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梨園故夢:一周城市生活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被認為是“世界三大古戲劇”,歷經漫長歲月,中國戲曲有劇本傳世的劇目仍超過萬數,是承載歷史文化底蘊與曲藝精髓的國粹之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借助新媒體的發展浪潮,“漢服”“古風”等文化元素備受矚目。但是,中國戲曲的傳承與創新,如何在藝術性與現代化之間實現平衡呢?本周將回顧以中國戲曲跨文化交流為主題的線上分享會,借助海外學者的視角,一同探討中國戲曲的發展與傳播。
(本期主持:劉懿琛)
近期回顧
數字化治理背景下文化的跨境交流與傳播
中國戲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繁榮,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京劇、昆曲以外,中國現存的劇種超過三百余種,《西廂記》《牡丹亭》等經典戲曲作品更是成為了文學與民俗研究的重要文獻。中國戲曲既是文化遺產,同時也是與時俱進的現代藝術。戲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以詩歌化、音樂化和舞蹈化的形式呈現出來,精妙細膩的表現方式讓戲曲藝術具有獨一無二的藝術性和影響力。
8月27日,由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主辦,題為“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戲曲的跨境、交流與轉化”的分享會在線上舉辦,學者從法國漢學研究者所著的《西廂記》譯本,談到日本學者濱一衛在北平留學期間的觀戲記錄,探討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戲曲的發展與傳播。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留聲機的出現,讓“第三類型”的唱片戲曲打破地理空間的局限,實現在海外的廣泛傳播,也為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思路。在中法文化交流的歷程中,中國戲曲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在十八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馬若瑟就翻譯了中國的元雜劇《趙氏孤兒》。之后法國漢學研究者儒蓮所著的《西廂記》譯本,更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法蘭西學院漢語言文學的教材。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商業戲園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在此次分享會上,日本九州大學的學者中里見敬,通過整理中國文學研究者濱一衛在華留學期間收集的戲單、戲票、唱本和旅行日記等,綜合展現出當時中國地方戲曲的發展,也為日本學者研究中國戲曲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視角。
日本九州大學濱文庫收集的戲票
來自日本立教大學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學者森平崇文,則以地方戲為重點,以上海蘇灘藝人林步青為代表,研究清末民初上海戲曲的發展情況。1908年,由丹桂茶園戲班子在上海十六鋪建立的“新舞臺”,標志著海派京劇與改良新戲的發展。戲曲改良擺脫了程式化、虛擬化的表演形式,以更加通俗化的方式表演以現實生活為主題的戲曲作品,使得戲曲更加具有教育開化和反映現實的作用。
林步青蘇灘作品《賣橄欖》
然而,在如今的戲曲形態在“現代化”演變的實踐過程中,仍很難實現藝術性與大眾性的平衡。即便有“戲腔”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或是廣受追捧的水袖舞等戲曲舞蹈元素,新劇目的舞臺命運依舊不容樂觀。這也說明了戲曲劇本首先要具有故事性和文學性,才能通過歌舞等表演形式來實現升華。要想使傳統戲曲藝術更符合現代審美,得先使戲曲創作在現代文化環境中自我適應,再借以技術力量推動戲曲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戲曲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更多聚焦于符合外國語境的文本翻譯,同時也缺少系統保存、整理戲曲藝術資料的數字化平臺。分享會上,有學者提及倫敦舞臺劇的數據資料庫,該資料庫收集了1660年至1800年英國倫敦舞臺劇表演的相關數據和文獻資料。在新媒體發展以及數字化治理的背景下,從多維度建立起中國戲曲的數字化平臺,將為中國戲曲藝術的傳承,乃至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帶來極其重要的貢獻。
(文/劉懿琛)
本周主題推薦
書單|曲藝流傳
汪曾祺自稱是文壇的“兩棲類”,既能寫劇本,又擅寫小說。他的小說都極具“音樂感”,作為北京京劇團的專職編劇,經歷了二十余年的編劇生涯,《人間有戲》里包含“樣板戲”的談往、名人逸事、戲曲與文學的關系和習劇札記等,文章可讀性強,同時又具有較深的哲理性。
《京劇的知性之旅》有別于嚴謹的學院派研究,是源于作者自身的聽戲感悟。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京劇的行當、道具、表演藝術特點等知識,同時娓娓道出眾多梨園典故和伶界軼事,展現出京劇藝術的無窮魅力和京劇藝人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全書共分五章,是一部近代上海唱片產業的通史。19世紀80年代,蠟筒式留聲機傳入中國,20世紀初葉唱片被引入中國,1903年中國歷史上首次唱片錄音在上海完成。此后聲音的生產、復制、傳播即步入社會生活的諸多重要領域,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舞臺生活四十年》是由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記錄整理的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戲曲家回憶錄。全書共分三集,將梅家舊事、學藝經過及登臺演出、創作等情況娓娓道來,讀來有與之對坐閑談之感。該著對于研究梅蘭芳的生命史、演劇史以及中國戲曲史均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作者郭寶昌一生摯愛京劇,對京劇舞臺、源流、掌故都深有研究,又熟讀西方文藝理論,讓他對京劇藝術有著獨特的思考角度。該書從中國文化的內部梳理出了京劇獨特的美學特征,既有開創性闡釋京劇美學本質的理論高度,又具有通俗好看傳播傳統文化之美的普及特性。
線下活動推薦
上海·展覽|屏風幾曲畫生姿?特展
詳情請關注 芊荷藝術空間官微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松煙:丁健飛作品展
詳情請關注 安簃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城市交集
詳情請關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眾號
上海·劇場|小珂劇場作品《臍帶》
詳情請關注 那行NMG微信公眾號
上海·招募|你家樓下的古著市集
詳情請關注 閑下來合作社微信公眾號
北京·藝術節|2021第三屆星空藝術節
詳情請關注 身身不息微信公眾號
北京·分享會|瑠歌小說集《靈魂住著老頭的少女》
詳情請關注 聯動書匠微信公眾號
北京·講座|帽盔、火雞與石榴(1)
詳情請關注 BeijingAIR微信公眾號
北京·放映|第7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R單元中國站
詳情請關注 SIF砂之盒沉浸影像展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程新皓:浮木沉石
詳情請關注 Tabula Rasa 畫廊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拾年者 ——以“仚”字立堂
詳情請關注 仚東堂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Push!擠壓海綿”
詳情請關注 木星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胡威威《妄想癥》
詳情請關注 SE GALLERY微信公眾號
深圳·展覽|透視游戲場——張永和個展
詳情請關注 坪山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洛陽·展覽|我在故鄉挺好的
詳情請關注 2xGuan雙谷岸微信公眾號
深圳·講座|“劇場/表演”作為社會藝術實踐的媒介
詳情請關注 OCAT深圳館微信公眾號
順德·展覽|陳侗作品展:紙包不住,火什么
詳情請關注 巽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杭州·講座|一半聲音,一半哲學
詳情請關注 爵士黃樓微信公眾號
新疆·展覽|白山注
詳情請關注 白山注微信公眾號
福建·展覽|藝術便利月:NO SAMPLE
詳情請關注 影藝家微信公眾號
成都·講座|《民間影像與生活史》
詳情請關注 成都當代影像館微信公眾號
廈門·沙龍|記憶、愛與照片
時間:2021年9月4日(周六)15:30
地點: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 圖書館
詳情請關注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廈門·展覽|賈志恒個展——適度擬真
詳情請關注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線上工作坊|初中生-好夢時光旅行
詳情請關注 HOW Dream好夢時光成長手帳微信公眾號
線上征集|扔掉手機上街去,快來一起做游戲!
詳情請關注 Playpoint活動便利店微信公眾號
線上征集|錯題集
詳情請關注 STUDIO MONANA微信公眾號
講座|生根:社區策展人計劃年度總結回顧
詳情請關注 坊間 社區公共藝術微信公眾號
招募|StageNoMore《我現在所在的地方》
詳情請關注 瘋劇場微信公眾號
線上對話|社區營造老實人
詳情請關注 設計豐收DESIGNHarvests微信公眾號
線上征集|首屆“中國海門 · 卞之琳詩歌大賽”征稿啟事
詳情請關注 詩草堂微信公眾號
線上分享|唐朝和宋朝,你真的了解嗎?
詳情請關注 硬核讀書會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