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座︱定宜莊:旗人如何變成“滿族”
3月10日下午,著名清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定宜莊教授來到復旦大學歷史系,做了題為“旗人如何變成‘滿族’?”的講座。定教授這個題目去年曾在臺灣“中研院”的一次讀書會上做過報告,相關論文也已經發表在《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上。
定宜莊教授清朝皇帝的族群建構
定宜莊坦言她的研究受到一些美國學者的啟發,比如以前有學者提出清入關前建立的八旗只是一種非民族性的社會組織,但他們入關后面對不同于他們的龐大漢人群體,才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這才開始有了族群意識。而這種族群意識表現在,比如康熙尋找自己族群的發祥地——天池。
滿族人都知道他們有一個創世神話——從前有三仙女去天池沐浴,突然天上飛來一只神雀,叼著一顆朱果,這顆朱果落在了老三的身上,老三就把朱果含在嘴中,結果受孕生下他們的第一代始祖猛哥帖木兒,然后才產生了這個民族。但是天池在哪?沒有人知道。
直到康熙時期,皇帝才派人去尋找本族群的發祥地,“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了吉林長白山,認為那里就是天池,可是直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學者不承認那個地方是天池,而認為天池在黑龍江以北的某個地方,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定論。所以天池的地理位置是康熙皇帝后來建構出來的,并不是滿族人一開始都知道天池在長白山”,定教授說。
如今被多數人視為滿族發祥地的長白山天池。接下來,乾隆朝進一步對族群進行建構,出現了《滿洲源流考》,這部書很有名,因為它把滿族的歷史編排成肅慎(先秦)、勿吉(三國)、女真(金)這么下來的一種直線發展順序,“雖然現在我們(包括教科書)一般都是這樣敘述,但真實的歷史絕對沒有這么簡單”。
肅慎人像“旗人如何變成‘滿族’?從1949年至今,無論清史還是滿族史,我們都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所有的書一講就是‘滿族’,但‘滿族’這個詞是哪來的?沒有人回答。清朝有沒有‘滿族’二字?這都是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滿族’原來就是旗人,到了1952年被定名為‘滿族’,成為我國56個民族之一,但這是一種想當然。”定教授說。
“滿洲”是族名而非國名
定教授接下來澄清了“滿洲”、“旗人”、“旗族”、“滿族”等長期被學界和普通公眾混用、誤用的概念。
“滿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事實上清代并無“滿族”之稱,只有“滿洲”與“八旗”,兩者的意思既有重合,也不完全一樣。那么“滿洲”這個詞指的是什么?在以前,我們都把“滿洲”理解為族號,例如我國滿族史的權威讀物《滿族簡史》(中華書局,1979年)中如此寫道:
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清……前一年,他并定族名為滿洲,廢除了諸申(女真)舊號。族名、國名的改稱是有其客觀原因的:一方面,統一后的女真各部需要有一個新的族名……另方面,多民族的遼東聯合政權已不是“金”的國號所能概括。從此,“滿洲”、“清”的名稱正式沿用下來。
但定宜莊認為“滿洲”并不是族名,而應該是國名,“清”則是王朝名,類似唐、宋、明一樣。“我現在奇怪的是,我們這么多研究者,竟然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我都害怕會不會搞錯。但‘滿洲’這個詞就是這么出現的。”
因為清太宗皇太極曾經清楚地說過:“我國建號滿洲。”這里“滿洲”指的是國號而不是族號,這句話的滿文原文為ereqi julesi yaya niyalma muse guruni da manju sere gebu be hvla(漢文譯作:此后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滿洲),“gurun”就是滿語“國”的意思。“然而這么重要的一句話,我們的前輩學者都沒有很好地研究。”
皇太極像那么清代滿人的“族”指的是什么?當然不會是近代才出現的“民族”概念,而是指氏族(hala)。滿洲作為國號,到底包括哪些人?比如美國的一些學者,就認為滿人等同于“八旗滿洲”(八旗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人),但定宜莊認為這是不對的,她在研究中發現《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這本書特別關鍵。
這本書是乾隆九年欽定的,全書收錄了1114個姓氏(hala),這些姓氏就是由官方欽定的“滿洲”的組成部分,也就是滿洲的主體和核心,這里面不僅有滿洲姓氏,還有蒙古姓氏(如博爾濟吉特氏)和漢族姓氏,不全是滿洲姓氏。從此,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普通百姓,凡說“滿洲”或者“滿人”,指的就是愛新覺羅皇室以及這些被納入《通譜》姓氏的人。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旗人”、“旗族”和“滿族”
眾所周知,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建立起八旗制度,把所有歸附于他的人都納入到這個組織。無論滿人還是蒙古人,他們都有一種觀念,即認為只有人多才是力量強大的象征,而不像漢人把占有土地看得很重要。
清朝入關后,所有人被分成兩種戶籍,一種是旗籍,一種是民籍。因此清代的人分兩種,旗人和民人,除了旗人以外,其余全是民人。“八旗里的人并不全是滿洲,可是八旗里的人都屬于旗人,旗人都享受特權,在法律上和漢人是不平等的,比如他們犯了錯,會有專門的理事官主理,跟漢人的刑罰都不一樣。”所以晚清時在京城還流傳有“只問旗民,不分滿漢”的說法,旗人和民人的界限比滿與漢的界限更嚴格。
清朝旗人家族從1911年到1949年,清帝國滅亡,民國建立,八旗制度解體,“旗人”消失了,此時“滿族”作為一個群體,面臨著解構與再生的過程。定宜莊認為這一時期才是如今“滿族”形成的關鍵時期。
近代以來,西方的“民族”、“民族國家”等概念傳入中國,漢人開始自覺為一個民族,比如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建構自己的發展,于是才有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等口號,所以“滿族”最早是由革命黨人先叫起來的。“我們看當時大量的文章,他們管這些人不叫旗人也不叫滿洲,而叫滿族。在那時,革命黨人相對于自身作為漢族而建構了滿族,當然他們為了‘驅逐韃虜’,給滿族臉上抹了好多黑。”
那么滿人怎么稱呼自己?清朝統治300多年,他們作為八旗這個整體,其實不愿意被拆散,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都一樣,很難再分開了,所以他們就創造出一個詞叫“旗族”,表達了八旗人對于“滿族”的認同。
辛亥革命后,清帝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擬定了《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條件》和《優待皇室條件》。其中一條規定“先籌八旗生計,于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這使得“旗族”一度很流行。但到1924年馮玉祥將溥儀趕出故宮,八旗徹底解體,“旗族”這個詞就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存在時間很短。“后來愛新覺羅·溥儒(溥心畬)很積極地為滿族正名,但事情沒做完就去了臺灣。”
隨后到了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政協,雖然請了一兩個皇族到政協當代表,可是政協最早沒有滿族,當時好多滿族人就很傷心,于是山東青州(當時叫益都)、新疆伊犁地區的一些滿族就向周恩來上書說,希望承認滿族。周恩來年輕時在遼寧鐵嶺讀書,接觸過好多滿族人,能夠理解這些人的想法,后來就說應該承認有滿族這個少數民族,同時國務院不斷發文件,例如《關于今后在行文中和書報雜志里一律不用“滿清”的稱謂的通知》,承認滿族的歷史功績,保護滿族人民的情感,增進民族團結。
因此,可以說1950年以后,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民族識別工作下,“滿族”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但它的人員組成、經濟文化與認同意識都和原先的清代滿洲不同,比如清代的滿族主要生活在內地特別是北京,而現在的滿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其次,清代的滿族是都市民族,主要生活在城市(很多城市都有“滿城”),而現在的滿族主要在農村,“此滿族非彼滿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