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名校訪談③|首師大附中校長:學生優秀成績無需刻意
在名校云集的北京,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首師大附中)雖各方面成績引人注目,但給人的印象卻十分低調。談到他們的成績,一些數據讓人無法忽視。2015年,首師大附中的中考總平均分為海淀區第一名,多個學科表現出色;高考600分以上學生占到統招人數的97.43%,人數比例位列海淀區第二;此外還有60余名學生被杜克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美國名校錄取。
首師大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與昆玉河相伴,與慈壽寺永安萬壽塔為鄰,校園雖不大,卻頗具人文氣息。沈杰這位優秀的女校長,看上去溫文爾雅不失干練,輕言細語中閃耀著睿智,與校園氛圍融洽,更顯恬靜之美。
沈杰日前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首師大附中始終做的是務實的教育,做的是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任的教育,倡導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養興趣、提升綜合素養。至于學生所取得的優秀成績,則是無需刻意、水到渠成的事情,這也正是教育之美。
沈杰【對話沈杰】
成德達才:品格優秀和成績出色從來都不矛盾
澎湃新聞:首師大附中的中高考成績近年非常好,同時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學校是如何平衡考試成績的提高與綜合素質的培養之間的關系?
沈杰:首師大附中始終在做不功利的教育,我們努力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的規律。我認為,學校的百年教育精神“成德達才”與如今倡導的“立德樹人”本質上是契合的。我們提倡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建設,學校變成了大圖書館,給學生營造了書香氛圍;我們的“博識課”,每周帶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會實踐,已經做了15年,做成了課程,非常規范,也有了一定的積淀。2015年北京中考改革,加大閱讀,閱讀和實踐結合,我們“博識課”培養的超前性就有了顯著體現,取得好的成績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認為教育過程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激發,孩子的潛能、興趣、志向、追求,如何激發?要靠環境的營造,課程的搭建、活動的設置。這些年,首師大附中建設了陶藝、烙畫、機器人、模擬飛行、國學、歷史、音樂制作等專業教室,讓不同興趣的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活動空間。學生有時下了課,連飯都顧不上吃,直接跑去科技小屋里去參與自己喜歡的社團,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他們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就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成績也就隨之提高了。
首師大附中的特色德育活動——“一二.九遠足”也堅持了30年。老師帶孩子們徒步,從學校走到北京植物園的“一二.九”紀念亭,要走18公里,在那里進行宣誓、舉辦演講比賽,喚醒學生的激情,培養學生的愛國、責任、擔當意識,讓學生銘記這段歷史,激勵學生去追求卓越,不畏懼各種壓力和挑戰。這些特色德育活動對孩子優秀品格的塑造,只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更有益。
澎湃新聞:但是素質沒有一個量化的考核標準,現在高招錄取還是只看分數啊。
沈杰:我認為現在大學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而不僅僅注重升學考試的分數。大學本身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他們也在探索多元化的考察選拔方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自主招生中也會有所體現。比如我們初三就有個學生被北大自主招生錄取。
澎湃新聞:初三就被北大錄取?這是一位什么樣的學生?
沈杰:去年他在信息學奧賽中獲得了全國比賽的銀牌,是獲獎的唯一一個初中生。他參與的是高中的比賽,北大就當場簽約,承諾三年后他高考分數超過一本線就會錄取。我們學校一本達線率是百分之百,相當于現在就錄取了。他現在已上高一,這個學生的特長非常明顯,綜合能力又十分出色,這樣的孩子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讀萬卷書:在信息化社會仍需“手不釋卷”
澎湃新聞:走進學校,隨處可以看到學生閱讀的身影,學校是怎么讓學生這么愛讀書?
沈杰:我們始終認為,讀書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學校在前些年啟動了“書香校園”工程建設,它的核心是打造“沒有圍墻的圖書館”,將學校變成一個大圖書館。在原有館藏基礎上,學校又新購置了十余萬冊書,放在教室走廊和教學樓大廳,學生不需要任何借閱手續,隨意拿隨時放,想帶走就帶走。學校還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學生閱讀的習慣和特點,個性定制書架,選擇書籍的內容,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和閱讀空間。在豐富傳統書籍的同時,學校的電子圖書資源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
澎湃新聞:圖書擺在外面,不需要借閱手續,對于圖書館那邊來說不好管理了。會不會出現書籍丟失的情況?
沈杰:我認為不能叫丟,應該叫少。少了之后,隔一陣兒又回來了。但就是真丟了也寧肯丟,愿意丟,丟的是書,他去讀了,就有收獲。目前總體上丟失率不高。
管理上老師們也在克服困難,但只要是對學生有益的事情,我們老師就會去做。
澎湃新聞:這種開放的精神在其他地方是否也有所體現?
沈杰:其實,學校的地質博物館,生物博物館,物理、化學高端實驗室等場館也都是完全開放的。同時,學校會開發一些校本課程,或舉行專題活動,引領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知識,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行萬里路:我們努力做“不功利”的引領者
澎湃新聞:剛才提到博識課,博識課是什么樣的課程?
沈杰:“博識”表示博聞廣見,卓有通識。博識課是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為一體兼有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研究性學習、課程整合性質的綜合性校本課程,開設于2001年。
澎湃新聞:已經持續了15年?感覺比較超前,當時怎么想到要開展這種課程的?博識課每周半天的活動,是學校和社會上各單位聯系還是家長提供這種社會資源?如何組織?
沈杰:我們想辦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為孩子著想的。首師大附中的教育有內涵,不浮躁,做這件事不講功利。如果僅僅是為了中高考成績,我們就可以把這些特色課程全部取消。“行萬里路”,就是要讓學生走出去,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
剛才你提到的資源問題,博識課有一部分是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學生可以去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做研究與項目。每個年級考察的課題不同,走進的院所也不一樣。博識課初看與考試成績不沾邊,有人可能擔心這些事情會分散學生在課本學習方面的精力。但事實上,首師大附中的中高考成績很好。學習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用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的激情,學生們的整體素質與學習效率都同步得到提高。
當然,博識課的開展也需要克服很多現實困難。現在各年級至少有8個班,8個班至少需要8輛大巴,而且,出去時的安全問題是最讓人擔心的。但是教育不能因噎廢食,老師們組織得非常認真,安排合理有序,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輪流出去,從來沒有間斷過。目前博識課已經形成系列,分為民俗系列、軍事系列、科技系列、人文系列等等。這個課程已經被評為北京市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
澎湃新聞:中美實驗課程也是首師大附中的一大特色,這個項目是如何與美國的學校合作的?
沈杰:首師大附中是中美課程實驗項目的公辦中學第一家。我們與美國一所非常知名的私立中學直接合作,中美教師聯合進行課程開發和升學指導。我們認為要辦就辦精品,做強不做大。目前中美實驗課程實驗項目每個年級有兩個班,60人。首師大附中從2008年開始以來一直沒有擴招,這個項目錄取分數不斷提高,去年的錄取分數線超過了普高的錄取線。成績也比較顯著,去年60%-70%都升到了美國排名前30的大學,而且90%以上的人進入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