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照片|半個世紀前的“姑蘇五老”,不是老炮兒也不是老克勒
不是痞氣十足的““老炮兒”,也不是裝腔作勢附著洋氣的“老克勒”,“姑蘇五老”顧頡剛、王伯祥、葉圣陶、章元善和俞平伯身上散發著一股子善良、溫情、內斂、自律、嚴密的文化精神。從這點上看,姑蘇文化應該是上海文化的老師。
前排左起顧頡剛、王伯祥,后排左起葉圣陶、章元善、俞平伯我收藏的人文老照片中,對于這張“吳中五老”舊影格外喜歡。照片中前排左起顧頡剛、王伯祥,后排左起葉圣陶、章元善、俞平伯,這五位老人聚在一起留下這張寶貴的合影是在1966年的春天,有人說是1970年,不確。1970年是農歷“庚戌年”,而照片背面有葉圣陶一首題詩:“弱歲同窗丙午春,喜今垂老尚相親”,“丙午”年當是1966年,五位老人在“文革”風暴的前夕留下了這張彌足珍貴的合影。也有人稱這張照片為“蘇州五老”,蘇州人杰地靈,文化淵源深厚,我覺得稱為“姑蘇五老”也許更為確切,因為這五個老人是百年中國文化史上的五座山峰,今人是很難企及和超越的。
“姑蘇五老”,令人望而生畏。五人之中,我讀顧頡剛先生的著述最多,現在許多人說中國民俗學的這個那個,其實顧頡剛先生是中國民俗學真正的開山祖師,近百年來,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足跡遍踏中國南北各地,是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創辦民俗學會和禹貢學會,為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亦是古史辨學派的創建人。新中國成立后,任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古史辨》、《尚書通檢》、《秦漢的方士和儒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并主持標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等。
文人之間最可貴的是真情。五老“草橋同窗”寄深情,“草橋”為蘇州一中的前身,“幼年同窗讀,繼之同校肆。”在“烽火連天”國難當頭的歲月相呴相濡,到古稀耄耋之年更是難舍幾十年的情義。1973年顧頡剛題詞中追憶自己與王伯祥、葉圣陶三人少年時經常去玄妙觀覓書情景。為此葉圣陶在題《桐橋倚棹錄》一詩中寫道:“玄妙觀中三少年,老寓京華東城道。重諷俞公題敘詩,緬想幼倚桐橋倚棹。俞公懷古憶兒時,醞釀性情鑄雅辭。七里山塘宛在目,故鄉清嘉系人思。”這些年高德劭的老友相知相交數十年,情誼深厚,成為終身摯友,絕代風華,同時也譜就中國文壇的一段佳話。
順便說一句,對于老男人,我一直不喜歡痞氣十足的“老炮兒”,也不喜歡裝腔作勢附著洋氣的“老克勒”,唯獨喜歡“姑蘇五老”身上所散發的那股子善良、溫情、內斂、自律、嚴密的文化精神,從這點上看,姑蘇文化應該是上海文化的老師。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