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新經濟人群自述|攝影師張琦:是商業攝影師,也要有風格
1984年出生于黑龍江大慶的雙魚男張琦是位攝影師,或許他的筆名“咖小西”更為年輕人熟知。當年就讀于天津大學、特別喜歡搖滾樂的他,一直認為自己會去北京定居,卻沒想到由于工作而從2007年來到上海,加入一個創意團體,擔任中文編輯,從而喜歡上這個城市并居住至今。
作為攝影師,他游走在獨立和商業之間,為紐約時報、《That's Shanghai》、Vice等諸多外國媒體拍下時尚大片;他不僅從事攝影行業,2011年,他與DINZ共同創立Goooodie網站,通過與年輕獨立創作人對話、介紹國外創意文化、獨立策展等,來推動國內獨立文化。
他說,上海常被比為巴黎倫敦,但實際上遠遠比不上,上海的獨立藝術家、畫廊都太少太少了。
張琦自述:
我對上海挺了解,幾乎住遍了整個上海。剛來上海時,我住在大學好朋友家里,在張江高科附近。一個月以后,住在莘莊的高中同學樓下房子空了,我就搬去莘莊。那時我在人民廣場上班,住了一年我覺得來回路程太遠,于是在武勝路租了個房子,只要5分鐘就可以到單位。后來雜志倒閉,我就搬到淮海西路紅坊那邊;再后來經濟條件好了,住在長樂路;又覺得空間太小,搬去復興路。現在住在陜西南路的高層,和太太還有一只貓生活在一起。
我2012年正式成為專業攝影師,之前也出于業余興趣拍過一些照片。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的影集,對2011-2015年自己的攝影做一個總結。
這些年過去了,有些攝影師出名了,有些攝影師不拍照了,還有些獨立的攝影師完全變成商業攝影師,拍照完全為品牌服務,基本喪失了自己的風格。其實,我也是一個商業攝影師,但我挺堅持自己拍照的風格。大多數商業攝影師比較忙,沒時間做自己的項目,只在客戶要求時才會拍照片;但我有時覺得不夠盡興,在拍客戶之余,自己還會重新拍一個感興趣的,平衡一下。
目前上海的攝影師越來越多,人人都可以變成攝影師,手機也可以拍照。但競爭最激烈的還是拍江浙滬淘寶爆款服裝的這塊,剛好和我錯開了。
我會更喜歡拍一些運動的事物,以前拍樂隊,后來拍攝耐克和阿迪運動型的廣告。我在攝影時運用閃光燈比較多,一般是晚上的時候拍。如果在室外,我會選擇像浦東世博停車場那一塊的地方,特別空曠。我喜歡這樣干凈的背景。
以前人們說到藝術,第一時間會想到的中國城市,一定是北京。和搖滾樂一樣,在北京的藝術家,沒掙到錢好像也能生存,但在上海就夠嗆,必須得先活下來。北京會有類似宋莊、黑橋的藝術村,一群藝術家可以住在一起,生活成本分攤下來就比較低。但在上海沒有這樣的地方,可能南方還是比較習慣自己租房子自己住。
不過,這兩年上海私人美術館多了很多,比如余德耀美術館。畫廊也多了。但有意思的是,藝術家都不是上海的。只是,上海的市場比較好,藝術品價格比較高。每年10月,展覽中心會辦藝術博覽會。這些都很吸引藝術家。
上海與北京的區別在于,上海海派氛圍比較濃,和歐美更接近。但北京的藝術更傳統,更北京味兒,如果把這個用于時尚,會顯得沒那么時髦。在北京拍攝雜志圖片會多一些,《GQ》、《Vogue》等雜志的總部都在北京;但上海會拍攝商業廣告比較多,因為上海有很多大的廣告機構。
中國發展得很快,但很多事物是亂發展,不是分類清晰、健康的形態。前兩天我去余德耀美術館看楊福東的展覽,畫廊非把它和雨屋展覽放在一起。但顯然,雨屋面向大眾,楊福東的展覽是小眾藝術。當時有一群看雨屋的老年群體,帶著小朋友,也要去看楊福東,這就很影響其他人的觀展體驗。因為,他們不知楊福東到底是誰,但在一邊依然指手畫腳。而且,楊福東拍了很多女孩兒,穿著比較暴露一些,小孩看到這個也不好。
在上海住久了,我也不會去其他城市。我不太喜歡北京的生活環境,雖然我是北方人,但還是覺得太干燥了。可能年紀再大一點,會搬到國內別的城市養老,上海空氣環境太差;但如果為了工作發展,一定繼續待在上海,因為上海的商業氛圍全國最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