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是誰第一個把棒球帶到了日本?
原創 潘志立 后廠村體工隊
“他們需要這樣一個棒球亞當,然后創造了這個亞當,那就是霍利斯。”斯科特·巴爾科姆說道。
——斯科特·巴爾科姆
西奧·巴爾科姆和羅斯·巴爾科姆從沒見過這樣的場面:幾個西裝革履的東方面孔站在他們家門口,其中一人走上前,謙遜而正式地,用日語向坐在搖椅上的老太詢問這是哪戶人家,而另一人則站在牛棚前,莊嚴而拘謹地,觀察西奧和羅斯的父親擠奶。就好像一群大洋彼岸的外交官連夜飛到華盛頓簽署經貿協定、卻被飛機扔進了緬因州的大農場一樣。
時年六月,緬因州農場的午后分外悶熱,其中一人甚至在趴在門廊上打盹,但這群日本人連領帶和外套也不愿摘下,他們好不容易等來了翻譯。巴爾科姆一家張著大嘴,抱著驚奇、猶疑,和些許受寵若驚的心態將他們迎進客廳,這群人抬起被跨洋航班和時差折磨得夠嗆的眼皮,鄭重地遞交了一份邀請函,詢問他們是否愿意訪問日本,宣揚他們的曾曾曾叔父——霍利斯·威爾遜——將棒球引入日本的偉大功績。
曾曾曾叔父?巴爾科姆家的客廳里是掛著幾張泛黃的、積滿灰塵的畫像,但這個家族從19世紀繁衍至今,幾乎沒人知道霍利斯·威爾遜是何人、長什么摸樣。他們請來最年長的親戚,讓他們辨認威爾遜有沒有胡子、頭發有多長、究竟做過什么。最后,他們發現,這群素昧平生的日本人,比他們自己更了解這位一百年前的祖先。
霍利斯·威爾遜出生于1843年,他剛參加完南北戰爭,就離開了農場和滿目瘡痍的美國本土,以“御雇外國人”的身份前往同樣百廢待興的日本——當時的日本剛被美國的黑船撞開鎖國的鐵鏈,從幕府末年到明治時期,有數千名外國人前往日本當顧問。威爾遜就是其中一員,他在第一番中學,也就是如今的東京大學,擔任英語教師。
后面的故事就非常明晰了:1873年,威爾遜一邊教授英語,一邊教學生打棒球。一是強身健體從娃娃抓起,二是想在異鄉尋找故鄉的感覺。棒球從英國傳到美國北部,又因為南北戰爭而傳到美國南方一樣,小小的棒球就像一顆種子,飄過11000公里,在這個狹長的島國安家落戶。看著學生們在土質操場上揮棒跑壘,威爾遜不禁想起了他與第12緬因兵團的戰友們在鐵絲網邊打球的時光。
事實上,很難說霍利斯·威爾遜就是日本棒球界的播種人,當時有數千名外國人在日本當顧問,帶過去的棒球種子可能有數百個之多。但運動的跨地域傳播本身就像一嘴吹起一片蒲公英,人們一度以為道爾布迪是美國棒球的原點,但他本人從未承認,歷史學家也很快推翻了他。威爾遜可能也是如此,但無論如何,由他執教的第一番中學棒球隊在歷史上留下了注腳,威爾遜本人也參加了一場“洋人對日本人”的棒球比賽,最終威爾遜幫助“洋人隊”以34-11擊敗初出茅廬的本土選手——其中可能就有其他外教帶出的球員。
除了一大批人引進來之外,還有一大批人走出去。19世紀七八十年代,相當數量的亞洲留學生赴美留學。在檀香山,日本、中國、菲律賓人等亞洲面孔也頻繁出現在校級棒球聯賽的賽場上。就在威爾遜引入棒球的同一年,日本留學生牧野仲顯也將棒球帶回了本土(同樣在史冊留名的還有日本工程師平岡弘)。掛著棒球的蒲公英隨著輪渡、火車、戰爭和純粹的熱愛滿世界飄蕩,最終在這片地狹人稠的土地上,開出了別樣的花朵。
平岡宏和他的球隊
和美國一樣,日本棒球迅速在校園開枝散葉,從初中、高中到大學,日本學生們迅速形成了自發的梯隊體系。木棒揮擊球體的聲音響徹每片操場,早稻田大學和應慶大學之間的比賽甚至跨出了校園,引發了兩隊球迷間的罵戰,最終官方不得不停辦大學棒球比賽。
但官方的封堵無法阻擋民間揮棒的熱情,四年后,三所大學組成棒球聯盟——雖然其中的早稻田和應慶大學依然不能打比賽,兩隊只能隔著明治大學虛空過招,直到11年后,三校聯盟擴為六校,這兩支隊伍才被允許正常交手。
由于缺乏賽馬票那樣撬開官方管制的稅收杠桿,棒球場地過大、所需人員較多、社會影響不可控等問題,就成了棒球職業化的攔路虎。從1874年到1921年,棒球一直處于玩票階段,辛苦拉起來的職業隊伍也因為缺乏收入最終解散,日語中的棒球寫作“野球”,也恰是當時日本棒球界的寫照。
但是地下的火勢已經開始蔓延,突破地表也只是時間問題。
身為1930年代的棒球明星,貝比·魯斯見過了很多大場面:數萬人的露天球場因為他的一次全壘打而陷入瘋狂,孩子們奮不顧身地將棒球塞過圍欄讓他簽名......但在1934年10月,當他帶領一群MLB最出色的球員登上“日本皇后號”郵輪,啟程前往日本,他也不會想到迎接自己的是怎樣一番場景——50萬日本人擠滿了東京的街道,等待并慶祝這位美國棒球手的到來。
“日米大野球戰”的海報貼滿城市的每個角落,在海報上,貝比·魯斯頭頂紐約洋基隊的經典棒球帽,下面用漢字和片假名寫著“野球王”三個字。于是熱愛棒球、慕強好勝的觀眾們,就如潮水般涌入球場。
不要怪日本人畫的丑,魯斯本人長這樣
美國棒球明星隊和全日本最頂級的(業余)棒球手們打了18場比賽,從東京的明治神宮,到神戶的甲子園球場,就像1992年夢一隊的布道之旅,所到之處,美國球星們的班車都被人潮、鮮花、海報和棒球堵得動彈不得。而貝比·魯斯本人則騎著馬,穿越東京主城區,他手握韁繩和美日兩國的國旗,所到之處,“貝比·魯斯”的喊聲響徹云霄。
美國棒球夢之隊理所當然地贏下了全部比賽,魯斯本人也在比賽中打出了13支全壘打,這一行為甚至激怒了現場的日本觀眾。
不過這種憤怒只是短暫的不和諧音,日本人被最高水平的棒球賽所吸引,被日美較量的噱頭所刺激,民族自尊和運動熱血沖撞交融。在其中一場比賽中,日本棒球隊只輸給MLB明星隊一分,與50年前11-34的懸殊比分相比,這個結果極大提振了全民信心,也恰好迎合了當時日本的主流思潮和行動綱領,于是,日本職棒聯賽應運而生。
21世紀初,當時的日本駐美大使加藤三良就表示:“沒錯,1934年的棒球巡回賽確實是日本職業棒球的強大助力,我稱之為‘貝比·魯斯效應’,他那年的表現讓棒球死忠粉和普通球迷都大為興奮。”
這位加藤三良,也曾擔任過日本職棒協會的專員。
1934年可稱是日本職業棒球的元年,而這一切的主導者,就是讀麥新聞的社長正力松太郎。為了決心引出地火,建立真正成熟的棒球職業化體系,他連續兩次邀請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全明星隊走訪日本,除了自然產生的民間熱度之外,他還發動讀賣新聞的宣傳機器,把“日本隊vs美國隊”的報紙發到每個角落(在那張貝比魯斯的海報頂端,就是讀賣新聞社的小字)。
巡回賽一個月后,讀麥新聞贊助的讀麥巨人隊成立,并順勢成了日本職棒圈歷史最悠久、榮譽最多的強隊。三個月后,阪神虎隊成立——這兩隊之間的較量也成了日本最經典的體育敘事情節。再往后,職業隊伍如雨后春筍,職棒聯盟也一口氣誕生了兩個。職業化引發商業化,至此,場地、人員、秩序、社會影響,就都不再是問題。
貝比·魯斯的光環過于耀眼,以至于在數年后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士兵往往會高喊“讓貝比·魯斯見鬼去吧!”來刺激對面的美國大兵。而美國國防部甚至想過邀請貝比·魯斯前往關島,用無線電廣播的方式說服頑固的日本殘軍投降。
貝比·魯斯最終沒有去關島,太平洋小島上的日軍在無線電里聽到的,只有日本天皇的投降聲明。但日本職棒依然在戰后春風吹又生,并作為鼓舞人心的方式,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時至今日,日本身價最高的十位運動員,有八人都是棒球選手。
還是回到霍利斯·威爾遜,和他百年之后的家人們。
無論有多驚訝,巴爾科姆一家人都為這位祖先感到自豪,并欣然接受了日本方面的盛情邀請,斯科特·巴爾科姆、凱特·桑伯恩夫婦,帶著西奧和羅斯兩個小女孩,從緬因州的大農田,飛到了他們的祖先曾經待過的日本。
一下飛機,巴爾科姆一家就受到了國賓一般的禮遇,“我們所到之處,全都有司機、翻譯和陪護人員跟隨,我從未想過會有攝影師隨行,東道主不顧一切地想讓我們開心,每頓飯都是九道菜。“西奧在日記里寫道。
理所當然地,這趟旅程在豪華與貼心的同時,還伴隨著各種會面與出鏡:日本職棒協會官員、職業隊伍代表、熱情的棒球迷,以及最后的高潮環節——2001年的日本高中棒球錦標賽,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甲子園。
2001年的甲子園注定與眾不同,在全場5萬名觀眾的注目禮中,巴爾科姆一家進入場邊的”皇家包廂“,朝著每支進場的高中棒球隊揮手致意。隨后,一架直升機拉著煙霧,從球場上空飛過,扔下一顆以日本國旗作為降落傘的棒球。棒球剛落地,西奧和羅斯這兩個小女孩就跑到場地中央,舉起棒球和降落傘,跑過本壘,交給場地邊等候的開球者:日裔美籍宇航員若田光一。
若田光一是日本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同樣是棒球死忠粉,他在二十多年前的甲子園參加過全國大賽,也曾經乘坐奮進號和發現號航天飛機,把棒球帶進太空。”日本人覺得,從霍利斯·威爾遜到宇宙飛船,棒球繞過了整整一個星球,走了一大圈,最終回到了這里。“西奧說道。
宇航員用標準的投球姿勢扔出棒球,擊球手也打出了一個完美的安打,安靜的球場瞬間沸騰,人們高舉紅色喇叭筒,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巴爾科姆一家則繼續享受非同尋常的待遇,經常有路邊的球迷攔下他們、索要簽名與合影。甚至在開幕式當天輸掉比賽的球隊,也在賽后找到他們,留下熱情洋溢的合影留念,就好像上世紀的日本人見到貝比·魯斯那樣。
開幕式之后,霍利斯·威爾遜和當年的貝比·魯斯一樣,入選了日本棒球名人堂,巴爾科姆一家也帶著一塊沉甸甸的獎章回到緬因州的家,他們在家里開辟了一塊專門的角落,來紀念威爾遜和這段夢幻般的旅程。不過除此以外,巴爾科姆一家似乎并沒有什么變化,羅斯·巴爾科姆后來表示:”我們骨子里并不習慣這樣的旅程,我們不該對此夸夸其談,也不該讓自己成為創世神話的一部分,人們并不是對我們的家庭感興趣,他們真正在意的是這段國際關系本身。
2002年,仙臺市在八岐山動物園豎起了貝比·魯斯的雕像,在1934年,魯斯就是在這片地方,打出了日本巡回賽的第一個全壘打。時至今日,貝比·魯斯依然被日本人視為”棒球之王“。駐美大使加藤三良感嘆道:”單單是這樣一個事實,就足夠讓人驚訝稱奇了。“
棒球已經成為全日本的國民運動,阪神虎隊的隊歌甚至成了當地婚禮的必選曲,到底是誰第一個把棒球扔到日本?日本人決定不再糾結這種問題,他們需要為這種龐大、狂熱、洋溢著青春熱血與回憶的運動找到一個明確的起源,來完善整個敘事情節,構筑屬于每個人的精神球場。這里面自然摻雜著對強者的好慕,對民族自豪感的追求,當然,無論其中有多少復雜的歷史與心理原因,對棒球這項運動本身的熱愛,始終是這股洪流的底色與歸宿。
“他們需要這樣一個棒球亞當,然后創造了這個亞當,那就是霍利斯。”斯科特·巴爾科姆說道。
原標題:《是誰第一個把棒球帶到了日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