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城記憶 | 這里不只有小籠包:南翔雙塔歷史文化風貌區巡禮
申城記憶 | 這里不只有小籠包!南翔雙塔歷史文化風貌區巡禮 原創 申克滿 上海城建檔案
南朝槎溪云翔寺
遠寺樓高疊幾重
千年繁華銀南翔
江南風貌水鄉韻
南翔雙塔歷史文化風貌區是上海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城區,以始建于五代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翔雙塔及近年來恢復的云翔寺等宗教建構筑物為中心,橫瀝河、走馬塘兩河道穿越而過,兩岸風貌具有江南水鄉的典型特征。沿共和街、人民街、勝利街等街巷及河岸保存有一定數量清代至民國時期傳統建筑群,傳統建筑包括民居及商業店鋪等建筑類型。風貌區集中反映了上海郊區以重要宗教場所和商業街市結合形成城鎮中心的傳統江南城鎮風貌特點。
南翔雙塔歷史文化風貌區區位圖
南翔因其境內有上、中、下三道槎浦,而古稱槎溪。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 年),在此建云翔寺(當時名為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鎮以寺得名。古鎮距今已1500多年,是我國著名的古鎮之一,也是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云翔寺由德齊和尚募建,唐開成年間(836 - 840年)莫少卿捐款重修擴建,以太平、金黃、四虎、 永興四橋為界,寺基擴至一百八十畝,寮舍六十三間,有和尚七百多人。唐咸通、乾符年間(860 - 879年)增建尊勝陀羅尼石經幢二座。五代·北宋時期(907 - 1126年)建磚塔二座。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建普同石塔一座。南宋紹定年間(公元1228 - 1233年)欽賜丞相鄭清之書“白鶴南翔”額,經歷代多次修建,有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彌陀殿、三元殿、大悲閣、七佛閣、文呂閣、藏經樓、鐘鼓樓等建筑以及梁朝井、齊師鶴、鶴跡石、禎明檜、望鶴樓、經幢石、九品觀、博望槎等八景。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欽賜御筆 “云翔寺”額,遂改名云翔寺。
風貌區鳥瞰
唐代中葉是南翔寺發展的一個繁榮階段,寺廟經濟的帶動下,南翔的經濟文化也逐步發展。南翔寺先成為周邊居民的進香拜佛的中心,繼而又演變為區域性公共活動中心,舉凡政治、教育、公益等各類公共的機構與事務,大多設于寺內或依傍寺側。至宋元時期,南翔成為東南巨鎮。
明、清時期,南翔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已經十分發達,明初南翔鎮經濟繁榮程度為全縣各市鎮之首。清初人口增多,市場繁榮,花豆米麥,百貨駢集,舟車紛繁,徽商云集,被稱為“東南一都會”,遂有“銀南翔”之稱。
沿河民居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場大火使千年古寺成為廢墟,僅存兩座古塔、一對石經幢。古塔通高11米,灰磚砌筑,仿木結構樓閣式,七層,底層直徑1.86米。每級壸門與直欞窗相隔成八面,設腰檐、平座、欄板,檐下施五鋪作單抄單昂斗拱。八角形攢尖灰瓦頂,頂上立相輪、剎桿、寶珠構成的鐵鑄塔剎。雙塔已成為南翔千年古鎮的重要標志。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此特設縣丞署,清末街衢南北2.5公里,東西3公里。光緒末,自南街至滬寧鐵路車站興筑馬路,士商僑寓紛至沓來,東街、南街有大小商鋪400余家。民國年間,南翔成為糧食集散地,居民約6000人。1932 年一·二八淞滬戰爭中,蔡廷鍇將軍率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總指揮部便設在南翔。
南翔鎮圖(原載清嘉慶《南翔鎮志》)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們漸漸感觸到襟江瀕海平坦之地無山險可倚猶龍之無首,存在著安全問題,即堪輿家所說的形勝之勢。寺廟不僅是環周居民精神上的支柱和依賴,那大廟巨剎的高墻厚壁,在冷兵器時代也不失為一道強固的屏障。
磚塔細部
明清時期的云翔寺,前有封家浜,左倚橫瀝,右靠釣浦,后枕師姑浜,以四水為濠,圍以堅壁四梁,內聚偌大的寺廟建筑群落,長年積貯大量的糧油物資,完全有固守一時之能力,每遇小型股匪騷擾,即成為鎮民暫避待援之所。這樣,云翔寺以“遠寺樓高疊幾重”之勢,雄峙于三槎浦的粼粼波光中,帶活了吳淞江北岸的整個槎浦地區,形成了“勢家自古說龍形”的態勢,其與元代建造的萬安、大德兩寺,互為犄角,成鼎足屹立、崢嶸并峙之狀,成為拱衛全鎮的中心堡壘,護佑著南翔水土的一方平安,鑄就了這座江南古鎮的千年繁榮。
時光如煙
建筑百年
原標題:《申城記憶 | 這里不只有小籠包!南翔雙塔歷史文化風貌區巡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