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大選︱“超級星期二”何以“超級”
美國總統大選是一場漫長的競逐。參選者首先得在初選階段贏得本黨的候選人提名,然后才能正式參加總統競選。初選通常于大選年的1月到6月舉行。一般來說,初選是一個州或幾個州陸續進行的,但在2月或3月的某一個星期二,會有大批州同時選出兩黨的候選人。這一天的選舉結果對選情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因而被稱為“超級星期二”。
“超級星期二”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至1976年。當年的6月1日,羅得島州、南達科他州和蒙大拿州同時舉行兩黨的初選,因而被部分媒體冠以“超級星期二”之名。1984年有三個“超級星期二”,代表民主黨參選的蒙代爾直到第三個“超級星期二”之后,才一舉奠定了黨內的領先地位。自此之后,每一個總統大選年都會舉行“超級星期二”。
對于兩黨的候選人來說,“超級星期二”是他們一定要打贏的一場仗。如果能在“超級星期二”取得較大優勢,基本就能鎖定最后提名,而失敗的參選者幾無機會挽回敗局。1992年,克林頓在最初的幾個州初選中屢戰屢敗,選情告急,幸而在“超級星期二”取得大勝,順利成為民主黨候選人。2000年,戈爾和小布什也是在“超級星期二”出線成為各自黨派的候選人。
1992年,克林頓就是在“超級星期二”取得大勝,成為民主黨候選人的。總統候選人是怎么產生的
現在,“超級星期二”是總統初選階段的一件大事,但在以前,別說“超級星期二”,連總統初選都是沒有的。
實際上,美國憲法對如何產生總統候選人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制定憲法的時候,人們對總統職位的設想都是以喬治?華盛頓為模板的,認為總統就應該是眾望所歸,是最有能力和道德操守的那個人,從未想過會有相互競爭的情況。國父一代都以紳士自居,根本不屑于競選,也強烈反對組黨。
因此,最初的總統候選人都是國會的議員們集體推舉出來的,然后交由選舉人團投票,得票最多的擔任總統,得票次多的就擔任副總統。至于兩人的政見是否一致,制憲者卻沒有想過。
但在政府開始行使職能之后,不同的人因為政治觀點和個人關系的差異,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派別,政黨就應運而生了。從1796年開始,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開始由屬于某一政黨的國會議員,采用非正式會面的形式來確定。這種被稱為“巨頭會議”(King Caucus)的做法延續了將近30年。
1831年,一個叫做反共濟會黨的小黨在巴爾的摩的一間酒吧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選出其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盡管反共濟會黨影響微弱,存在的時間也不長,但由它首創的黨代會提名制卻迅速為各政黨所采納。自此之后,各大黨派都會在大選年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由各州層層選派代表參加,選舉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并商定競選綱領和政策方針。
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黨代會與總統候選人
黨代會提名制大大提高了政治參與度,但也有不夠民主的地方。因為黨代會的代表都由地方黨組織選派,一些有權有勢的地方諸侯往往能夠操縱黨代表的選拔,從而控制了總統候選人的產生。
選民直接投票選舉本黨的總統候選人的做法,也就是如今人們所熟悉的初選制度,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1888年,馬薩諸塞州的選民開始第一次直接投票選舉本黨的總統候選人。之后初選逐漸流行起來。有些州還制訂法律,規定可以進行初選,讓普通黨員來參與選拔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到1916年,半數以上的州都舉行了某種形式的初選。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初選只是表明選民的意向,對于總統候選人的產生并沒有決定權。1912年,共和黨在12個州舉行了初選。西奧多?羅斯福贏下了其中9個,但在最后的黨代會上仍然沒有獲得提名。因此,很多重要的候選人根本不參加初選,或者只選擇性地參加某些州的初選。
1968年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改變了初選的意義。當時民主黨內有兩個主要的競爭者,一個是反對越戰的參議員尤金?麥卡錫,另一個是副總統漢弗萊。盡管漢弗萊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個州的初選,但在約翰遜總統的支持下,他還是在黨代會上獲得了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這就引起了民主黨支持者的強烈不滿,他們和反對越戰的年輕人一起在會場外示威,還跟警察發生了嚴重沖突。
此次大選過后,兩黨都迅速制定了一系列的新規則,以確保黨代會的民主性,選出更能代表民意的總統候選人。如今,根據各州不同的選舉法,選民可以在初選或黨團會議中直接投票選舉總統候選人,也可以間接投票的方式選出保證支持某位候選人的黨代會代表。候選人只要能在初選中獲得足夠數量的黨代表的支持,就自動獲得最后的黨代會的提名。這就意味著黨代會不再具有決定效力,而只是一個走形式的誓師大會而已。
跟約翰遜搭檔的副總統漢弗萊“超級星期二”規模越來越大
自7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多的州把初選或黨團會議提前至選舉的開始階段進行,以便對候選人提名施加更大的影響,迫使候選人多迎合本州的需求和利益,這種做法就是“前期吃重”(front-loading)。例如,加州歷史上一直都在6月舉行初選,但在1996年就把選舉提前到了3月。加州還在1998年通過法令,規定該州的總統初選必須在3月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
除了“前期吃重”,初選還體現出另一種趨勢,就是“區域整體化”(regionalization)。這指的是越來越多的州傾向與本地區的其他州合作,在同一天舉行初選或黨團會議,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該地區的影響。比如今年的“超級星期二”將有14個州舉行初選或黨團會議,這些州大多位于南部,是美國大學聯賽的“東南聯盟”(SEC)成員,因而這一天又被稱為“SEC初選”。
“前期吃重”和“區域整體化”壓縮了初選進程,許多州的初選不得不撞車,這就使得“超級星期二”的規模越來越大。2000年的“超級星期二”有16個州舉行初選,已經打破了歷史記錄。2008年總統初選的“超級星期二”更有24個州參加,因而被媒體稱為“海嘯星期二”。
但初選集中于前期階段,亦有不良影響。如果候選人缺乏知名度,不能一開始就籌募到大量競選資金,即使能力再強,也很容易輸給那些全國聞名的候選人。因此,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出臺過規定,要求各州不能過早舉行初選,如果違反規定,該州的黨代表數量將減半。
“超級星期二”的出現和發展,背后是總統提名程序的演變。從最初的國會議員推選,到黨代會提名制,再到如今的初選出線,越來越多的民眾能夠參與到總統候選人的遴選中來。這不僅是政治民主的進步,也是媒體技術的勝利。如果沒有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的發展,如果沒有信息的快速傳播,政治參與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不可能會有今天全民狂歡式的選舉運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