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諾華全球CEO江慕忠:擬在中國推行按療效支付的新定價模式
6月2日,全球制藥巨頭、瑞士諾華(Novartis)宣布在全球的第三個研發基地——諾華上海研發園區正式落成。其另外兩個研發中心位于瑞士巴塞爾和美國麻省。
“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五年之前,在諾華的版圖上,中國還只位于全球市場排名中的前20位,而現在已經躋身前五。”諾華全球CEO江慕忠(Joseph Jimenez)表示。
諾華上海園區位于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目前有來自諾華研發、創新藥、眼科保健(愛爾康)和仿制藥(山德士)的上千名員工在此工作。據介紹,諾華在上海研發園區已經投入了10億美元的建設費用,未來將把上海園區打造成世界級的創新藥研發基地。
諾華上海園區位于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國醫藥市場針對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大部分為進口藥或跨國企業的專利藥。中國患者不僅要為此支付高昂的藥費,并且由于國家審批因素,往往不能與歐美市場同步享受到藥物創新科技的最新成果。
面對這樣市場現狀,江慕忠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諾華正在推動一種按照療效支付的新商業模式在中國落地,以解決創新藥定價不合理的問題。
“我們在進行新的定價嘗試,叫做基于產出的定價,也可稱之為‘按療效支付’。一般的處方藥根據治療的效果支付費用,而不僅僅根據醫生處方藥物的數量來支付。而腫瘤藥物的定價依據則是由患者使用藥物后生命延長的時間長短來決定。”江慕忠說。
據介紹,具體的做法是,公司和醫保的支付方進行談判,諾華向其承諾一個使用該藥物后住院率下降的目標,如果實現了預期效果,雙方則采用一個較高的定價,但如果沒有,諾華會主動下調藥價。但在實際操作中,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后付費的模式。既有前期支付的部分,也有治療過程中的支付,最后還有一個核準的環節,即根據實際的治療結果和諾華向支付機構承諾的治療結果,進行一個差額的調整。
就在上個月,國家衛計委公布了首批國家藥價談判的結果。所謂國家藥價談判,是政府在推進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過程中采取統一談判的方式,把價格偏高的專利藥品和獨家生產藥品價格降至合理區間。首批通過藥價談判的三個品種的藥物,價格降幅超過了50%。以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GSK)生產的替諾福韋酯為例,該藥物經過談判后,月均藥品費用由原來的大約1500元降至約490元。
這一政策使得一些具有專利和技術強項的藥企在價格上的優勢被縮小,一些分析人士將其解讀為藥企“以價換量”的妥協之策。對此,江慕忠向澎湃新聞表示,參與國家量價談判是諾華推廣創新藥為更大范圍人群所用的措施之一,但這一措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除了量價談判之外,其他有助于提高藥品可及性的創新機制和商業定價模式,諾華也都會考慮。
諾華集團大中國區主席尹旭東則告訴記者,上海研發基地的投入使用也有助于解決創新藥上市節奏緩慢的問題。“按照中國政府對進口藥的傳統審批路徑,一個品種的進口藥上市需要5-7年。但如果將每一個研發步驟都在中國完成,就有望通過國家進口新藥審批快速通道。以正在申請的慢性心衰藥物Entresto為例,如果新路徑審批成功,上市時間會縮短3年。”
近幾年,諾華開始逐漸剝離集團內的非處方藥業務,將研發投入更加集中到處方藥的創新上來。2014年諾華制藥與另外兩大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達成資產置換協議,獲得了GSK的腫瘤業務生產線,同時將除流感疫苗之外的疫苗業務以及動物健康業務置換了出去。
5月17日,諾華宣布再次對集團業務進行重組,將制藥業務分拆為腫瘤藥物和其他藥物兩個公司。此前還有消息傳出,諾華將出售所持有的140億美元的羅氏制藥的股份,換取現金,為更多的并購輸血。
江慕忠回應稱,獨立腫瘤業務是為了提高腫瘤藥物研發的決策效率,同時將創新的重點清晰地落在不同的治療領域。而羅氏制藥的股份是諾華所看重的有戰略價值的股權投資,如果將來需要資金,會考慮合適的出售機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