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維修專家徐小平:從教育到企業到平臺,構建工匠培養體系
“培養工匠是提升中國制造的一個重要任務,因為中國制造要想上一個臺階,從制造大國到自造強國,需要與產品直接打交道的一支技能型團隊。”
當“工匠精神”這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匯,寫入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后,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作為高素質技術工人的典型,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發動機廠高級維修經理徐小平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采訪時建議:“從學校到企業再到平臺,需要構建起一個工匠的培養體系。”
要通過改革讓優質生源進入職業教育
“有好想法,好設計,要從圖紙上變成實體,一定要有一批人制造出來。”徐小平表示,在生產過程中優化工藝,形成比較完善的加工流程或企業的標準,這個過程肯定是工匠干的,是一線工人來完成的。很多師傅活干得好,不僅是辦法想得好,而且用的很多工具還是自己做的,獨一無二,獨門絕技,外面是買不到的。
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急需高級技工類專業人才,但現實是,我國的技術工人,尤其高級技工、技師依然緊缺。即便是在工業發達的上海,“藍領”的發展現狀依然不如人意,沒有多少青少年愿意把“工人”作為終身職業。
徐小平帶過不少徒弟,他發現年輕人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到位、所學內容和企業需求有脫節的現象較為普遍。
徐小平表示,《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不僅談到了要發展高端制造業,也提到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以及發展應用型技術大學,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等等措施,接下來就要看如何落實到位。
“企業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主體,工匠的培養首先輿論宣傳要到位。”徐小平表示,要通過輿論告訴年輕人,作為一名一線工作人員有一種使命感,獲得感,“其實根據我自己近40年來的工作經驗講,干這一行沒有吃虧過。”
徐小平建議,企業在招人的時候,對員工技術素質的要求要與學校有預先的溝通機制,就是學校如何為企業培養人才。
“現在說工業4.0,就是定制化生產,信息點對點的溝通,通過大數據,生產廠家能迅速地知道客戶的需求,并制造出來。”徐小平說,通過建立機制讓學校與企業經常溝通,讓學校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培養中也可以用定制化的方式。學校也要走出去,要知道企業的需求,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再進一步,現在的中職、高職招的往往是考不上大學的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如何從事高技能勞動?”徐小平認為,要通過改革,放開應用型大學的自主招生權,讓優質生源加入到職業教育行列中來,然后輸送到企業。
“而企業要為每一個技能型工作人員搭平臺,我的工作室根本任務就是要為有特長的人員搭平臺。工匠就是有一技之長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X+1’模式,既有豐富的知識面,又要有一項特長,才能成為工匠。”
整合勞模工作室打造“上海工匠”品牌
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轉型,上海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一方面新型產能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另一方面原先的裝備制造業正面臨萎縮。
徐小平在與一名集團負責人交流時表示,考慮到對設備的改造目前只能局限于自己車間里的優化,沒有辦法更好地為其它從事設備制造的企業提供服務,因此希望能與該集團下屬的設備制造廠家進行互動交流,把一些好方案、想法融入到對方的設備制造中。
“但這樣的事不能每次都靠私下溝通,其實更需要有總體的布局和考慮。”徐小平表示,上海市總工會也能起到相當的作用,因為現在很多勞模都有了工作室,這是提升上海先進制造業的很好的人力資源,應該把這些勞模工作室的平臺整合起來,在上海經濟建設尤其制造業發面發揮作用,破除行業、地域壁壘,融合為一個整體,把上海工匠這個品牌做好,從學校到企業再到平臺,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工匠培養體系。
2016年初,上海市總工會決定實施“上海工匠”培養選樹計劃。從今年起推動各行各業每年培養選樹100名,到2025年共1000名“上海工匠”,將更多的一線職工納入到科技創新體系中。
目前,上海的工人技師在工人中占比約30%,而發達國家這個比例在40%~50%。上海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論從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發展還是上海科創中心的建設,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同時,“上海工匠”的計劃也是為了讓普通勞動者中的人才能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據悉,按照選拔條件,目前在一線崗位上直接從事生產、技術、研發等工作的工會會員,除了在從事的崗位和職業中,擁有一技之長或絕技高招,具有工藝專長、掌握高超技能外,還需體現領軍作用,在本單位、本行業、本系統做出突出貢獻。計劃9月份集中推薦選樹一批“上海工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