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滿洲”究竟是國號還是族名?
在學界的通常認識中,“滿洲”是明末女真人在實現統一后為自己重新選定的族名,這一名稱1912年后被簡稱為“滿族”。最近有學者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滿洲是“國號”而非族名,事實又是怎樣的呢?筆者不揣冒昧,就此話題試論一二。
改號之事發生在天聰九年(1635)十月十三,滿文史料《滿文原檔》和成書略晚的漢文史料《清太宗實錄》對此都有記載。其滿文本拉丁字轉寫如下:
musei gurun i gebu daci manju, hada, ula, yehe, hoifa kai. tere be ulhirakv niyalma juxen sembi.
juxen serengge sibei coo mergen i hvncihin kai. tere muse de ai dalji.
ereci julesi yaya niyalma muse gurun i da manju sere gebu be hvla. juxen seme hvlaha de weile.
成書稍晚的漢文本《清太宗實錄》中則記稱:“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只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天聰九年十月十三,皇太極更改族號上諭的滿文記錄對照兩種文字的記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一句在滿文本中是沒有的,當是后世修史時的刻意雕琢。而整篇上諭的關鍵詞無疑是juxen(諸申)和manju(滿洲),二者一為改號前的舊稱,一為改號后的新名。
“諸申”本為舊有族名
上諭中出現的“諸申”,實際上同漢文史籍中的“朱里真”、“女真”,蒙古文背景下的“主兒扯惕”一樣,是對滿語juxen一詞的音譯。而這個詞至少在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aisin gurun)前,一直都是這一族群的統稱,在與相鄰的蒙古、明、朝鮮的往來文書中,“諸申”或其它譯詞共同扮演著自稱和他稱的角色。并且這一族稱所覆蓋的范圍至少遠至黑龍江中游,有學者發現俄文史料中對明代后期活動在這一地區的部族也稱為“jucher”。
據滕紹箴先生在《“滿洲”名稱考述》一文中的統計,《滿文老檔》檔冊中“諸申”的提法出現了200余次,其中3/4是指代部族或政權,1/4則具有屬人、臣民的意義。譬如努爾哈赤自己曾經在回復朝鮮國王的信中自稱“女真國建州管束夷人之主”,而稱帝前的皇太極也在給蒙古臺吉的信中自稱過“朱爾齊特汗”,可見“諸申”確系皇太極改號前的部族名稱。
改“諸申”為“滿洲”的清太宗皇太極“超墨爾根之裔”與“諸申”詞意的遷變
皇太極在上諭中將“諸申”定義為對“席北超墨爾根之裔”的稱呼,這又是為何呢?
“席北”是部落名(即今錫伯),“墨爾根”(mergen)有神射手、善射之人的意思,在北部滿語語境中常作為一種稱呼出現,與“巴圖魯”(baturu,英雄、勇士)寓意相似,著名的清初將領多爾袞在1636年以前的賜號便是“墨爾根代青(mergen daicing)”。都興智先生曾通過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滿洲蘇完瓜爾佳全族宗譜》、《開原大灣屯錫伯族關氏世譜》、《超墨爾根后裔錫伯族關氏譜書》等資料的比較研究,認定“超墨爾根之裔”是滿洲瓜爾佳氏北遷至今黑龍江省嫩江下游西綽爾河流域的一支。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1636年前他的封號為“墨爾根代青”從血緣上講,他們與被康熙皇帝智擒的權臣鰲拜同祖同宗,自然也屬于曾經的“諸申”。但在女真民族走向統一過程中,這支北遷的部落因長期受制于科爾沁蒙古,未能融入日后的滿洲族群之中。
與此同時,“諸申”表達的意思也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1616年后金政權的建立使得國號(金國,aisin gurun)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族稱的使用,“諸申”則被更多地用在對內臣仆的稱謂上。劉小萌先生曾借《五體清文鑒》中juxen一詞對應的蒙古語albatu來推測其含義,即“負擔賦稅義務的人”或“納貢的人”。正在這種情形下,皇太極才用表示“臣仆、屬人”之意的“諸申”來稱呼科爾沁的屬部席北超墨爾根之裔。
為什么說“滿洲”是族稱?
皇太極的上諭中明明說的是“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我們為什么始終強調是將“族稱”由諸申改為滿洲呢?漢文的記述源于由滿文書寫的檔冊,我們不妨先從滿語gurun一詞的意義說起,而就此問題友人hasuran曾有過精辟的闡述,現將其整理轉述于下:
gurun雖然一直被譯為“國”,但其與現代漢語中“國”的概念并不相同,它的本意為“一群人”。《滿文原檔》里曾記錄了努爾哈赤指責弟弟舒爾哈齊時的一段話:“deo sini banjire doro gurun gucu be musei amai salibuha gurun gucu waka kai. ahvn mini buhe gurun gucu kai.(弟弟,你仰仗生活之道的國人、僚友并非是從咱們父親那里繼承的啊,是哥哥我給你的國人、僚友啊!)”
這里的gurun與gucu(朋友、僚友)并列,顯然不是政權國家的意思,而應理解為“所統轄的部眾”,并且在當下的滿語(錫伯語)語境中,gurun仍然保留著“一群人”的意思。如《錫英會話》一書中的一段對話中即有“sini booi gurun ni baita akv nio?(你全家人都好么?)”的說法,可見滿語gurun的含義在滿語語境下確實是更偏重于“人”的。因此,滿文本上諭中提到的“musei gurun i gebu ”,是可以被翻譯為“咱們這群人的名字”的。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書影上述觀點在歷史上也能找到一些印證,比如努爾哈赤父子在對“諸申語言之諸國”的征討過程中始終是以招徠人口為主要方針的,并沒有表現出對疆域的占有或在其地設置常設行政機構。這可能與處在游獵生產為主、農耕生產為輔的經濟模式下人們對政權的認識有關,也可能是在特定的生存條件下,人們對人口所代表的生產力和戰斗力更為重視的一種表現。
至于后世將gurun譯為“國”,應該是出于滿、漢兩種語言交流的需要。隨著女真社會的發展,gurun的含義也會發生變化,后世人以變化后的詞義去譯注前代的記錄,遣詞擇字難免會有些出入,而且也不能排除史官以“國”字來彰顯前世“尊貴”的用意。
其次,這份上諭中所提及的是“諸申”這一特定族群舊有的族名,而非1616年由努爾哈赤正式選定的國號“大金”,如果將“滿洲”作國號講,即意味著是用政權的國號去替換部族的名稱,顯然不甚合情理。
此外,如果“滿洲”真的是1635年十月才選定的國號,為什么在幾個月后(1636年四月)皇太極正式稱帝時是將國號由“金”(aisin gurun)改為“大清”(daicing gurun),而非由“滿洲”改為“大清”呢?
以是觀之,可見清乾隆年間官修《滿洲源流考》中“滿洲本部族名”的說法實非妄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