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名校訪談④|清華附小校長:讓教師退居后臺還課堂給學生
數位教師圍著竇桂梅要求合影。剛合影完一撥,又圍上來一撥,又一撥。
竇桂梅站在臺中間。她捋了捋披肩長發,然后左手伸出大拇指,微笑著面對鏡頭,合影一張又一張。長達10多分鐘。盡管連笑容都帶著些疲憊,但她仍熱情地招呼“來,來,站這里”。
4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教師齊聚清華附小聯盛館,參加全國小學語文特級名師“教學主張與教學示范”暨清華附小“語文主題教學”新發展論壇。
“確實挺累的。(我)昨天剛出差回來,還沒緩過勁兒來。”在參加了滿滿一天的活動之后,竇桂梅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說。
她是清華附小校長,全國特級教師。盡管在校長一職上已多年,但她從未離開過教學一線。目前,她還是二年級3班的一名副班主任。
在她看來,目前語文教材過于碎片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她提出了以“語文立人”為導向的語文“主題教學”課程體系。這一成果獲得建國65年首屆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將其作為獲獎成果中的第一個,向全國推介。
從教30年,她始終立足課堂,堅持“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逼著老師閉嘴,把時間騰出來。”在她來,教師一言堂教學已落后于時代,今年,明年,或者未來,要讓教師逐步學會讓位,教師應該逐步“退居后臺”,把更好的語言生成和發展機會還給學生。
課堂上的竇桂梅。【對話竇桂梅】
語文課也要綜合運用數學、哲學、歷史等思維
澎湃新聞:今天展示的五節課,在我看來, 4年級語文教師趙麗娜講的古詩《江畔獨步尋花》,課堂很放松,啟發學生也很到位。可你為什么當著幾百名聽課的教師,還能挑得出刺來呢?
竇桂梅:她是講得很好,大家也都能看出來好,但是我作為校長,還是要挑挑毛病,不能還當著老師的面夸了又夸。我們現在面臨的現狀就是:數學老師做數學老師的事,語文老師做語文老師的事。沒有做到“分學科,綜合用”——雖然上語文課,但要把語文放進生活土壤,與兒童生命的發展相編織,做到綜合運用數學、哲學、歷史、地理等的思維。
講到“千朵萬朵壓枝低”,說到四川的花大,花重錦官城,所以才壓枝低;那四川的鳥呢,鳥叫得“恰恰啼”,清華園只有喜鵲,叫的嘰嘰喳,不一樣。
千朵萬朵,看似實,實則虛,虛和實有什么關系,數學的準確性、精確性與文學的藝術性、生動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什么時候用文學的表達,什么時候又用數學的表達,老師的素養高——孩子遇到的是這樣的老師,生命的成長該多么飽滿啊!
這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我們的課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澎湃新聞:打破以往單科教學的模式,語文教學也要融匯貫通其他學科內容?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
竇桂梅:今天的老師難當,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孩子的發展是整體發展,不宜只為他們注入單方面的內容。田野不肥沃怎么長出大樹?
我們這是想用語文課把其他學科撬動了,其他學科跟上。比如,我們的數學,除了與教材結合的課程,還開設有數學閱讀課及大量實踐活動,學生玩魔尺、魔方、九連環、七巧板、華容道,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校園里的樹木、建筑等,用多種類、多層次的思維,把孩子的視野打開,打破學科過深過窄的現象。
以前,我國的基礎教育大都是單一學科思維,沒有整合與滲透,知識分裂、單一,這樣的教學很有可能培養出具備專業素養的野蠻人。小學階段應該是頂燈式教育,而不是探照燈式教育。
澎湃新聞:你提出的語文主題教學,就是要改變語文教學碎片化的現狀?
竇桂梅:我做了30年語文老師,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工具性與人文性割裂,目標窄化。文選式的語文教材,有時過窄過淺,有時又過深,特別是一篇一篇地學,相互關聯又弱,容易讓人學著感覺糊涂。為什么學它?怎么學好它?
我們一直嘗試,把那樣的教材打碎,重新整合,同時將同主題的文章,以及整本書的閱讀帶進課堂,彌補單篇教學的不足。另外,在社會實踐方面,鼓勵學生把看得見、聽得見的表達出來,彌補書本內容的枯燥、干巴。還有的教材政治色彩很重,也需要多增補生活化、生命意識、人性化、人文化的內容。
語文教學,最怕搞成語文知識的教學,而不是核心素養的教學。分析中心思想,歸納段落大意……長年累月,一套套地套下來,味同嚼蠟,學生不愿學習,死記硬背,負擔還很重。
所以我們把教材打碎了重新組合成主題教學,加強課堂主題,強化課與課的聯系、滲透,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如五年級圍繞“立志”主題,可以用教材中的單篇課文《詹天佑》進行教學,同時可以補充群文《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發憤立志》《徐悲鴻勵志學畫》、讀整本書《風之王》,甚至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等。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爆炸,而又太碎片化,人們學習知識的成本付出太大。而重新整合資源,優化主題,更利于人的成長和學習。
澎湃新聞:你早就看到這些問題,然后努力想辦法改變它?
竇桂梅:我教過音樂,我又教過數學,后來改教語文。我發現,目前語文的教法似乎不對勁。其實,我本人的語文素養并不是聽老師講課學出來的,我小時候雖然看書少,但姥爺給我講了很多故事,豐富了我的想象。
教語文課不久,我就發現語文素養不是靠老師“講”、學生死記硬背學出來,而是靠學生自己多閱讀、多體會、多思考出來的。
老師存在的意義,是引導、歸類,并教給你閱讀的方法。老師的角色是牧羊人,知道哪里水草茂盛,只要把這些羊趕到那去,而不是教羊怎么吃;是船長,用“主題郵輪”載著學生深入廣袤的閱讀海洋,多閱讀國學經典和現當代兒童經典作品,在清華附小我們稱之為兩座燈塔。
我有一個自詡的名字,叫做“兒童閱讀推廣人”,我雖然書讀的不是最多的,并且知道人永遠不能窮盡所有的作品,但我知道方向。一個好的校長,是引導學生,從今天所處的地方,走到將來——他曾經在書中熟悉的地方。
體育是最好的教育,足球就是教材
澎湃新聞:你提出的“1+x課程”改革模式,如何理解?
竇桂梅:1,就是指優化整合的國家基礎課程,x是發展個性的校本特色課程。+只是結構,因為找不到一個特別好的符號。
國家大一統的課標與教材只有1沒有x,清華附小用的教材和貴州、云南地方小學用的都是一樣的。這樣夠嗎?我們必須要優化1,首先優化課程體系,其次優化課程內容,添加x也不是做簡單的加法,否則是增加學生負擔。課程體系中,1是主體不能丟,占70%左右,x占30%左右,包括體育、閱讀、科技、藝術等。
澎湃新聞: x有50多項課程,每一項都需要專業老師嗎?今天這一節戲劇課,看上去老師很專業。
竇桂梅:需要。總的來說,我們永遠缺老師,但不能說要等老師來了才行動,不能說沒有就不做。每位老師的學習潛能也是無限的,先嘗試把課開起來。目前師范教育培養的老師,學識可能過窄,但馬上培養還來得及,教學相長,老師要跟學生一起成長。
澎湃新聞:清華附小向來非常注重體育,學生每天體育活動量大嗎?
竇桂梅:大,每天近兩個小時。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培養身體就是教育。
在我們學校,足球就是教材,足球像語文書和數學書那樣,隨時隨地可以玩起來。當把足球作為足球教育時,它就不是一項門檻很高的運動,不用選拔,高矮胖瘦男女都可以參與。足球最有教育性,是最好的團隊配合教材,它能讓孩子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時學會目標集中——就是進球。意志品質,身心健康,各方面都在這里體現,而且足球有國際視野。在我們的x里,還有很多球類,有板球,棒球等,其中足球是最基礎的。
好的課堂教學,學生是主角
澎湃新聞:你還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是什么理念?怎么還?
竇桂梅:一個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孩子肯定特別不愛聽。現在我們的課,老師講的太多了,老師總是覺得自己是先知,以經驗自居,老師一言堂、填鴨式教學已經落后于時代。
在新的發展時期,老師應該逐步“退居后臺”,學會讓位,把更好的語言生成和發展機會還給學生。好的課堂教學,學生是主角。
怎么讓老師讓位?我們用情境教學法,設法讓課堂呈現一個虛擬的情境,或者設計出活動場景,然后讓孩子去做,動腦,動手,同時讓思維過程外顯化,讓智慧在手指尖上表現出來。于是,從課堂世界走向實踐世界,我們重在用看得見的工具來撬動,如思維導圖、卡片、生活用品等,旨在用工具撬動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撬動學生思維的生長。
逼著老師“閉嘴”,把時間騰出來。這是教學從“黑板”到走向“實踐”的過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