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
- +120
院士:換個棋手挑戰“阿爾法狗”,改變不了機器會更強的事實

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最終以1:4的比分輸給了谷歌計算機AlphaGo。
日前,剛參加完天府腦科學論壇的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徐宗本接受了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專訪,他認為輸贏只是表象的問題,這場對壘是當代信息技術綜合利用的勝利。
他認為,李世石和AlphaGo的比賽,就是一個人和先輩們集體智慧的較量,是一個人和大數據的較量,也是一個人與現代綜合技術的較量。因此,換一個棋手來挑戰也沒有意義,雖然可能增加了贏的可能性,可能多贏幾盤,但是改變不了機器更強的事實。
徐宗本長期從事智能信息處理、機器學習、數據建模基礎理論研究,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他說,AlphaG的勝利并不能說明人工智能就比人更聰明,更不說明機器智能已超越或能超越人類,因此不必為“人機大戰”興奮或恐懼。
他認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會超越人類,但是無法全面超越人類,“人的智能與人工智能是整體呈現與單項突出的關系”。
【對話】
李世石在和一個“混合人”作戰

澎湃新聞:這次“人機大戰”引發媒體廣泛關注,現在結果已經出來了,代表人類出戰的李世石可謂慘敗,你如何評價這一結果?
徐宗本:“人機對決”實際上是一個人與歷史的對決,也是一個人與群體的對決,一個生物人與“人與機器混合生物”之間的對決。所以我認為AlphaGo的勝利本質上是當代信息技術綜合運用的勝利,是大數據的勝利、也是機器學習的勝利。
很多人關注比賽結果的輸贏,但這其實是表象的問題,我們應該透過輸贏的表象,理性認識AlphaGo的勝利,不必過于興奮或恐懼。
澎湃新聞:那么你認為AlphaGo的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徐宗本:AlphaGo的勝利,基本是三條,一靠強大的計算機,尤其云平臺與超算的結合支持大數據的學習,二靠有大數據,有收集到的和不間斷自對局產生的用于訓練機器性能的數據,也就是學習,此外它還能與自己下棋,這又形成了一個數據。這兩個數據加在一起之后,要多少有多少。換句話說,AlphaGo有可供不斷學習需要的樣本。三靠能夠指導機器學懂大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這第三條加在一起來看,AlphaGo其實是武裝了現代最新科技的技術。所以,本質上來講,不是李世石對一個機器的大戰,而是對先輩圍棋高手的作戰,何況機器還融入了人類的新的知識,相當于李世石在和一個“混合人”作戰,既有機器又有人,你想他怎么打得贏呀?
此外,與人相比,機器的穩定性相對人類的心態來說,具有無可比擬的最大優勢。人會受臨場發揮、情緒的影響,但機器是穩定的、不受外界影響的。
澎湃新聞:即使機器人有如此強大的運算能力,但第四局還是李世石贏了,這說明什么呢?
徐宗本:我們不能單獨來看贏和輸,在任何一局,機器和人本來就都有贏和輸的可能性,只是存在可能性的大小而已。機器輸也是很正常的,說明有些算法也是有隨機因素的,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一般來說是不大的。另外也說明,圍棋的算法還是有進步的空間。
人工智能在單項上應該要超過人
澎湃新聞:我們注意到,李世石輸掉比賽后,有許多圍棋高手準備向AlphaGo進行挑戰,你對此怎么看?
徐宗本:說實話,這是無知的表現。我之前有提到過,和AlphaGo的比賽,就是一個人和先輩們集體智慧較量,是一個人和大數據的較量,也是一個人與現代綜合技術的較量。所以換一個人來挑戰,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當然,換一個人,可能增加了贏的可能性,可能多贏幾盤,但是改變不了機器會比人強的事實。
澎湃新聞:還有人認為,人工智能將會超越人類,甚至主宰人類,你怎么看?
徐宗本:這個觀點其實有點可笑。AlphaGo的勝利并不能說明人工智能就比人更聰明,更不說明機器智能已超越或能超越人類。人發展機器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人類的不足,讓人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機器完成得更好。我們發展的機器都應該要超過人類,這是我們的目的。好比我們人類跑不快,所以我們發明了火車,我們不會飛,就發明了飛機,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我們不如火車,不如飛機。
任何人工智技術的成功一定是當代最新技術綜合運用的成功,片面說成是“誰戰勝誰”是不公平的,也是無意義的。還有人說人類智慧的最后壁壘被攻破,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澎湃新聞:那么你認為,人的智能與人工智能根本區別是什么?
徐宗本:人的智能與人工智能是整體呈現與單項突出的關系。人的智能承載感知、想像、分析、學習、記憶、推理、直覺、幻覺、靈感、頓悟、情感等多種多樣的特質,這其中可被模擬的難易程度、廣深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的智能是受意識支配的整體功能相互配合的整體呈現。而機器通常只能模擬人智能的某一、二個方面,只能實現人的智能的一部分。
雖然在單項的模擬結果會使機器某方面的能力超越人類,如在計算機的記憶、計算能力、機器人對惡劣環境的忍耐能力、計算機對圖像的檢測與識別能力等方面都遠超過人類,但正如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凱文?柯倫所認為,人類能夠辨認并區分現實世界中的事物、明確理解對話內容,但最優秀的人工智能也只能在理想的應用情境中實現以上功能的一部分。
所以機器在單項上應該要超過人,而且我們也鼓勵它超過。但是我們人類有感情,而機器并沒有感情,所以簡單說“人工智能將要超越人類”是對科學不理解。
人工智能要服務于人類的定位不能變

徐宗本:第一,我們人類應該要和機器友好相處,我們應該發明更多的機器或者智能,幫助人類完成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任務,但必須是改造社會,服務社會所必須要的。第二,我們對智能的本身的能力,很多方面是可以給別人學習借鑒,所以我們人類自己也應該要進化,更多發揮自己獨有特質的多樣性。
“人機大戰”后我們更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應是堅持應用驅動的導向,人工智能研究只有結合問題才能取得突破,類腦技術是實現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徑,但不應為“類”而“類”,人工智能要立志超越人類,并走為人類服務的發展線路。
澎湃新聞:中國目前的人工智能處于怎樣的水平?
徐宗本:和國外相比,盡管這些年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整體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一點不可否認。差距表現在工業水平、原創性、基礎理論的研究。但是中國的特點和優勢在于中國有龐大的優勢,如果中國運用驅動的導向,就能迎頭趕上,因為中國的市場很大,需求很大。如果用需求來牽引,再加上措施得當的話,那么就一定能夠做好。
澎湃新聞:你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在人類的生活中起什么樣的作用?
徐宗本:人工智能在我們生活中一定是會越來越重要的,但它應該是永遠要服務于人類的。一定要注意,人工智能是技術,是一種信息技術,技術永遠是人發明的,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延伸人的功能,這個定位是一定不能變的,如果這個變了,那是要出問題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