和國防部。日本的“縣”和“市”才是地方行政單位。
▲日本現(xiàn)有47個“縣”級行政區(qū)(都-道-府-縣)
然而,日本的“縣”和“市”的行政級別與中國截然相反,像日本愛知縣下轄了38個市,縣政府駐地在名古屋市,縣的行政級別比市還要高。因此,日本的“縣”相當于中國的“省”。
那么,日本“縣”的級別為何會比“市”還要高呢?
▲日本的“省”與中國現(xiàn)在的“省”是不一樣的概念
一、中國的“學生”
中國的“縣”誕生于秦朝的郡縣制,“郡-縣”分別是一級和二級行政區(qū),“縣”的含義和功能從此被固定下來,可以理解為管理農(nóng)村的政權駐所和商業(yè)中心。
根據(jù)現(xiàn)代日本學者的主流說法,日本在3世紀以前的割據(jù)政權以“國”為行政單位,也有部分專家認為是“縣”,這是日本“縣”第一次出現(xiàn),但目前無法考證。
從3世紀后期至5世紀末,大和政權統(tǒng)一了日本,將全國分成“國造、縣主、稻置”三級行政單位,“國造”是朝廷下屬的國,“縣主”是國造下屬的縣。但這個體系在6世紀后期又被改為“國-郡-里”三級。
日本的“縣”僅存在了兩、三百年,便曇花一現(xiàn)般地消失了。
▲5世紀以后,大和政權漸漸統(tǒng)一日本
由大和政權發(fā)展而來的日本,處處模仿先進的中國文化,“國-郡-里”三級行政單位都源自于中國,“國”是周朝對諸侯封地的稱呼,“郡”和“里”是秦朝設立的行政單位,唯獨跳過了“縣”。
▲東漢光武帝賜的“漢委奴國王”印,現(xiàn)保存在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6世紀末,中國的隋朝結束了混亂的南北朝時期,大刀闊斧地改革政治制度,在朝廷中樞設立“三省”,是直屬于皇帝和宰相的辦事部門,并將地方上的“郡-縣”二級體制改為“道-州-縣”三級。唐朝繼承了這種制度。
▲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個“道”
唐朝初年開始,日本先后派出14批遣唐使,歷經(jīng)兩百多年全面學習和模仿中國文化,吸收唐朝的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史稱“大化改新”。唐朝的行政制度也被引入日本,影響至今。
▲現(xiàn)代復原遣唐使用船
日本模仿唐朝在朝廷設立三省,使“省”成為中央政府的正式部門名稱。在地方上,日本同樣仿照唐朝將全國分成7個“道”,再往下仍然是“國-郡-里”三級行政區(qū)劃。不過,“道”不是正式的行政單位,沒有管理“國”的權限。
跟唐朝相比,日本的中央集權程度比較弱,以天皇為代表的朝廷只控制全國一小部分的土地和臣民,其余都屬于封建貴族。這些封建貴族更近似于中國周朝的諸侯,可以向臣民收稅、征兵,稱他們的封地為“國”倒也貼切。
遣唐使從唐初的630年持續(xù)到唐末的895年,還把一個新的名稱帶回了日本——藩。唐朝的“藩”是指掌握邊防地區(qū)軍權、財權的節(jié)度使,也被稱為“藩鎮(zhèn)”,雖然不是正式的行政單位,與“道”沒有對應關系,卻與日本地方上的“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但藩鎮(zhèn)已經(jīng)尾大不掉,唐朝再無力解決
“大化改新”后的數(shù)百年里,日本地方上的封建貴族勢力越來越強大,朝廷的權威日益削弱。為了對抗地方勢力,日本朝廷扶植武士集團為自己征戰(zhàn)。沒想到,武士集團最終與地方勢力合流演變?yōu)槟桓瑢⑻旎屎统⒆兂勺约旱目堋?/p>
▲最早建立藩鎮(zhèn)的賴源朝,日本從此建立獨特的行政制度
1185年,鐮倉幕府建立,日本正式進入幕府時代。原來封建貴族的“國”紛紛向幕府表示效忠,并漸漸被稱為“藩”,他們是擁有軍權、財權和行政權的封建領主,與唐朝的“藩”類似。
二、分道揚鑣
970年唐朝滅亡,日本認為后續(xù)的王朝都不能完全算是唐朝繼承者,因而中日文化交流以民間為主。此后上千年里,中國的行政單位發(fā)生了多次變化,卻幾乎沒有影響到日本。日本的政治制度更多保留著唐朝印跡,并結合本國實際,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作為朝廷辦事部門的“省”,隨著唐亡而取消,一級行政區(qū)“道”在宋朝變成“路”,“州-縣”兩級沒有變化。不過,“路”的權限小于“道”,“州”的地位得到提升。
▲宋朝的一級行政區(qū)為“路”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又一次做了變革,將“路”改為“行省”。為了行文方便,“行省”經(jīng)常被簡稱為“省”。就這樣,“省”在中國從朝廷中樞部門變成了地方上的一級行政區(qū),二、三級行政區(qū)依舊是“州-縣”。
▲元朝的行省劃分
明朝視蒙元為異族,廢除了元朝制度,將“省”改為“布政司”,非正式場合仍然經(jīng)常用“省”,實際權限也沒有變化。清朝是一個融合了滿、漢、蒙三族的王朝,政治制度集合各家所長,把“布政司”改回了“省”。
▲日本封建武士集團把持朝政,有點類似周朝的分封關系
從唐朝到清朝,“省”從朝廷的部門演變成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并影響至今,而二級、三級的“州-縣”始終沒有發(fā)生變化。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省會和重要城市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從唐朝開始便被稱為“府”,如“開封府”“廣州府”。
在日本,作為實際統(tǒng)治者的幕府也經(jīng)歷過多次改朝換代,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幕府所在地江戶是當時最繁華的城池,超過日本朝廷所在的京都。德川家族擁有全國四分之一以上的領地,其余四分之三的土地被276個藩瓜分,藩主也叫“大名”。
▲德川幕府是日本古代經(jīng)濟和文化的黃金時期
從7世紀“大化改新”開始設立的“國-郡-里”三級行政區(qū)劃雖然沒有被正式廢除,卻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以幕府為主導的“藩-村(町)”兩級。
根據(jù)德川幕府的規(guī)定,每個藩只能有一座城池作為藩主的居住地和本藩的商業(yè)中心,一些大藩若想要多建城池,需要得到幕府的批準,這些藩城可以說是今天日本“市”的雛形。
▲276個大名根據(jù)與德川家的關系被分成親藩、譜代和外樣三級
總的說來,這些藩城的規(guī)模都不大,整個日本除了江戶外,只有京都和傳統(tǒng)商業(yè)城市大阪的規(guī)模較大。因此,日本按照唐朝的習慣,經(jīng)常稱大阪城為“大阪府”,以區(qū)別于其他藩城。
從1185年幕府建立到19世紀中期的近700年里,日本的行政區(qū)名稱基本沒有受到中國影響,天皇的朝廷雖然沒有實權,但仍然保留著唐朝的“省”作為中樞辦事部門,地方行政上一直是“藩-村(町)”兩級。
三、廢藩置縣
在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下,日本進入200多年的和平期,經(jīng)濟和文化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德川幕府奉行閉關鎖關政策,幾乎斷絕了與外國的一切往來。
1840年,中國因為禁煙運動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被迫向西方打開國門。日本雖然在1853年的“黑船事件”中沒有爆發(fā)戰(zhàn)爭,但同樣被美國軍艦逼著開放國門。
▲1853年黑船事件,美軍第一次登上日本
西方世界的先進極大震撼了日本社會,支持開放、反對幕府的勢力趁機擁護天皇,發(fā)起倒幕戰(zhàn)爭。1868年德川幕府戰(zhàn)敗并宣布退位,1871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的核心是中央集權,廢除封建領主制度,明治政府成立的當年即宣布廢藩設縣,把近300個“藩”就地改為“縣”,將大名所屬的土地和民眾全部收歸國家。
▲明治維新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來自山口藩
相對于日本狹小的領土,這么多縣把國家分割得支離破碎,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都很不方便,明治政府很快將部分縣合并或調(diào)整,由大約300個縮減為72個,1890年時只剩下43個,從此再也沒有變動。
從6世紀后期到1871年的1200多年里,日本沒有用過“縣”這個行政單位。即使是在此之前,大和政權的“縣”也比相當于“藩”的“國”要低一級。
▲明治維新其實是幾個強藩聯(lián)合推翻德川幕府,控制日本政局
日本一向與中國有文化交流,肯定知道中國的“縣”是比“省”低兩級的行政單位,但日本還是選擇了“縣”,而不是中國的“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國文化對日本的輻射能力,從唐朝中后期開始削弱,使日本失去學習中國的動力。
因此,明治政府雖然按照西方制度進行了全面革新,但政府部門和行政單位的名稱仍然遵從日本傳統(tǒng)方式,中央采用“省”、地方采用“縣”,完成了新一代行政部門和區(qū)劃的構建。
▲日本的“道”從來不是實際行政單位,卻因為北海道而得以存活
至于唐朝曾經(jīng)用過、日本也學過的“道”,雖然只是一個名義上的行政級別,但并沒有完全被廢棄。1868年,明治政府將剛剛納入日本版圖的“蝦夷地區(qū)”,參照“大化改新”設立的7個“道”,增設了“北海道”。
1871年廢藩置縣時,其他“道”不再使用,“北海道”因為剛剛開發(fā)、地廣人稀,又不是傳統(tǒng)的藩地,反而被保留了下來,成為日本目前唯一的“道”,與“縣”平級。
四、日本創(chuàng)造的“市”
出于歷史原因,再加上明治政府對工商業(yè)格外重視,特意將東京、大阪、京都這三座規(guī)模較大的城市被單列為“府”,與“縣”平級。東京即是江戶,1868年改名,并被定為明治政府的實際首都。
除了“三府”外,原先各“藩”城被明治政府改為“市”,超過5萬人的居住區(qū)也可建“市”,還多次將這標準下降到3萬人。隨著日本的工商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市”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
▲1868年之前,京都才是日本的首都,有“小長安”之稱
雖然中國一直就有“州”“府”這樣相當于“市”的行政單位,但真正的中國“市”卻是從日本引進的。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快速崛起后,在現(xiàn)代文化方面走在了中國前面。
民國推翻清朝后,全面推行新政和新文化,飽含傳統(tǒng)色彩的“州”、“府”之類的稱謂很難讓人感受到新時代的氣息。包括孫中山在內(nèi)的很多知識分子,把很多日本發(fā)明的新詞匯帶入了中國。
▲大阪歷史上是地位特殊的商業(yè)城市,商人與藩主的關系非同一般
1912年,袁世凱北洋政府首先在江蘇搞過“市制改革”,把縣城和5萬人以上的鎮(zhèn)改稱為“市”。這次改革借鑒了日本“市”和國內(nèi)租界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沒有成功,很快被停止。
中國第一個建制市是“廣州市”,由廣州府下屬的番禺縣城和南海縣城合并而來。“廣州市”脫離這兩個縣的管轄,成為獨立的行政區(qū)。1912年,當?shù)鼐觳块T率先使用“廣州市”這個名稱,并很快被其他政府部門采用。
1921年2月,“廣州市政廳”成立,直屬于廣東省,意味著“廣州市”成為不同于“縣”的二級行政區(qū)。
中國大規(guī)模建“市”則要等到20世紀20-30年代,抗戰(zhàn)結束后才推廣到全國。現(xiàn)有“省-市-縣”三級行政區(qū)劃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最終確立的。
▲日本現(xiàn)有47個一級行政區(qū)
1943年,日本出于抬升首都地位的需要,將“東京府”改稱“東京都”,成為日本唯一的“都”級行政單位。“兩府”之中,“京都府”是日本歷史上的首都,政治地位崇高,“大阪府”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經(jīng)濟地位重要。京都和大阪都被給予了與“縣”平等的地位。
“北海道”地廣人稀,尚未完全開發(fā),為了便于管理,不再分割成“縣”,形成獨一無二的“道”。一都、一道、兩府,再加上43個“縣”,構成了日本現(xiàn)有的47個一級行政區(qū)。
五、日本特色“縣-市”
日本現(xiàn)有的行政區(qū)名稱“縣”和“市”都是近代產(chǎn)物,“都、道、府”卻是唐朝遺留下來的行政單位,基本含義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日本的“省”也更接近唐朝“省”的原意,唐朝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愛知縣的縣政府大樓,位于名谷屋市內(nèi)
日本“縣”和“市”之間沒有直接隸屬關系,“縣”并不是“市”的上級,兩者的法律地位平等,縣政府只能建議或指導其境內(nèi)的各市政府,而不能對其下達行政命令。
此外,日本把“市”的標準定在3-5萬人,導致日本“市”的數(shù)量多達783個,平均每個縣有16個市。大一些的縣如愛知縣有38個市,縣政府駐地是名谷屋市。
▲愛知縣共有38市
由于“市”的數(shù)量太多,很多“市”的規(guī)模又太小,因此日本組織國內(nèi)比賽、對外交流等活動中,大都以“縣”為單位,使“縣”的出鏡率較高。
▲曾經(jīng)風靡中國的《灌籃高手》講的是神奈川縣,卻無人知道他們屬于哪個市
日本現(xiàn)有的“縣-市”行政區(qū)劃是明治維新后,根據(jù)日本現(xiàn)實需要和歷史習慣來設置。日本的“縣”作為一級行政區(qū),更類似于中國的“省”。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畢業(yè)生|環(huán)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huán)球情報員」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授權,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原標題:《縣比市大:日本的縣為何比市的行政級別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