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貨殖列傳|復星醫藥吳以芳:無數個微創新也會積累成戰略優勢
【編者按】
《史記·貨殖列傳》是最早專門記敘從事“貨殖”(商業)活動的杰出人物的史書著作,司馬遷闡釋的經世濟民的經濟思想和商業智慧,被譽為“歷史思想及于經濟,是書蓋為創舉”。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結構、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在這場大變局中,所有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企業家、創業者、打工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銘記。我們推出《澎湃財經人物周刊·貨殖列傳》,講述全球化時代大潮中的商界人物故事。
他們為時代立傳,我們為他們立傳。
“如果把一些90%都是復制的東西,自己沾沾自喜地去說這是創新,而且在不斷自我麻痹,那才真的叫‘偽創新’。”
近日,在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總部,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專訪時,這么談論微創新和偽創新的區別。
吳以芳認為,中國醫藥創新還處在學習階段,“哪怕是一些很小的變化,也可以叫它微創新,無數個微創新也會積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競爭優勢。”
2020年3月,復星醫藥與德國生物科技公司百歐恩泰(BioNTech)就mRNA新冠疫苗達成合作,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實際上,新冠疫苗只是復星醫藥業務中的一小部分,其業務版圖涵蓋制藥、醫療器械與診斷、醫療健康服務。
去年10月升任董事長的吳以芳相信,復星醫藥能夠“成為創新驅動的全球化醫藥企業”。
復星醫藥董事長吳以芳
機緣與堅持
江蘇徐州,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會,便利的交通在上世紀80年代就為徐州帶來發展的強勁動力。
吳以芳在徐州出生長大,也從這里開始踏入醫藥行業。
1987年,剛畢業的吳以芳進入家鄉徐州的生物化學制藥廠,這家藥廠便是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邦醫藥”)的前身。在這家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藥廠里面,吳以芳擔任過技術員、主任、生產科長、廠長助理、廠長、副總經理等多個職位,管過技術,做過管理,跑過銷售,是從基層脫穎而出并成長起來的本土醫藥人才。
吳以芳踏入醫藥圈7年后的1994年,復星醫藥才在上海成立。
從1987年算起,吳以芳進入醫藥行業已經34年,親身體驗過國內早期缺醫少藥的困局,他至今記得當年看到有老人為給孩子求得一支胰島素而下跪的場景。1990年,吳以芳進入萬邦醫藥的第三年,萬邦醫藥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建成首條國內領先的第一代胰島素生產線。
吳以芳也經歷了國有藥企的發展、改制與改革。當年舊事,吳以芳極少談論。在這次采訪中,說起當時為什么進入制藥廠,吳以芳坦言:完全是機緣巧合,“當時就是國家分配,分配到一個藥廠,就在一個藥廠工作。”
“我自己這么多年一直有一個堅持的點: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把它做到極致,要盡自己的努力,盡力而為,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我都盡可能盡自己努力把它做好。”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2004年,復星醫藥成立的第10年,萬邦醫藥改制成為復星醫藥的控股子公司,吳以芳也在這個節點進入復星醫藥體系。
2020年10月,作為“復星16年老兵”的吳以芳從復星醫藥首席執行官升任復星醫藥董事長。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營收169.52億元,同比增長20.8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4.82億元,同比增加44.77%,這也是吳以芳升任董事長以來的首個半年“成績單”。
“這個成績還是得來不易的,我們整個團隊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吳以芳說,“其實還在發展過程中,才剛剛走出一小步,低調一點。”
微創新與偽創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患者曾經為藥物短缺所困擾,企業靠一款仿制明星品種就能獲取不錯的利潤,但隨著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集采的持續擴圍,這種局面被快速改變。
“你不可能指望總躺在仿制藥不正常的紅利上睡覺。” 吳以芳說。
當PD-1單抗腫瘤藥扎堆上市,當創新藥出現內卷式競爭,醫藥行業討論的問題早已不再是是否需要創新,而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創新”。
吳以芳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中國最早做醫藥創新的企業是從1998年左右開始的,到現在也不過20多年,和海外成熟市場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藥企做創新必然要經歷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的過程。”
復星醫藥真正投入創新是在2009年,那一年復星醫藥搭建了自己的小分子創新藥團隊復創醫藥和大分子創新藥平臺復宏漢霖。此后,隨著國際化進程推進,復星醫藥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開始吸收國際創新理念,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17年與美國吉利德旗下Kite Pharma成立的合資企業復星凱特,成功引入全球首款獲批治療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療法。2021年6月22日,該產品即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弈凱達)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成為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細胞治療類產品。
“復星醫藥的創新目前處于中學生階段,應該要盡快進入大學階段,要真正能夠具備自己的創新體系,擁有自己的技術平臺,然后自己也能夠培養出來一流的核心人才。”吳以芳說道。
據介紹,復星醫藥創新研發戰略包括“四大創新模式”,分別是:自主研發、合作開發、許可引進/對外許可和深度孵化。除了自主研發,其他都在強調“走出去”。
對于這種創新模式,吳以芳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學無止境,復星醫藥的創新是開放式的創新,未來會繼續跟所有先進的技術平臺、優秀的創新企業合作,向他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間自己不斷進化,不斷升華,最后才能真真正正的要做突破式的創新,進入無人區的創新。”
至于非自主創新是否是“偽創新”,吳以芳認為應該寬容一些,不應該用這樣的字眼來評價:“哪怕是一些很小的變化,應該叫‘微創新’,無數個微創新也會積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戰略競爭優勢。”
“如果我們把一些90%都是復制的東西,自己沾沾自喜地去說這是創新,而且在不斷自我麻痹,那才真的叫‘偽創新’。”吳以芳補充道。
從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19.54億元,同比增長15.69%,占業務收入的11.53%,其中研發費用為15.62億元,同比增長29.73%。2020年度,復星醫藥全年的研發費用為27.95億元,同比增長36.94%,在A股醫藥企業研發排名位列第二,僅次于當時的“醫藥一哥”恒瑞醫藥。
對于吳以芳而言,評判創新不僅要看研發投入,還要看創新品種的貢獻值:“創新品種的比例如果達不到一半以上的收入,70%以上的利潤貢獻,就還不能算創新藥企。”
這些看似簡單新數據是吳以芳對藥企創新的定義,也是他給自己設立的小目標:希望未來五年創新品種占比從現在的17.3%發展到50%。
國際化與本土化
中國醫藥行業始終有兩股力量,一個是復星醫藥這樣的本土藥企,一個是扎根中國的跨國藥企。很長一段時間,跨國藥企被視為醫藥創新的領頭羊。
扎根醫藥行業30余年來,吳以芳充分體驗了兩股力量的消長。他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擁有廣袤的市場與廣泛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此時進入的跨國藥企在技術和企業管理等多個層面都具有領先優勢。而中國企業則競爭中迅速成長,并在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的戰略能力和管理特色,開始做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本土企業更了解中國文化,更了解中國人,只要發揮好自己的優勢,并且保持謙虛學習的心態,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從平分秋色乃至超越,都有可能。”吳以芳說道。
有趣的一點是,近年來,當跨國藥企越來越強調本土化之時,中國本土的創新藥企們卻不約而同舉起了“國際化”的大旗。
2021年半年報業績會上,吳以芳提及“國際化”戰略時表示:“仿制藥的基本面還是好的,美國、歐洲、非洲乃至印度市場都是有機會的,通過國際化,能夠將我們仿制藥的價值在這些地方實現,以彌補部分國內市場的沖擊與下行壓力。”
把國內藥品賣出去是“國際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復星醫藥在全球國際合作上有超過20年的經驗。公開資料顯示,復星醫藥在美國、瑞士、德國、法國、英國、瑞典、以色列等多個國家擁有分公司,業務廣泛覆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35個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國家和地區。此外,印度的成員企業Gland Pharma擁有6000余人的團隊和大型制劑工廠,是印度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專注于注射劑生產的企業之一,業務遍及60個國家,已建有并運行通過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主流法規市場GMP認證的多條針劑生產線,深耕全球市場。
多年的海外耕耘積累了豐富的海外戰略經驗,不過吳以芳依然認為:“走出國門,本土藥企又變成了小學生,仍然有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成為創新驅動的全球化醫藥企業”是復星醫藥的目標,對于吳以芳個人而言,這是職業生涯的遠大夢想,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人生之路。
“復星的一個目標就是讓人健康快樂地活到121歲,你想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做出多少讓自己終生難忘的事情。”吳以芳微笑說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