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蘊秀皖地億萬年,天柱十載煥新光
>>> 講好自然保護地故事
這是保護地故事發表的第46個作品
作者:黃波 程小青 黃雯
插畫:魏明格 設計:張也
編輯:黃波 動效:毛懷國 咼曉川
支持單位: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人類鉆探的深度記錄為
12262米
這是人力能抵達的極限
卻只有地球平均半徑的0.2%左右
只有自然的偉力
能將地表80千米以下的密藏掘出
讓人們一窺地球46億年的秘密...
榴輝巖及放大薄片?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榴輝巖是一種變質巖,由區域變質作用形成,主要由綠輝石(綠色部分)和石榴石(紅色部分)組成。
沿著地層的脈絡向下
一幅恢弘的地質畫卷徐徐展開
古老的哺乳動物行跡
在跨越億萬年的時間里輪現
訴說滄海桑田
大副非猬下頜骨化石?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化石產出年代為古新統早中期,該化石現陳列于天柱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安徽西南部
群山守候自然的奇跡
亞洲哺乳動物發源地之一
“花崗巖第一秘府”
世界級超高壓變質帶
天柱山典型的花崗巖山峰?王立新/攝
天柱山,又名潛山、皖山、皖公山、萬歲山、萬山等,主峰海拔1489.8米。
這里就是
安徽天柱山
天柱山以其雄、奇、靈、秀
被白居易贊為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
天柱云海?王立新/攝
云海是諸多山岳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自然條件符合時,云層高度將會低于山頂。
天柱山
憑借著在地質科學界的獨特地位
和山河錦繡的人文之風
綻放出亙古的光輝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地理區位圖?腳爬客/制圖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西部,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
天賦之資
地球的泄密者
天柱山新店地區,山木環繞,碧水流淌,一塊榴輝巖在陽光下散發著古樸深沉的光澤,隨著地質錘的敲打,深藏其中的金剛石露出了身影……
這一發現是全世界第2例,證明它曾經抵達過地幔,在高溫、超高壓的條件下完成神奇的變化,而后折返地面。斑駁的痕跡,是天柱山古老地質運動的見證。
約在2.50-2.20億年前的三疊紀
地殼運動活躍
揚子、華北板塊間規模龐大的碰撞
造就了典型的陸-陸碰撞造山帶——
大別造山帶
全球古陸重建示意及天柱山地區板塊運動示意?腳爬客/制圖 參考來源:www.scotese.com
這一時期,中國幾大板塊的相對位置已經比較清晰,中朝板塊(華北板塊是其中的一部分)與揚子板塊碰撞產生了大別造山帶。
在這一階段
揚子板塊俯沖至華北板塊之下
扎進地表以下
深度大于 80 千米 的地幔中
地表的巖石經歷了高溫和超高壓的鍛造
成為超高壓變質巖
天柱山超高壓變質地體形成過程示意圖?腳爬客/制圖
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發生碰撞,俯沖進入地幔的巖片成為超高壓地體,后因其密度相對較低而與下沉高密度巖片發生拆離,揚子板塊上浮,地層逐步抬升。
同時,金剛石、柯石英等礦物
在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中形成
石英P-T相圖?腳爬客/制圖 此圖僅供參考
石英在超高壓變質作用下形成柯石英,通常要在地下80千米左右才能達到這種高壓。
被榴輝巖層層包裹
成為超高壓變質巖的一部分
將“地心世界”的秘密藏于其中
讓科研人員能夠窺見地球深處的變化
碳相圖?腳爬客/制圖 以1989年邦笛碳相圖為藍本,僅供參考
不同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碳的各種形態(如石墨、金剛石)會互相轉化。
到了白堊紀
構造運動導致巖漿噴發
大量花崗質巖漿入侵
成就了天柱山地區廣布的花崗巖體
天柱山花崗巖體形成過程示意?腳爬客/制圖
這一時期,中國東部地殼伸展,減壓熔融,大量花崗巖質巖漿上升侵位,攜帶超高壓巖石上升,冷卻形成天柱山花崗巖體。
俯沖結束后
折返地殼底部的超高壓變質巖
在造山運動下出露地表
讓天柱山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
保存最好的超高壓變質地體之一
全球超高壓巖層分布及中國區域分布示意圖?腳爬客/制圖
全球已發現有20多條含柯石英超高壓變質帶,在中國,大別山地區(天柱山)尤為突出。許志琴于1987年,在論文中指出大別山菖蒲發育含柯石英榴輝巖。1991年,徐樹桐教授首次在大別山新店榴輝巖中發現微粒金剛石。
這些重見天日的巖石
證明了陸殼巖石可以深俯沖到80千米以下的地幔
這是人類從未意識到的深部地質過程
硬玉石英巖及切片顯微照片?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原巖為富納的雜砂巖,經榴輝巖相變質作用,形成超高壓變質巖。主要組成礦物為硬玉、石英、石榴子石等。
通過對這一發現的研究
導致了現代超高壓變質理論的形成
和現代地質學的偉大變革
而天柱山
作為中國超高壓巖石研究的起點
也正是這一場“學術界風暴”的中心
大理巖中的榴輝巖?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隨著郯(Tán)城——廬江斷裂帶的運動
大地被切開
使大別山造山帶向北走滑約 550 千米
形成了今天所見的大別-蘇魯造山帶地質構造
郯廬斷裂帶影響下的天柱山地區示意?腳爬客/制圖
郯廬斷裂帶在中國境內延伸2400多千米,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其南段在燕山期平移錯開。
斷裂帶活動深刻影響了天柱山的地貌地形
群山與盆地涇渭分明
構成了天柱山鮮明的地表格局
天柱山地區地形示意?腳爬客/制圖
西側山地和東側盆地差異十分明顯。
西側天柱山體抬升
形成花崗巖峰林地貌
花崗巖坍塌形成過程示意?腳爬客/制圖
斷裂帶活動帶來的地震容易使山峰崩塌,外力作用導致巖石破碎后,巖石亦有可能沿節理崩裂墜落。
由于構造活動及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
使得花崗巖峰林崩塌脫落
形成“天柱山型”花崗巖地貌景觀
奇石、洞穴星羅棋布
花崗巖球狀風化示意圖?腳爬客/制圖
由于花崗巖質地均勻,多種外力影響都能使得其呈現蛋狀、球狀的外形,風化作用是其中一種。
峰無不奇
天柱山海拔千米以上的花崗巖奇峰有47座
其中天柱峰海拔1489.8米
直插云霄,勢如“中天一柱”
天柱峰?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石無不怪
白云圍巉巖,綠華蔽石磯
造型奇特的巖石在白云中仿佛重生
象鼻石、皖公神像、鸚哥起舞
無不惟妙惟肖,靈動變化
皖公神像?趙洪山/攝
皖公神像佇立于神秘谷谷口,高近兩米,近觀五官分明,神似記載中的“安徽之祖”——皖公。
洞無不杳
而在山巖之中,更是別有洞天
長達千余米的神秘谷,規模龐大
洞套洞,洞疊洞
被譽為“中國花崗巖洞第一秘府”
神秘谷洞穴?圖蟲
神秘谷全長1000余米,落差100余米。大洞四處:龍宮、迷宮、天宮、逍遙宮,道家視此為福地洞天,稱之為司玄洞府。
泉無不秀
潛水、皖河與天柱山
形成獨特的“兩河夾一山”景觀
瀑布、井潭、溪泉、河湖珠璧聯輝
泉涌雪瀑,飛澗驚雷
龍涎瀑?趙洪山/攝
松無不傲
花崗巖是天柱山豐腴的身軀
黃山松則是天柱山張弛的骨筋
潛藏在天柱山的臂膀之間
清疏旁出,不顯突兀
傲氣內蘊
云間松?王立新/攝
天柱山東側在斷裂帶活動中下降
形成了潛山陸相斷陷盆地
并進一步形成河湖相沖積平原
現今的潛山盆地地形示意?腳爬客/制圖
約8千萬年前,受斷裂帶影響,形成了6-8千米深的潛山盆地,之后受地殼運動影響,地層抬升,盆地與山地的相對高差逐漸減少。
這一處盆地
如今看來貌不驚人
但在新生代時期
卻書寫下了哺乳動物歷史上的重要篇章
博納之懷
1
哺乳動物的曙光之地
1966年,安徽區調隊在潛山盆地發現了古新世脊椎動物化石,化石隨后被命名為懷寧始猛鱷和小市安徽龜,由此掀開了長達數十年的古生物化石發掘工作序幕,也是天柱山“亞洲哺乳動物發源地之一,古脊動物化石寶庫”稱號的由來。
約6600多萬年前
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
結束了中生代的恐龍紀元
生態系統中突然出現的大量空位
讓哺乳動物們迎來了它們的曙光時代
于是,在新生代的第一階段:古新世
新一輪的競爭和演化開始了
痘姆響蜥?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響蜥屬有著相當廣泛的地理分布,痘姆響蜥是最早的一種。
古老的潛山盆地水熱充足
良好的植被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場所
就在這方狹長的湖沼與山林之間
它們需要為自己的家族開拓希望
哺乳動物們從恐龍的陰影下走出
迅速開枝散葉
走上了不同的進化之路
東方曉鼠?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擁有類似嚙齒類的重要特征,可能是現今最接近嚙齒類祖先的動物,具有重要價值。
有的繼續保持小巧且靈活的身軀
擁有了更加廣大的生存空間
如東方曉鼠和安徽模鼠兔
是最接近嚙齒類和兔形目祖先的動物
在人類尋找哺乳動物來源的時候
正如破曉的曙光一樣,指示了方向
安徽模鼠兔?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是兔形目的姊妹類群,很可能是現今最接近兔形類祖先的動物。
又如新生代初亞洲的特有動物——犭亞(yā)獸目動物
揭示了亞洲在相對隔離的期間
哺乳動物的特殊發展狀態
古井曙犭亞?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犭亞獸目動物是潛山盆地古新世哺乳動物中記錄最豐富的種群,已發現有犭亞獸科8屬10種,假古猬科4屬7種,這兩類化石種數均超過中國其他地區的總和。
有的哺乳動物則是將身體變大
或食草、或食肉,成了不同的模樣
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全齒目動物
長著蹄子的捕食者:中獸目動物
……
余井高脊獸?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余井高脊獸為當時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爬行動物和鳥類
適應環境的變化
將古老的基因傳承了下去
懷寧原猛鱷
已發現中國短吻鱷中年代最早的成員之一
為揭開揚子鱷起源之謎提供了關鍵指示
懷寧原猛鱷?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研究發現,為揚子鱷的近親,對研究揚子鱷起源的謎題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以安徽為名的安徽龜
在進化的路上緩步前行
很可能是第一個具有鉸鏈的陸龜超科成員
潛山安徽龜?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龜屬是目前已知的陸龜超科進步類群在古新世的少數代表之一,很可能是第一個甲殼具有鉸鏈的陸龜超科成員。
李氏皖水雞、抓握潛山鳥
在未來的幾千萬年
它們的后代和祖先一樣或飛或奔
擴散到了更遠的地方
李氏皖水雞?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古新世鳥類之一,是已知鶴形目秧雞科的最早代表,也是鶴形目為數不多的古新世代表。
遠古的安徽大地上
曙光乍現,萬靈共生
無數古老的動物
進行著笨拙的嘗試
去探索生命的進化可能
抓握潛山鳥?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為亞洲首個發現的叫鶴目化石,可能與其他叫鶴目鳥類一樣在地面上行走很長時間,也可能同時具備飛行能力。
但是,也正如曙光一樣
大多動物僅在古新世“曇花一現”
沒能延續到下一個新時代
沉淀在了天柱山的千萬年中
只留下了東方曉鼠和安徽模鼠兔兩類化石
證明了它們與現生動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讓人們得以追溯生命進化這一宏大主題
2
人文之火的搖籃
新生代晚期,古老的大地出現了新的聲音——人類出現了,他們憑借著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傳承,制造工具、刻畫符號、劃分萬物,創造了人類文明。
而在天柱山麓誕生的薛家崗文化,受黃河文明、長江文明、淮河文明等影響,廣納四方之精華,延續文明之火數千年,深刻影響了安徽大地。
隨著生命的一代代演化與傳播
潛山盆地幾度喧囂幾度平靜
遠古生靈的行跡逐漸被泥沙覆蓋
距今約3500年前
天柱山地區積蓄多年的人文之火
終于發生了質變
薛家崗文化,誕生了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地圖(部分)?腳爬客/制圖
薛家崗文化被發現于安徽潛山市王河鎮薛家崗。主要分布在大別山以東、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間,擴及鄂東和贛北部分地區。該圖標注位置為主要遺址地點,不表示該種文化的全部范圍,僅供參考。
花崗巖,還是花崗巖
它們和其他巖石
被砸裂、被打磨
智慧的火焰再次將它們鍛造
石鏟、石刀承載著農耕文明的歷史
玉、骨飾物代表了人們的思想和技術的最高成就
天柱山地區出土的石刀?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薛家崗遺址中出土石器中,尤以石鏟和奇數多孔石刀最具特色。
上承黃河下游文化之源
下接長江中、下游交流之變
江淮南北的古人類文化融為一爐
薛家崗文化,逐漸成熟
這一支自皖河興盛的部族
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文明體系
并在接下來的夏商周時期
再次閃耀于安徽大地之上
天柱山地區出土青銅器?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從器物形制和裝飾紋理來看,可以推論:這一地區的文化受到了多地區文化影響。
春秋時期皖國封地于此
天柱山又名皖山
安徽省簡稱“皖”亦源于此
峰舞羅紗天柱峰?徐亦軍/攝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登天柱山
“登禮天柱,號曰南岳”
天柱云頂?余競華/攝
周瑜在這里和二喬相遇
《孔雀東南飛》的千古吟哦徘徊至今
安徽潛山市博物館的《孔雀東南飛》雕塑?圖蟲
潛山懷寧一帶是《孔雀東南飛》的故事發生地,2014年孔雀東南飛傳說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名家薈聚
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
親手為這里留墨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趙洪山/攝
雖經自然風化和人為損壞,尚有約400處石刻清晰可見,是安徽省保存最集中、最為完好的摩巖石刻之一,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單位。
古皖大地,鐘靈毓秀
一峰孤起,啟明千載
當天柱山進入21世紀
這里已然是一片新的天地
3
21世紀的生態之地
大地之上,長江、淮河流淌,秀峰橫亙,抬頭感受吹拂于煉丹湖的清風,伸手去觸碰腳下的巖石與泥土,觀賞林間躍動的鳥獸,輕嗅鼻尖傳來的花香,這就是天柱山,絕美生態之地。
廣闊的江漢、江淮平原交匯處
天柱山陡然兀起
迎著海洋氣息的季風
為這里帶來了豐沛的降水
降水沿著山川之形
匯成皖河兩大主要支流:皖水和潛水
皖水、潛水水系示意圖?腳爬客/制圖
皖水,又名潛山東河,俗稱后河,長120 公里,流域面積1083 平方公里。公元200 年在該河興建的烏石堰治水工程, 有“金堤石渠”之稱。
潛水河
經過千百年來的治理和調蓄
灌溉出了潛山這塊靈寶之地
為沿岸的人與自然生靈筑就美好家園
潛河晚韻 ?王立新/攝
潛水,又名潛山西河,俗稱前河,長115 公里,流域面積1326 平方公里。東漢末年起,該河兩岸開始設置堤防,公元200 年建有吳塘堰,明代改建為石渠,一直保留至今。
山
撐起了天柱山的骨架
水
在流淌中潤澤了山野間的呼吸
潛水河畔的村落?圖蟲
安徽潛山潛水河國家濕地公園以潛水河干流為主體,西起水吼鎮馬潭村,東南至潛山縣與懷寧縣縣界,總面積為1450.06公頃,其中濕地面積1044.14公頃,濕地率為72.01%。
天柱山
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并構建了一方自在的自然王國
天柱山野生動植物資源?腳爬客/制圖
2018年,安慶師范大學聯合安徽師范大學和安徽大學對天柱山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了持續一年的系統調查。據初步估算,天柱山野生植物資源,約占大別山區的2/3,動物資源約占90%。
安徽省省花——安徽杜鵑
爛漫叢叢
絢彩如天邊紅云
安徽杜鵑?王立新/攝
學名為黃山杜鵑,杜鵑花科杜鵑屬常綠灌木,高1.5-5米。
珍珠黃楊、黃山松
虬踞寒巖
共奏崖間松風
珍珠黃楊?趙凱/攝
黃楊科黃楊屬的常綠小灌木。葉小對生,厚革質,有光澤,卵圓形,形似一片片魚鱗。
林下
悄然綻放的安徽老鴉瓣
與苔蘚、蕨類分享這份清凈
安徽老鴉瓣?張思宇/攝
百合科、郁金香屬,具鱗莖的多年生草本。天柱山是該種的模式產地,在總關至東關沿線林下均有分布,這片區域很可能是該種僅有的分布區。
綠彩覆蓋下的天柱山森林廣布
濃度極高的負氧離子滌蕩心肺
在山石草木之間
曾被認為滅絕的安徽麝重新被發現
并被合理保護起來
安徽麝?儲鵬程/攝
麝科、麝屬。體背部有桔黃色斑點,在腰及臀部兩側明顯而密集。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僅分布于中國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相鄰接的大別山區。
勺雞、白冠長尾雉
漫步灌叢
騰飛啼鳴
白冠長尾雉?圖蟲
雞形目,雉科。中國特產珍禽,分布在中國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區,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尾羽稱為“雉翎”。
藍喉蜂虎
被譽為中國最漂亮的鳥類之一
潛河正是它們的家園
藍喉蜂虎?趙凱/攝
中型鳥類,體長26~28厘米。以藍喉為特征,極具觀賞價值,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小鳥”。
生態文明建設如火如荼
天柱山已然成為長江中下游的“綠心”之一
天柱山的古今輾轉
何以穿越時空為世人所見
億萬年的天柱山故事
是一群人
用了半個世紀來講述
踵事增華
天柱山的“三塊石頭”
支撐起了她獨特的氣質
花崗巖
榴輝巖
砂礫巖
代表著“天柱山型花崗巖地貌”
超高壓變質巖、潛山古生物群
三大世界級珍貴地質景觀和遺跡、古生物遺跡
天柱山?王立新/攝
通過天柱山
這一來自地球深處的自然密碼
人們得以一窺地球的秘密
潛山古生物群的發掘
幫助人們認識全球古新世陸地生物群
為相關類群的起源、早期演化與遷徙
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懷寧原猛鱷頭骨化石?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現藏于潛山市博物館。
2011年9月17日
天柱山正式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回首過往
是幾十年如一日
整理家底、筑牢保護之基
天柱雪夜?王業瓊/攝
“入世”10年
是秉承初心,再起征程
奔赴綠水青山
共建生態文明
天柱蓬萊?黃俊英/攝
天柱山人
發掘和保護了天柱山億萬年歷史
披荊斬棘,從無到有
取得累累碩果
從1957年
天柱山林場成立
到2005年
天柱山被批準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AAAAA級旅游景區掛牌
榮譽驅動著天柱山
在自然保護和科研科普的道路上前進
蓮花峰觀云海?楊振華/攝
在榮膺世界地質公園的十年中
借助這一平臺
天柱山打開了全新的視角
積極踐行世界地質公園三大任務
進入了全面、系統發展的高速階段
保護
嚴格落實地質遺跡和化石產地保護規劃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古新世哺乳動物群產地保護項目
守護每一處自然珍寶
在三連塘化石點開展搶救性發掘?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將建設生態天柱與森林旅游統籌發展
天柱山地區豐富的植被蘊藏著強大的生物多樣性潛力?圖蟲
2012年,天柱山投資1.5億元人民幣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將對天柱山分別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與機制建設,強化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能力。
率先實踐林長、河長制度
讓綠色理念真正深入這片土地
天柱山秋色?聶德榮/攝
2017年,安徽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林長制,安慶市為試點之一。
科普
憑借地質公園博物館、科普設施建設
及教育基地多點發力
創新展示技術糅合傳統科普手段
2019年建成運營的天柱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完善知識載體建設
擦亮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招牌
徐大屋化石點及建設的科普長廊?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與多個科研單位合作開展地學研究
發掘天柱山更深處的學術內涵
2016年全國變質巖大會會后在五廟考察片麻巖中的榴輝巖?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可持續發展
堅持山上、山下一體化發展
帶動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致富
安徽潛山痘姆古陶傳習基地?圖蟲
據考證,痘姆陶器手工制作技藝與薛家崗遺址出土陶器同源,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深挖地質旅游市場
創新天柱山旅游品牌矩陣
天柱山下的大龍窩索道游客中心?徐亦軍/攝
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結合
打造城鄉互動的旅游新格局
天柱山上游人如織?黃俊英/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天柱山堅持保護優先,嚴守生態安全紅線
走生態友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
初心未變,使命堅定
未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1年
天柱山入選世界地質公園名錄10周年
皖古長青天柱山
十年書寫新未來
日出東關?儲小心
天柱山未來的故事
將由人們與自然繼續講述
天柱山
不只是綠水青山成就的紋章
也是讓全世界、全人類都能共賞的
大美文章
主要參考文獻及制圖參考來源:
[1]鄭永飛. 超高壓變質與大陸碰撞研究進展:以大別-蘇魯造山帶為例[J]. 科學通報, 2008, 53(18):2129-2152.
[2]佟海燕, 李錄, 李丁生,等. 最早的基干陸龜——安徽龜(AnhuichelysYeh,1979)的再研究[J].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6, 54(2):156-179.
[3]吳維平, 吳崢, 江升紅,等. 安徽省潛山縣古生物化石資源特征及保護[C]//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32屆年會暨銅仁市地質公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旅游地學論文集第二十四集). 2017.
[4]吳維平. 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類型[J]. 地質學報, 2013, 87(z1):323-325.
[5]楊經綏, 許志琴, 張建新, et al. 中國主要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大地構造背景及俯沖/折返機制的探討[J]. 巖石學報, 2009, 25(007):1529-1560.
[6]徐樹桐, 劉貽燦, 吳維平,等. 大別山造山帶研究的主要進展及存在問題[J]. 自然科學進展:國家重點實驗室通訊, 2001, 11(008):796-803.
[7]朱光, 牛漫蘭, 劉國生,等. 郯廬斷裂帶早白堊世走滑運動中的構造、巖漿、沉積事件[J]. 地質學報, 2002, 76(3):325-334.
[8]王元青, 李傳夔, 李茜,等. 安徽潛山盆地古新世地層和脊椎動物概述[J].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6(2期):89-120.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