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紀委機關報:如何驅散“腐敗亞文化”霧霾,關乎國家命運
“我們國人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生得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燒得好、埋得好要求人;上好學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調動工作要求人;異地遷徙取得戶籍要求人;參軍要求人;職務職稱晉升要求人,不一而足。”全國政協委員周新生曾經在全國“兩會”上發言,描摹出一幅“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的“中國式求人圖卷”。
一旦身陷變了味的“人情”困局之中,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也都是受害者,就像在進行一場看不到終點的接力賽,或是一局沒有贏家的博弈。而這一切的幕后導演,就是傳染力、滲透力極強的“腐敗亞文化”。如何驅散“腐敗亞文化”的霧霾,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世道人心。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腐敗亞文化”之所以野蠻生長,與法治“營養不良”的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我國法規制度對“腐敗亞文化”中的一些潛規則僅僅停留在“不準、禁止”層面上,具體定性定量的處罰措施有待完善;一些規章制度的彈性比較大,可操作性差,缺少明確的程序性規定,執行或監督的職能部門多頭或缺失。
制度存在漏洞、對權力的監督不到位,“腐敗亞文化”就會乘虛而入。有的公職人員認為“吃點、喝點、收點、拿點”不算腐敗,習以為常;有的領導干部潛心研究法規制度,只為在以權謀私時規避風險、順利過關;還有的人習慣于“不走前門走后門”,整天就想怎么鉆制度的空子撈點好處。
在當前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大背景下,黨紀國法日益完善,“腐敗亞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但制度的完備只是完善法治的一個方面,增強制度執行力尤為重要。只有令行禁止、勿縱小惡,方能讓心存僥幸者望而卻步,讓“腐敗亞文化”的信徒意冷心灰。這方面,香港就有成功的經驗。40年前,香港民眾在醫院看病,要向醫生塞紅包;小販被警察追,要給警察塞紅包;就連房子著火了,都要按規矩給消防隊員“開喉費”,公眾反映很大。面對這種狀況,香港廉政公署通過嚴辦送郵件找收件方要10塊錢小費的郵差,使得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人引以為戒,在全社會由此形成一種“伸手必被捉”的廉潔氛圍。
三年來,我們以雷霆萬鈞的手段懲治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充分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正風反腐同樣也是一場文化和價值觀的較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正需要清正廉明的社會風氣提供助力,需要大力弘揚新時期的優秀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
治理“腐敗亞文化”這樣的社會痼疾,必須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在社會這個大染缸里,是做一匹易受浸染的白布,還是做一塊能夠凈化水質的明礬,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選擇,而每個人的選擇匯聚到一起,往往就能形成決定社會風氣清濁的強大力量。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浙商總會首任會長馬云曾在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上倡言“浙商永遠不參與任何行賄”,他給出了自己的選擇。不參與只是第一步,只有每個人都瞪起眼來、挽起袖子,對腐敗行為絕不姑息,才能讓“腐敗亞文化”無處容身。
移風易俗、再造文化并非一日之功。驅散“腐敗亞文化”的霧霾,需要明察秋毫的法治之力,也需要春風化雨的文化引導,一點一滴地積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喚醒人心深處的公義良知,重塑廉榮貪恥的公序良俗。在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們期待更多的同行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