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東中學背后,關于聶氏家族的順境與逆境
看一個大家族,看它在順境。
今日遼陽路、惠民路口,曾有屬于聶氏家族的建筑群。掃開墻上的二維碼可見:聶氏住宅占地面積約824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積1450平方米,其余為花園和附屬建筑(現已不存)。建筑分為兩部分,近惠民路一側為1幢西式獨立別墅(建于1930年),近霍山路一側為2幢石庫門住宅(建于1926年),樣式中西合璧,每一單元的平面布局均是中間作廳堂,兩側為廂房,另設假三層,有衛生設施。聶氏家族聶緝椝(1855—1911),湖南衡山人,清末官僚資本家,歷任上海制造局總辦,蘇松太兵備道(當時的上海最高地方行政官員),浙江、江蘇、安徽、湖北等四省巡撫,在當時的洋務運動以及外交、國防工業建設、軍事后勤和經濟改革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在任期間,聶家成為上海的一門望族。聶緝椝去世后,由其夫人曾紀芬(1852—1942,曾國藩的小女兒)主持家政。其子聶云臺(1880—1953),曾任上??偵虝L、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華董,創辦了中國最早民族資本企業之一——恒豐紡織新局,即恒豐紗廠。
看一個大家族,更看它在逆境。
1937年,曾紀芬的子女為了安全起見,把她從遼陽路靠近霍山路的老宅接到當時相對安全的法租界地區暫住。她隨身只帶了幾件換洗衣服,卻指明要帶著縫紉機。她說,要用它替將士們縫制衣服。不久,留守遼陽路老宅的用人灰頭土臉、淚流滿面地來投奔曾紀芬。原來,老宅被日軍占領,屋內所有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當時曾紀芬已經85歲,大家都唯恐她傷心生氣。殊不知曾紀芬看到用人們后,平靜地問:“你們全體都出來了嗎?大家都平安嗎?”用人們自責道:“我們沒看好老太太的東西。”曾紀芬又安慰道:“人平安就好,東西是不要緊的?!笨奁挠萌藗冸y以置信地抬頭,看到的卻是一家之主的老夫人點頭微笑。
這個故事,伴隨著聶家后人的發展足跡,流傳到世界各個角落,也被曾紀芬的曾孫女聶崇彬用文字記錄下來。
在女子足不出戶只能相夫教子的年代,這位老夫人何以能有這樣的胸襟?
2016年市東中學100周年誕辰,聶崇彬與時任校長金輝攝于緝椝樓前。聶崇彬 供圖
向現代工商家族轉變
20世紀初,上海灘群雄逐鹿。在各色“上海夢”的傳奇里,聶氏家族稱得上出類拔萃。
曾紀芬本人是曾國藩的女兒,丈夫聶緝椝是高官,又出身于翰林家庭,可以說在傳統仕宦之家獨占鰲頭。但有感于清廷的沒落和官場險惡,聶緝椝曾立下規矩:“聶家子孫再也不要做官?!痹o芬生育八子四女,皆受到良好教育。從她這一代人開始轉變,到兒子聶云臺一代,聶家已經完成向現代工商家族的轉變。
《楊浦百年史話》中“聶氏家族與恒豐紗廠”一節提到:在如今的許昌路、楊樹浦路、遼陽路和霍山路一帶,還能隨處發現聶家以前的企業和居所。一些當地的老工人、老街坊也依稀記得點點滴滴的陳年舊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坐落于楊樹浦路許昌路原華盛路3號的聶家的骨干企業:恒豐紗廠。
《上海紡織工業志》中顯示:聶云臺,自幼隨父居滬,少年時延師就讀,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回原籍參加童試,考取秀才。此后,他跟隨外國人學英語及電氣、化學工程等知識,雖未進過正式學校,但頗有學識,英語尤為熟練。光緒三十年,聶緝椝出資租辦華新紡織新局,改稱復泰公司,聶云臺任經理。后華新紡織新局被聶家收買,改組為恒豐紗廠,聶云臺出任總經理。
聶云臺經營企業,強調工廠的功效,即“出貨好、成本低、售價高”。1915年,他率先將蒸汽引擎改為電動機,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加了產量,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此時,穆藕初的上海德大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創辦的上海申新紡織第一廠剛剛開工投產。
當時正值中國棉紡織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恒豐獲利頗巨。1919年,資本總額增至90萬銀兩,紡錠1.8萬枚,織機640臺。后又進行較大規模的設備更新,紡錠增至4萬枚,并增設了二分廠及布廠。同時,聶云臺又不斷拓寬投資領域,自1919年起的幾年中,招股集資創辦大中華紗廠,有紡錠4.5萬枚,規模設備為當時一流,被稱為模范紗廠。又與王正廷、錢新之合資創辦華豐紗廠,有紡錠1.5萬枚;與張謇、榮宗敬合辦中國鐵工廠,自制紡織機械;與穆藕初、聞蘭亭合辦中華勸工銀行。此外,他還投資大通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泰山磚瓦廠、益中福記機器瓷電公司、中美貿易公司等企業,并在這些公司中分別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董事等職。企業經營活動的成功,使他迅速成為當時上海工商界的著名人物,先后當選為華商紗廠聯合會副會長和上海商界領袖。
聶氏家族在遼陽路老宅留影
楊浦濱江的湖南話
資料顯示,這時的上??偵虝梢粋€商人自行發起的經濟組織銳進為一個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政治組織。剛過不惑之年的聶云臺當選總商會會長,“是近代上海新興商人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他曾說:“人類處世,歷一時代有一時代相應之生活”,要把握住今后三十年中“新思潮發展”的歷史契機,振奮精神,奮起直追,不要再錯失時機。
聶云臺年輕有為,鼎力革新,大膽廢除廠內原先的人事弊端。當時報紙稱贊他:“以恒豐紗廠之余利,設免費學額獎勵士子留學。亦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也。”1917年,聶云臺與黃炎培等人發起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任臨時干事之職。聶在廠內辦技術培訓班,共8期,請外籍專家講授新技術、新方法,還與南通一家工業學校聯手,培養技術工人,被他送出國培養深造的前后有數十人。這些早期受訓的技術人才,許多后來成了紡織界的精英和領導。
1922年以后,民族棉紡織業受到日商企業的排擠和打擊,聶云臺的企業也遭到巨大挫折。恒豐廠以舉債度日,陷入一蹶不振的困境。1938年后,恒豐落入日軍之手。
從遼陽路、惠民路出發可以步行抵達位于楊浦濱江的恒豐紗廠原址,這或許是聶氏家族選擇在此建立家族住所的原因。聶緝椝去世后,曾紀芬是家族精神領袖,身為大臣之女、一品夫人、巨賈之母,她治家有道,統籌大家族十分得法。所有子弟都要學會下廚做飯,且注重體育。聶家孫輩組成的籃球隊,在當時滬上頗有名氣。有趣的是,雖然住在黃浦江畔,但滿堂子孫到了吃飯時間,還是會說“恰飯”。湖南口音在大宅里還是第一通用語。
聶家的籃球隊
一所開風氣之先的學校
傳統科舉出身的家族,也將尊師重學的理念反饋于現代社會。1914年,聶云臺捐地十余畝,用于培開爾路(今惠民路)荊州路口開辦學校,翌年落成。1916年,學校正式命名為聶中丞華童公學,2月21日開學。1941年,學校改名為聶緝椝中學,即今日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上海市市東中學)前身。
1948年,已臥病在床的聶云臺特意為校史寫道:
“東區以工人居多數,應注重職業教育……設金木手工科,欲使學生畢業后有工業上之基本知識,及實際之技術訓練……時聘英籍教員三人,華教員四人,而兩年間,學生僅百人。余商之工部局,請其將本校學費,特別減輕,他校三十元,本校只收二十元,余并自設獎學金十數名……恒豐紗廠職工子弟入學者,亦由舍下代付學費,七八年后,始滿四百之額,足見當時開風氣之不易……迄今三十余年,戰亂之后,校舍僅存,儀器設備,完整無損,在蘇省境內各中學中,可首屈一指,學生有千余人之多。”
這樣一所在當時開風氣之先的學校,為東區的工人子弟帶來更廣闊的視野。1919年,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積極參加了學生會的五四愛國活動。學校注重木工、金工,特設有兩個實習教室,內中工具冠于滬上,并聘有技術人員任教,這在當時上海的中等中學是首創。該校校史顯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犧牲的費達夫烈士(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就是該校學生。1943年,學校建立了共產黨地下組織,在滬東地區頗有影響。
1937年,遼陽路上的聶家住宅被日軍占領,1945年,聶家收回房產后將其出售。兩處房屋之間的花園和網球場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拆除,建造了亞明燈泡廠的辦公用房,將原先連通的兩片建筑隔斷。2015年聶家住宅被公布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點擊這里查看原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