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廣州汽車往事
?智谷趨勢(ID:zgtrend) | 朝陽、黃漢城
誰是中國第一大汽車之都?
上海,武漢,還是長春?
不,是廣州。今天,中國每10輛汽車就有一輛來自廣州,廣州連續兩年的整車產量規模居全國城市首位。
在中國汽車北重南輕,國家沒有任何投資的情況下,廣州背負著“做點生意可以,不適宜搞大工業”的質疑,從一片殘垣中艱難起步,最后這塊偏安一隅的地方性產業躍出地平線,成為全球制造業版圖上的傳奇。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中國制造在重新選擇時代的方向。
此前廣州搞出了凱美瑞,這款車全球累計產量超2000萬輛,是燃油車里銷量最高的中高級轎車。
毫無疑問,這是廣州乃至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張名片。
不過就在兩天前,廣州的造車新勢力小鵬發布其新車P5,向昔日的老大哥直接發出了“戰書”。當晚峰值時有807萬人同時觀看,大家都在好奇廣州未來還能造出什么樣的車。
草灰蛇線的時代隱喻中,一些人又將迎來命運的抉擇。
01
廣州造車,可謂中國制造業艱難起步的一個縮影。
1998年,白云山下的黃村機場,停滿了賣不出去的標致505汽車。這款車型海外早在87年就停產了,在引進初期,中國的轎車品種很少,不愁賣,但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失去競爭力。彼時曾被中央重子布下的中國汽車格局一子——廣州標志瀕臨破產,一片愁云慘淡。
8000多輛車子就這樣露天停放,還有專門的戰士把守。風吹日曬下,生銹報廢了很多,還有老鼠鉆進車里咬電線。
盛極一時的廣標505
汽車是工業中的工業,經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的強弱。中國的血管里一直流著大國情懷,在冷戰時期就想著用蘇聯老大哥的技術轉移,搞搞汽車工業。
原子彈都造出來了,但紅旗前前后后25年時間,一共只生產了1500輛。算下來,平均每個月長春的生產線只能走下5輛車,而且是賣一輛虧一輛。
80年代,“紅旗”、“中國”的汽車年產量仍不超過5000輛。一個汽車廠年產量至少要到10萬、20萬輛,才算是規模化生產,否則毫無收益可言。
這樣簡陋的技術,一旦國門打開,別說出口了,能活下來都算世界第九大奇跡。即便如此,“當用市場換技術”的方向一錘定音后,各地也紛紛轉向全球汽車品牌,當時中國汽車人對于合資的瘋狂熱情難以抵擋。于是,上百家汽車廠一擁而上,前仆后繼。
為了規范秩序,1987年中央決定全國重點建設長春一汽、湖北二汽和上海汽車,而北京、天津、廣州則從組裝進口車的零件開始,逐步推進國產化,以此形成了中國汽車“三大三小”的汽車格局。
但廣州標致的失敗,讓全國上下都不看好廣州造車,“做點買賣可以”“不適宜搞大工業”。
1997年,廣州向國家計委提出想更換法國標致這一合伙伙伴時,遭到了冷遇,“給你們一個標致,搞成這樣!”
眼看如今廣州汽車就要熄火了,當時的代市長林樹森單槍匹馬直闖北京深處,2天時間拿到了3位副總理的批文,才保住了廣州造車的戶口。
新的聯姻對象換成了本田——這也是廣州最后一個機會。
如果還是敗局,廣州汽車工業的前途將就此斷送。有了上次法國標致的教訓,這回本田投向中國的,是其最新的車型雅閣。這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引入全球同步的車型。
雅閣算是廣州造車自我證明的第一步,但決策層又開始犯嘀咕:珠三角的消費市場廣大,正是嗷嗷待哺的時候。一個本田會不會太少了?
有之前一仗鋪陳,中央對廣州是支持的。作為中國市場遲到者,豐田開始與廣州眉來眼去,豐田章男也開始頻繁飛躍于東京-廣州之間。
沒過多久,一輛輛凱美瑞迅速在廣州南沙的工廠里走下流水線,進入中國中產階級的家庭。
在中國汽車北重南輕,國家沒有任何投資的情況下,廣州從一片殘垣中起步,現如今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之城,用實力推翻了歷史對于廣州不適宜搞大工業的質疑。
但放長視角,這接連兩次的脫困,實際上只是歷史進程的閘門剛剛被破開了個口子。
02
2020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生產了1999萬輛,銷售2017萬輛。有六家汽車公司闖入世界五百強,上汽和一汽的營收甚至遠超現代、日產,比肩寶馬集團。
各大國營汽車廠篳路藍縷三十余年,讓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汽車生產大國。
成績無比輝煌。
但中國傳統燃油車“用市場換技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甜蜜的陷阱。
北大教授路風調研各大汽車廠時曾被震驚到,外資公司進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合資公司的研發部門給解散掉。
即便工程師隊伍保留下來,也毫無創造性可言,因為沒有產品改進的權利。一個螺絲釘的設計明明錯了也改不了,必須上報到德國總部定奪。
所謂引入技術,拿到的只是一堆生產圖紙,而不是開發設計能力。中國說白了只是別人家的代工廠,形成的是“沒有技術的工業化”。
在大眾Golf這樣的車型上,國產化率可以做到96%以上。但是到了奧迪A4這樣的高端車型,我們就只能做出百分之五六十的國產化率,大量零部件需要從海外進口。
在這個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內,也誕生了一幕幕黑色幽默式的荒誕劇情。福州曾有位車主抱怨,自己”買了一輛寶馬轎車,2年時間里有一年半都是閑置的”。因為每次維修都要等很久。從海外進口涉及到商檢、清關程序等問題,等待零配件到位的時間動輒兩個月以上。
合資已經走不下去了。
時下的中國汽車工業,需要自主創新。隨著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出現,龐大的傳統燃油車產能,其實存在著隨時崩塌的可能性。
未來在碳中和的歷史趨勢下,歐美日韓的市場只會對清潔能源汽車開放,燃油車的生存空間會逐步歸零。
技術自研與創新,能源轉換和安全,成為當時中國汽車產業近在咫尺不得不面對的兩個嚴峻問題。
壯士斷臂求生,鳳凰浴火涅槃。在原有中國汽車格局的版圖里,必須要有變化了。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在技術賽道切換的臨界點上,跟得上當下時代遴選的節奏。過去,中國的汽車產業是地緣政治主導的,今天的決定因素轉向了資金、技術和人才,汽車產業的底層邏輯開始改變。
在新的時代面前,廣州需要新的選手,新的模式、新的名片。
03
2014年,37歲的湖北人何小鵬在阿里干得有些迷茫。
他創辦的UC優視以超40億美元的天價賣給阿里,早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該有的他都有了,何小鵬急需要給自己找個新的信仰。
于是,他從廣汽、上汽、寶馬、蘭博基尼等車企,找來了一大幫信仰智能汽車的年輕人。一群人擠在民宅里,打著赤膊討論未來的汽車應該長什么樣子。
鄰居都不知道他們是干嘛的,以至于這個“窩點”一度被當成傳銷基地,將派出所的人惹上門來。
這群技術宅男東拼西湊,硬是在雷克薩斯SUV的骨架上裝出了一輛騾車,只不過把汽油發動機、變速箱換成了三電系統,十分粗獷。
4年后,小鵬第一款車G3全球首發,同時蔚來、威馬、前途、奇點等新造車勢力也都開始應對交付的大關。
何小鵬等人是幸運的。
相比豐田、本田長達七八十年的造車歷史,新造車勢力們最多成立時間不過7年,而恰恰有一些人踩準了時下的脈搏。在新的賽道上,傳統汽車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前是機械定義汽車,硬件為王。現在及今后很長時間內,將是“軟件定義汽車”,智能化為王。
摩根士丹利就預測,未來汽車的價值構成,硬件比例將下降到40%,剩余60%由服務、軟件及內容主導。
往日那些最頂級的世界車企,此刻也不得不與新勢力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北京奔馳是北京制造業的一個標桿,但是直至2019年才推出第一款電動車EQC,這款賣價60萬的豪華車,續航只有415公里,相當雞肋。原因就在于,奔馳并沒有正向開發電動車,而是“油改電”,直接套用過去的燃油車平臺,車身和底盤都不改,只是把電池包塞進去。
由于無法優化車身結構,能容納電池數有限,直接影響了續航里程。今年6月EQC的銷量僅有315臺,是在華銷量最差的車型之一。
大象轉身,殊為不易。傳承百年的老牌車企,都不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但是奧迪e-tron、寶馬iX3,捷豹I-Pace卻不約而同地“油改電”。
(傳統豪華車企與造車新勢力銷量對比)
04
在大灣區,傳統汽車工業是以廣州為核心向外擴散,廣州整車,佛山汽配,共同托起一個萬億產業集群。
如今新賽道上遍地開花,廣東省開始隱約呈現出多中心的格局。
肇慶引入了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寧德時代,廣州國資委向小鵬投資40億元,在中新知識城建設廣州智能工廠,為沖擊新能源汽車之都添加砝碼。深圳除了比亞迪之外,則涌現出了不容忽視的新玩家——華為。
華為看上了新能源汽車,跟北汽合作推出的第一款車,叫做極狐阿爾法S華為HI。
這款車搭載華為鴻蒙OS和ADS系統,包括3個激光雷達、6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9顆ADS攝像頭等,號稱自動駕駛水平理論上達到L4級別。北上廣深自載高精地圖,用戶只需輸入目的地,開啟巡航撥桿,“市區能做到1000公里無干預自動駕駛”。
這種水平,連馬斯克都做不到。
一直以來,自動駕駛存在著兩個技術流派。
純視覺派和激光雷達派。前者以特斯拉為代表,后者以小鵬、華為為代表。
純視覺派運用攝像頭采集畫面。這條線路的好處是攝像頭便宜,壞處是相比激光雷達的3D建模,攝像頭產生的是二維平面的數據,而且每秒數據量更大,以MB為單位計算,這些都會對算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特斯拉是如何做到純視覺的算法,外界沒有一家公司搞明白,是個黑箱子。所以華為也另辟蹊徑,走上了成本更高的激光雷達派。
5天前,小鵬汽車發布了它的第三款新車P5,這是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智能汽車,P5的價格與凱美瑞、雅閣幾乎重疊,同樣身處中國競爭最激烈的中高端家庭轎車市場。過去小鵬P7最貴賣到40萬元,與豐田、本田、日產差異化競爭。如今,何小鵬干脆正面掰了個手腕。
時隔多年后,主宰珠江河畔的日系老大哥們,收到了一份來自不同賽道的“戰書”。真正意義上的挑戰者來了。
這是歷史的跨越,也是技術的實現。
時代總是在重新選擇方向,并洗牌劃分贏家和輸家。誰能搶到先手,就有更大贏的概率。
廣州的造車創想,未來的終局或許要以另一種形式來表達了。
參考資料
[1].一個國家的起飛.劉濟美.中信出版集團
[2].車記:親歷轎車中國30年.李安定.三聯書店
[3].見證廣州汽車十年.姚斌華、韓建清.廣東人民出版社
[4].走向自主創新.路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工業與帝國.埃里克·霍布斯鮑姆.中央編譯出版社
[6]《電動車和氫能的歷史與未來》劉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