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掛兼職副書記上任2個月,上海團市委“新面孔”的春天日記
在被任命為上海團市委“兼職副書記”這一新身份之前,已在“互聯網+教育”領域闖出一片天地的于杰,正全力投入其螞蟻計劃,著手公司層面做創新改革;身為社會組織負責人的史逸嬋,計劃設法吸引更多白領參加“白領驛家”,讓這個都市中心的身心驛站更貼心;來自軍工科技企業的王坤,則在“鮮為人知”的軍工科技領域攻堅,他在意技術攻關的每一步,是典型的“工科男”。
在今年2月29日召開的團市委第十四屆七次全會上,三位不同領域的青年以同一種新身份首次亮相——上海團市委兼職副書記。他們相聚在團市委7樓那間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相互間習慣稱:“杰哥、坤哥、小史妹妹?!?/p>
與三位兼職副書記同時來到東湖路的,還有在媒體一線打拼多年的解放日報社主題活動部主任丁波,他擔任團市委掛職副書記,每天投入團市委日常工作。
改革新征程中,各行各界的青年聲音和思維方式,也由他們帶進了共青團,鳴奏出不一樣的春天音符。
不一樣的過渡期
“史書記!”
“哎,別叫我書記,叫我小史。”史逸嬋臉上掛著微笑,對于稱呼卻連連擺手。這位來自青年公益組織白領驛家的掌門人,擁有英國留學背景的海歸,對于團市委兼職副書記這一新身份在努力適應中。
2月29日正式亮相后,一夜之間,“29歲美女出任上海團市委副書記”的消息紅遍網絡,朋友、父母將各種報道鏈接推送給她,甚至自主創業的同學、在國外的朋友,因在網絡上看到史逸嬋的照片而去關注群團改革,微信詢問她兼職副書記究竟要有何作為。
壓不住的,也包括各方不同“猜測”。
3月1日一整天,史逸嬋深深感受到:自己被網紅了。
關注的熱度延續到她所“掌管”的白領驛家活動中。史逸嬋參加新成立的合唱團開班動員會,剛亮相,下面就一陣騷動,“這是那位新當選的最年輕的團市委兼職副書記嗎?”“對,就是她。”白領們紛紛掏出手機一陣拍拍拍,有人還發了朋友圈。那一刻,史逸嬋略有些不知所措。
團市委書記班子擔心史逸嬋壓力大,半夜還在微信群里安慰她、鼓勵她:“小史別在意,我們都知道你是很棒的”;“太受關注,有不同角度的評論也難免,別上心?!敝髁髅襟w相繼發聲澄清:“幾位兼職副書記是沒有行政級別的,不拿團市委工資,也不是公務員!”
突如其來的“網紅”經歷,卻沒有影響到史逸嬋干活熱情。白領驛家的工作本就瑣碎且繁忙,而團市委工作更是千頭萬緒從零開始,史逸嬋很快進入了狀態,每周一擠地鐵換公交到團市委開書記辦公會,會議結束后她最常去的地方是學校部,團市委三項重點項目之一的愛心暑托班由她協管,剛接手工作,她對暑托班并不熟悉,多大規模、多少資金支持,哪些委辦局參與都需從頭了解,她常常跑去負責愛心暑托班的學校部請教。
該忙什么還是忙什么,語速快、效率高的史逸嬋沒有停下腳步,她把時間排得很充實:“起初真沒想到會被‘網紅’,但后來一想,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接下來自己好好干,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團市委兼職副書記的崗位到底做什么,知道了團組織的作用。”
相比史逸嬋上任初期的一波三折,于杰和王坤都更加平穩地過渡中:
王坤覺得自己適應新崗位蠻快的。因為他本是“體制內”的人。這位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的“80后”,同時也是科技團工委的副書記,對于思想引領、開展服務等青年工作,王坤駕輕就熟。只是新身份讓他第一次站在市級層面看待青年工作,讓他這位自稱“基層青年”生出些許擔心:“要更多地關注青年團體,做好‘鏈接’作用。思維方式要轉變,眼界要更大,格局要更高,加強對青年工作的責任意識。工作方式要轉變,將務實落實到各項工作中。”結束了第一周兼職副書記的工作后,王坤如此總結。
而互聯網教育“大咖”于杰,邊“適應”邊發現,參與共青團改革與創業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系。
作為一名創業者,36歲的于杰在“互聯網+教育”領域已經打拼了十余年,去年,他推動所在公司滬江網改革,發起成立螞蟻計劃,成為孵化互聯網教育產業的投資者。于杰將群團改革也視為一次創業,相似的經歷讓他產生了極大的熱情。“我可以代表兩新青年,也能代表創新創業青年,有這樣的機會參與改革,我幾乎是馬上投入,全力以赴,樂于參與和奉獻。”
而作為掛職副書記,來自媒體一線的丁波則要每天來東湖路上班,投入團市委工作。他曾經在解放日報工作14年,采編一線發稿超過3000篇,也辦過上百場大型媒體活動。在團市委工作一段時間后,他看出了與媒體工作思維的差異,“媒體思維習慣了解一線實情,注重典型案例的分析,這是媒體的特點,但相比之下,自己的宏觀思維和目標流程管理意識也要提升?!?/p>
剛剛上任一周后,團市委領導的分工就明確而具體,三位兼職副書記各自協管“拿手”領域地重點項目,王坤協管“創新創業項目組”,于杰協管“網上共青團項目組”,史逸嬋協管“小學生愛心暑托班項目組”,丁波協管宣傳與網絡工作部,分工明確,目標具體,讓幾位新面孔感到踏實。
團市委書記徐未晚表示,“讓掛兼職書記協管各自熟悉領域的項目或部門工作,能更好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經驗,干起活來順手;同時又有利于直接聽到來自各自領域青年的一線聲音,畢竟,他們最懂自己行業和領域的年輕人訴求?!?/p>
會議從“痛點”開始
新崗位新要求,參加會議必不可少。
每周一次的書記辦公會和協管項目組的“頭腦風暴”會都需要掛兼職副書記參加。
相比另兩個項目組,三位兼職副書記之中,于杰協管的網上共青團項目最早提上議程。
作為團市委今年的“頭號工程”,網上共青團項目組推出的“電子團員證”和“青春上海Act+”兩個線上平臺已4月28日全面上線,讓青年更容易“遇見”共青團。
早在3月中旬的一次歷時三個半小時的“頭腦風暴”會議中,于杰感到了會議形式的差異性。大家按分工各自發言,闡述自身工作,這樣的形式似乎與自己所在的網絡公司開會方式有所不同。當下半場的主持“接力棒”交到于杰手中后,他的解決之道在于談痛點,“要不我們先談談問題?對于網上共青團,你有什么困惑或者難以理解的,就談一個,談到痛點。”
于杰的“大招”讓在座10余名成員一愣,但很快他們就真實地交流起想法。
“擔心硬件跟不上,團組織原來的信息化系統硬件太陳舊,解決起來絕非一日之功?!?/p>
“我覺得主要是如何搭建開放平臺的問題,真正讓基層團組織動起來,讓社會組織和大v們愿意在平臺上分享他們的活動和信息,我們的吸引力何在?”
“平臺建起來僅僅是第一步,長期運維和持續迭代更不易,這不僅是技術和投入上,更是團市委所有的工作和項目,都要思考如何用互聯網方式運作,如何在互聯網上呈現?!?/p>
會議氣氛越發熱烈,互動交流頻頻上演,于杰笑了,因為他最擔心所有人都說“好好好”,可能會面臨大而全卻難以落地的情況,“要以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來談,談到痛點,只談感受不能解決問題?!?/p>
而這樣的思路其實與創業并無二致。在于杰看來,共青團的工作方式要從“讓你來干”到“你想干就拿出方案”進行轉變,從“由上到下”到“化被動為主動”,讓有能力的人做擅長的事,有目標有結果。
就在于杰嘗試改變會議形式時,史逸嬋帶著學習的心態,參加愛心暑托班工作會議,到會的不但有市政府領導,還有民政、教委、婦聯、文明辦等相關單位的負責人,按照會議席卡分別就座。
第一次參與各部門交流的正規高層面工作部署會議,史逸嬋不免有些正襟危坐,還仔細掃視了放在會議桌上的席卡,雖然會議結束后臉和名字還未完全對上。
“小史,你有沒要補充的內容?”有市領導突然向史逸嬋拋出了問題。沒做發言準備的史逸嬋心中一緊,可一想,自己是白領代表,更應該知道愛心暑托班是否擊中了雙職工家庭的需求痛點。
史逸嬋補充道:“其實每年到四五月,白領驛家很多為人父母的會員也會來咨詢,暑期會不會有親子活動或夏令營。我們有推薦愛心暑托班,結果家長反映名額搶手,能報上名實屬幸運。這說明在家長心中,政府的實事項目很有公信力。今年,隨著辦班點的增加,如果能爭取覆蓋更多人群,就能幫更多白領青年解決實際問題?!笔芬輯葞砹嘶鶎右痪€聲音,將青年群體的需求痛點帶進了會議中。
其實,會議中的“痛點”碰撞還不少。
——討論評優推優工作時,于杰提出過“有些手續復雜,新領域團組織和青年申報不方便”;
——討論五四系列活動時,史逸嬋一直站在白領青年說話:“活動要一定多放到下班后,或者休息日,否則,工作日拉著人家去參加活動,效果肯定不好”;
——在部門討論“網上共青團”、“青年中心推廣”等工作時,丁波也按媒體習慣抓“痛點”,“要先把自己家旁邊的青年中心周末走一遍,這樣開會討論解決方案才會底氣?!?/p>
對于掛兼職書記的不同理念,團市委領導班子都很開放和包容,各個部門負責人也樂于傾聽。團市委書記徐未晚常常對掛兼職副書記說:“你們來自不同行業,開會時有不同意見和想法盡管提,不用刻意去融入我們,不用順從傳統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打破機關化行政化藩籬,而這也正是群團改革的方向?!?/p>
本職與兼職的“鏈接”
衣著打扮,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平時的史逸嬋,休閑衫,球鞋,束起的馬尾,背著沉甸甸的黑色雙肩包,就算4月中旬參加2015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標兵評審會也不例外,在一干以深色正裝為主的評審中,穿著藍紅漸變色長外套的史逸嬋頗為“亮眼”,事后她有些后悔,“我是不是穿得太隨便了?”對衣著的選擇雖有些迷糊,不過對于工作,史逸嬋卻一點都不含糊。一下午的評審會,面對20位各界優秀青年,史逸嬋時而抬頭看候選人的PPT介紹,時而拿起筆在材料上做批注。
會后,第一次以新身份參與到共青團評審中的史逸嬋發出良多感慨。
“其中有兩位來自社會組織、社工機構的候選人,看到有社工代表我是挺開心的,這給了社工一個展示窗口,讓他們走出行業,走進人群。”
“五四獎章覆蓋面廣,涉及飛機制造、科技等各行各業,相比他們極具深度又有含金量的答辯,在國內起步較晚的社工行業,無論是專業技能、熱情還是投入程度都遠遠不夠,目前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有引路人去突破。”
一下午的評審會,“鏈接”到本職工作后,史逸嬋又開始對身處的行業進行反思,有了迫切想改變的愿望。“我本覺得白領驛家在行業內算處于領先地位,但與其他行業相比的確有差距。從服務人群來說,目前6萬多名會員,就算每年服務人數增長二三千人,也無法做到覆蓋全上海的白領。量不能擴大,質一時難有更大改變,行業的瓶頸是需要社工、或者從事社會工作的這批人迫切思考解決的,更需要代代培養?!?/p>
評審會結束后回到團市委7樓的辦公室,史逸嬋還在想這一問題,“我要找找我們團隊與五四獎章候選人的差距,可能我們在工作中不夠努力,在專業領域還未精益求精,真希望行業內有更多人能走出去,擁有發言權。”窗外已是華燈初上,手機上的時間顯示“18:32”,史逸嬋拉開裝滿材料的雙肩包,打開辦公桌的抽屜,將中午舍棄在抽屜里的白煮蛋和裝在保鮮袋里的蘋果重新裝進包內,下一站并不是回家,而是南京西路上的白領驛家。
同樣參加了市青年五四獎章標兵評審會的王坤雖然已在下班路上,但腦中盤旋的是如何將他參與評審會后的感想帶給所里的年輕人,組織與青年的“友誼小船可不能說翻就翻”,需要揚帆起航。
兩天后,身為研究所第二研發部主任的王坤就召集了部內10余名青年代表,圍坐在會議室的圓桌邊,以人才隊伍建設為主題開了場青年工作會議。
“參與評審會后我感觸很深,如何總結宣傳優秀科技青年的故事需要學習。雖然軍工單位有一定保密性,但我們電科青年也需要借助如移動終端、內網等渠道傳播個人先進,起到榜樣作用,這一點不可少?!?/p>
與自己在團市委協管的創新創業項目結合,王坤又和青年聊起了創新創業,“其實立足崗位,把自己的專業做精做專做強,這也是一種創業。對于創業的概念和想法,我們可以有新的認識?!?/p>
4月下旬在集團開片區青年工作會上,王坤還受團市委青年匯智團的啟發,提出了電科青年中長期發展規劃。集團公司十多萬名員工,超六成都是青年,要讓電科青年參與到自己的發展規劃中來,為自己的成長貢獻一份力量?!巴ㄟ^青年參與讓科技領域的青年也產生獲得感?!?/p>
與史逸嬋相似,通常結束團市委的工作后,于杰的下一站是張江螞蟻創客空間。螞蟻計劃由他發起,創客空間也由他坐鎮接待。
下午3點,一個人坐在張江螞蟻創客空間的透明會議室內,于杰手指在手機屏幕上飛快地按動,微信臨時群里,他正在為團市委就有關網上創業學院的事牽線搭橋,團市委想要圍繞網上創業學院打造線上創業教育微課產品,用短視頻等通俗易懂又活潑時尚的形式吸引青年。于杰正巧有這方面資源,臨時群里各路人馬一對接,已經在商量第一次頭腦風暴的時間。
這是于杰一天中難得的“一個人時間”,此前他剛接待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前來參觀,而15分鐘后,來自上海交大創業學院的十余名師生和鄭州宣傳系統的年輕干部七十余人又出現在創客空間的夢想路演廳內,學習工作模式。
與95后、00后交流,于杰顯然已經得心應手,他總說自己本職工作就是在一線鏈接青年,了解青年所想所需,對于開展共青團工作,益處良多。
2個月來,兼職書記是“兩頭跑”,他們也“領教”了團市委機關繁忙的工作節奏。于杰要在團市委和張江之間奔波,王坤對于從寶山的研究所到團市委的路線開始“輕車熟路”,而白領驛家與團市委較近,一站地鐵,15分鐘步行,背著沉甸甸雙肩包的史逸嬋每周都這樣來回趕。
忙碌之中,努力形成“兩條戰線”的共振與雙贏,已經成為3位兼職書記的共同目標。
開放,離青年更近些
4月27日晚,團市委官方微信公眾號“青春上?!狈謩e就“電子團員證”和“青春上海Act+”兩個平臺推送了兩條圖文信息,于杰第一時間轉發到了朋友圈,“強平臺特種兵,一個月上線Act+,聚焦,讓痛點服務觸手可及。”“共青團喊你回家!百萬團員大報到,找到組織就是家?!彼焙魠⑴c項目的同事為“特種兵”和“創業者”,很榮幸與其并肩奮斗。
大口團工委建立,于杰第一時間在朋友圈發送圖文消息,晚上8點還因為網上共青團建設相聚在會議室,休息間隙,于杰的朋友圈又多了一條“為了更好地鏈接青年,大家都拼了”的信息。于杰習慣于頻發微信朋友圈:“都是好事,都是在干活,干嘛不第一時間發朋友圈?這樣青年才知道我們在干什么,知道我們在干什么,他們才會去想能不能參與,有沒有好處,可以不以合作?!?/p>
對于于杰開放的宣傳態度,王坤佩服且羨慕,他坦言自己發朋友圈會滋生不少顧慮,常要斟酌字句,做不到第一時間發送。史逸嬋也從于杰的“互聯網+”宣傳思維中得到啟發,要突破服務青年人群的壁壘,迅速及時的互聯網宣傳也是必要環節。
然而,開放,已成為上海共青團在改革路上的關鍵詞之一。網上共青團項目推出的平臺能讓青年在網上找到所有的服務、活動、福利,參與人數、評論等也一目了然,如此開放的態度,是想離青年更近一些。
不僅僅是網上共青團項目。團市委從上到下,各大重點工作對于掛兼職副書記都“敞開大門”,有的一起作戰,忙時更是“披星戴月”,也讓掛兼職副書記感悟很多:
工作方式從被動到主動,不再將青年引領和服務看成“務虛工作”,自稱還在傾聽、學習階段的王坤漸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從政策的受益者到現在能從更宏觀的層面來分析問題,史逸嬋才明白,機關里發出的每一份文件、每一條政策、每一次號召的背后,是凝聚了多少人力、物力、智力才最終得以出臺?!叭绾伟衙裆鷨栴}在一份文件中歸納得出,再以平臺化的形式讓更多人參與,這樣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彼苍敢庾銮嗄旰蛨F市委之間的橋梁紐帶,帶領一批青年將政策語言、機關化語言“翻譯”成白領語言,讓更多青年能“遇見”共青團。
而于杰則說得更簡單明了,創業永遠在路上,群團改革也在路上,改革需要每一位能成為戰士的青年加入,不斷迭代,不斷進步。
丁波則對于網絡時代團員青年的服務和引領有了更多思考,“如何讓90后,00后的青年,真正樂意在網上網下遇見共青團,不僅僅是開放,還有內容、形式、語言表達、服務等各方面的功課要好好做?!?/p>
從各行業青年中走出來的掛兼職副書記,正用自己的方式、語言,為共青團注入新的活力。
轉自2016年5月4日《青年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