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遺忘的葛德石:地理學家為何遭遇政治批判
1952年4月25日《人民日報》點名批評一位名叫葛德石的人,指出他雖然寫了《中國的地理基礎》等書,但并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替美國金融寡頭搜集情報,散布帝國主義的侵略思想。六年之后,中國地理學最高學術期刊《地理學報》再次揭露葛德石的反動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位名為葛德石的人在中國影響之大,中國地理學界中 “葛氏之毒” 之深。那么,葛德石究竟是何許人也?
葛德石(George B? Cressey,1896-1963) ,生于美國俄亥俄州,以研究中國地理而聲名鵲起,自1931年擔任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質與地理系主任;1949至1952年間任國際地理聯合會(IGU)主席;1959至1960年,繼費正清之后擔任美國亞洲研究會主席。作為中國地理專家,葛德石半生與中國相關,是中國地理學史書寫上不可忽略的人物。
葛德石中西合璧的故居(2015年5月攝于美國雪城)行走中國三萬英里
葛德石出身浸會世家。1919年畢業于美國丹尼森大學地質系,1920年入芝加哥大學地質系,師從地質名家羅林(Rollin D. Salisbury, 1858-1922)攻讀博士,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葛德石對中國的興趣與堂哥葛德基直接相關。葛德基(Earl H. Cressey, 1883-1979)1910年前來中國,在華三十余年,致力于中國的基督教會大學教育,在民國教育界赫赫有名。在他的影響下,葛德石開始關注中國,并于1923年作為浸會華東差會的一名傳教士來到上海滬江大學任教。
1921年東南大學地學系成立,標志著中國地理學的高等教育的正式確立,系主任竺可楨深感當時地理人才匱乏,希望系統借鑒西方地理學。1924年,葛德石在滬江大學創建的地質與地理系,是當時中國屈指可數的地學系之一。雖然該系只辦了五年,但仍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地學人才,其中最著者當屬氣象學家涂長望(1906-1962),他是中國近代長期天氣預報的開拓者。
在滬江大學任教期間,葛德石一方面教書育人,一方面系統考察中國地理。1924年夏,葛德石考察了山西、內蒙古、甘肅、青海四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軍閥割據,政出多門,野外考察是件非常危險的事,葛德石時常面臨土匪威脅。1926年7月葛德石在灤河考察遇匪被搶,儀器盡毀,損失千元。因此葛德石不得不通過美國領事館,尋求地方大員保護。考察鄂爾多斯沙漠時,馮玉祥和閻錫山答應為葛德石提供庇護,并派出三十六人的護衛隊,但是正當考察隊要進入沙漠時,突然出現二百多土匪,考察被迫推遲兩周。從1924年至1929年,葛德石利用學校假期時間行程3萬英里,共考察中國23個省——其時中國共有28個省。
1920年代葛德石的考察照科學地理考察對近代地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為地理學研究積累了大量可靠的一手資料,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傳統地理學足不出戶的研究方法。葛德石的中國考察之行成為他解讀中國地理的基石。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獲得大量學術資料,而且發現了當時中國地理文本中存在的錯誤。近代以來,由于缺少專業機構和物力,中國的制圖全面落后于地理現實,康熙年間制作的《皇輿全圖》在民初還在廣泛使用。西方列強出于各種目的雖有制作中國地圖,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實地考察,往往也會以訛傳訛。例如在考察鄂爾多斯沙漠時,葛德石拿著當時最新的英文地圖尋找一個名為Borobalgassn的小鎮,當時最新的德國地圖特意將其命名為Trummer der Stade。葛德石據地圖斷定這是一個繁華小鎮,能夠提供補給,可以在此進行研究工作,可他抵達之后發現這里是一片荒沙。原來小鎮早在十三世紀就已被忽必烈的蒙古鐵騎所摧毀。葛德石深感其時中國地理文本書寫之落后,這更堅定了他重建中國地理文本的決心。
重寫中國地理教科書
1924年,葛德石在滬江大學講授中國地理,當時所能發現的關于中國地理的英文材料竟是一本薄薄的宣傳冊,從此他立志寫一部中國地理的大學教材。1926年,葛德石為了配合在滬江大學的教學,將幾年來所收集的材料編輯、油印成一本教材,名曰《中國地理》(The Geography of China)。后來,在課堂講授以及與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葛德石又不斷對此書進行了增補、修訂。1929年7月,葛德石返美前夕與上海商務印書館簽訂出版合同。但因為葛德石遠在美國,書稿及插圖往返頗費周折,直至1932年此書還未出版。同年淞滬戰爭爆發,商務印書館被日軍炸毀,葛氏書稿未能幸免。葛德石只得重寫此書。1934年,《中國的地理基礎》(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A Surve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終于由紐約的麥格勞-希爾圖書公司出版。
自十九世紀新地理學確立之后,西方關于中國的地理著作,在葛德石之前至少有四本,但是這些著作要么缺少自然地理分區,要么人文與自然敘述缺少主線連貫。而中國國內的地理教科書雖然累累充架,但多蹈襲陳言,誤謬滿幅。葛德石的《中國的地理基礎》則融各家之長,而避其短,在地理理念和方法上都有獨到之處。首先在地理理念上,葛德石始終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來解讀中國,處處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其次在地理方法上,葛德石以科學方法實地考察中國,并以十五個自然區域,將總體與區域結合,以此理解每個區域的現實與問題。在書中,葛德石對于中國地理有這樣的認識:中國人口過密,土地已至極限,應該控制人口;其次中國資源主要是鐵和石油不足,工業化有巨大困難,應該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應該與美國互通有無。
1934年,在芝加哥舉辦的美國地理學家聯合會的年會上,此書一經亮相,就獲選為年度最佳地理著作,國內外地理學界好評如云。利物浦大學地理系教授羅士培(Percy Maude Roxby,1880-1947)連續發表三篇書評推介此書。清華大學地理系教授洪思齊也在《獨立評論》及《地理學報》上發表書評,對中國地理區劃及地圖制作方面的內容頗為贊賞。
葛德石打破傳統漢學以中國歷史與文化為主的書寫模式,為西方解讀中國提供了地理學范本。諷刺性的是,曾被日軍炸毀的《中國的地理基礎》,出版不久就被譯成日文,成為日本政府教導侵華士兵熟悉中國地理形勢的教材。
葛德石為何遭遇批判
葛德石自1934年《中國的地理基礎》出版之后聲名鵲起,他又先后兩次前來中國,特別是二戰期間,葛德石作為美國國務院訪問教授訪問中國,以學者的身份,從地理角度發表對戰爭以及戰后重建的看法,葛德石與政治的糾葛由此開啟,這也預示了學者參與公共政治事務的危險性。
1949年中國政權更迭之后,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盛行。這是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發起的全國性反共運動,其大肆渲染共產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促使成立調查委員會,懷疑和迫害了許多知識分子。最著名的是,麥卡錫主義指責太平洋學會同情共產主義,要求其為失去中國負責,輝煌一時的太平洋學會在1950年被迫解散。葛德石自1925年加入太平洋學會,多次受其資助研究中國,后又長期擔任學會董事,與太平洋學會關系密切,因此美國聯邦調查局多次調查葛德石,但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而葛德石在太平洋學會的朋友,著名漢學家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1900-1989) 則接受了長達三年的調查和審判。
就在這樣的情勢之下,葛德石依然致力于恢復中美之間的聯系,他致信《紐約時報》批評美國對華政策的錯誤。1954年葛德石再次以中國地理專家的身份上書總統艾森豪威爾,對中美關系提出三點建議,其中包括逐步承認北京政權,軟化美國在臺灣的立場。1961年,葛德石在演講中聲稱中蘇將徹底決裂,美國應該準備迎接中國加入聯合國。十年之內,葛德石的預言均得以應驗。然而,就當葛德石在美國遭遇政治調查,不惜遭受指責而為中美溝通奔走呼喊之時,中國對葛德石的批判亦悄然展開。
葛德石的中文名片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使中美關系跌入谷底,中國開始大規模清除美國的影響,地理學界也不能側身其外,中國地理名家葛德石則被樹為典型。1952年《人民日報》指責葛德石為美國文化特務,1956和1958年《地理學報》兩度批判葛德石,指出葛德石是帝國主義分子和反動地理學家,他偵察中國,把中國人民的貧困諉之于人口與自然條件,為三大敵人的壓榨辯護;同時,葛德石鼓吹美國對于中國工業化的意義,而真正幫助中國的是蘇聯而非美國。
經此清算,半生致力于中國研究的葛德石在中國暫時銷聲匿跡了。直至2002年出版《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地理學》才對葛德石蓋棺定論: “在20世紀前后約60年間,美、歐、日等資本主義國家派出的一些近代地理學的創建者來華考察。雖然動機不一,但也撰述了一些水平較高的地質地理學著作,促進了近代地理學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其中20年代在上海滬江大學執教的葛德石所著《中國的地理基礎》一書,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p>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