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街童自制雙語報紙《兒童之聲》:為自己的苦難發聲
【編者按】:
據估計,至少有1000萬名兒童流落在印度的街頭。他們被家庭拋棄,無法上學,有的甚至染有毒癮,受到他人的厭棄與虐待。為了生存,他們被迫夜以繼日地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
起初,流落街頭的孩子們試圖通過媒體引起社會的關注,但都徒勞無果。為自己發聲的熱忱將他們中的一些人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決定創辦一份自己的報紙,用以報道街頭兒童及非法童工的生活現狀。《兒童之聲》便由此誕生。
成員們正在討論報紙的版面安排。成員:受苦難洗禮的記者
現任主編Chandni年僅18歲,她曾不得不跟隨父親在街頭賣藝、拾荒以維系生計。幸運的是,她受到了印度本地公共慈善組織Chetna的經濟資助,獲得了上學的機會,被培養成了一名記者。
“我對我的工作深感自豪,”Chandni說,“我們曾被剝奪童年,曾挨餓乞討,但現在我們變成了記者,有能力報道那些仍深陷苦難的孩子們的故事。”
主編Chandni負責新聞故事的選擇以及報紙版面的編排。圖片來源:Vijay Kumar/Balaknama成立于2002年的非營利組織Chetna幫助了千千萬萬的街頭兒童,并鼓勵他們成立了自己的組織Badte Kadam,35名核心成員都曾經歷生活的磨難。當孩子們聚在一起時,他們毫無顧慮地分享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都被《兒童之聲》一一報道了出來。
Badte Kadam的成員正在分享自己的故事。印度街頭兒童們與專屬于他們的報紙《兒童之聲》。
拿著一期期印發完成的報紙,孩子們心里充滿了深深的自豪感。最初發行的《兒童之聲》報紙是僅有兩頁的北印度語季刊,而如今已發展成16頁開的月報。自2014年開始,孩子們也已經能夠發行英文版本的報紙。每份報紙僅要價2盧比,報紙的運營費用由Chetna承擔,報紙本身并不營利。
某期《兒童之聲》英文版的頭版。《兒童之聲》的每月發行量已從一年前的4000份增長至5500份。
編輯部現有14名文字記者,其余70名講述新聞的記者相對年幼,自身還未達到獨立寫稿的水平。大部分成員都是在加入編輯團隊后才開始上學。文字記者們完成的稿件會交給Chandni和前任主編Shanno審核。
孩子們被培養成記者和編輯。《兒童之聲》的記者外出采訪印度街頭的流浪兒童,主動與他們交談。團隊定期舉行會議,討論報紙的刊登內容。五年級輟學、夜以繼日地工作、容忍酗酒的父親,這些令人焦灼的字眼便是20歲的Shanno曾經的生活標簽。而如今她正在攻讀社工學位,并立志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同時,她也幫助編輯部培訓其他記者。讓越來越多像Shanno這樣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權利,改變自己的命運,是《兒童之聲》為之奮斗的目標。
Chandni和Shanno正在將文字記者完成的報道輸入電腦。報道:不僅有殘酷現實,更有希望
《兒童之聲》報道范圍涵蓋了首都德里以及鄰近的北方邦、比哈爾和安德拉邦。它以報道殘酷的現實為更多人知曉,典型關注問題有警察暴行、童婚以及非法童工。
20歲的Shambhu是編輯部資歷較深的記者。她講述道:“我們曾報道過一些警察是如何強迫住在火車站的流浪兒童去收拾鐵軌上的尸體的。你能想象一個可憐的孩子是如何跳下危險的鐵軌,去撿起血淋淋的殘肢的嗎?”
去年6月,12歲的Rustam與另一名資深記者共同撰寫了一則童婚報道,獲得了當期報紙的頭版位置。該報道帶來的轟動效應讓Rustam感到既興奮又吃驚。“當地的抗議分子逼迫警方介入此事,最終警方不得不采取行動阻止童婚。從那時起,我的名聲開始在鄰里間傳開了。”說這話時,他看起來容光煥發。
《兒童之聲》重點關注街頭兒童的工作與生活狀況。《兒童之聲》努力傳輸一種社會認同感以及自尊自愛的生活態度,因此它不僅展現流浪兒所面臨的困境,也傳播許多充滿希望的故事。一些關于流浪兒的正面報道會被優先發布,比如他們如何歸還或幫助找回他人的遺失物品。
寫過童婚報道的12歲記者Rustam在一個編輯會議上發表意見。 圖片來源:Vijay Kumar/Balaknama影響:我們的苦難必須被世界聽見
《兒童之聲》同時也關注一些更龐大的政治與法律層面的問題。
許多街頭兒童都沒有家庭,甚至不知自己何時成年。一名僅有15歲的孩子很容易被說成已滿19歲,因而脫離未成年人法律保護范疇。因此,《兒童之聲》曾發起政治運動,希望政府能給德里的街頭兒童頒發寫有居住證明和出生日期的公民身份證。
現任主編Chandni認為:“爭取公民身份證是我們維權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它能提醒我們,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如今的《兒童之聲》名聲響亮,一些主流媒體甚至還盜取過它的報道,引發了孩子們無法平息的怒火。最終,兒童權益委員會介入此事,并堅持與警方抗衡,以維護兒童記者們的權益。
去年11月,成員們對德里的街頭兒童做了一個抽樣調查,并成功追蹤到其中1320名兒童的生活軌跡。參與其中的Shanno說:“我們希望通過此舉提醒政府和警察,以我們的綿薄之力尚可做到精確調查街頭兒童的生活狀況,那對擁有強大資源與人力的政府來說,又有何難呢?”
成員們會定期對印度街頭兒童進行抽樣調查。成員們正在進行對街頭兒童的抽樣調查。兒童記者們雖沒有任何報酬,甚至還會在采訪時受到他人威脅,但他們仍抱有無限的工作熱情。
作為主編的Chandni則立志擴大報紙的受眾群并有所收益。她仔細地挑選報道,斟酌版面,立志傳播最有力量的內容。“我們經歷苦難的洗禮卻依然堅強地活著,如今我們有能力為自己發聲了。我們沉默而寂靜的痛苦必須被他人知曉。”她說。
對于孩子們來說,《兒童之聲》不僅僅是一種苦難的宣泄,更是給予了他們一種自強自救的使命感,他們將繼續致力于改變街頭兒童的命運,讓世界聽見他們的故事,尊重他們的權益與人格。
街頭流浪兒童及童工們需要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兒童之聲》團隊想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故事,期盼街頭兒童群體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通過寫郵件給balaknamaeditor@gmail.com可訂閱報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