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政廳|單靠撿樹葉這事兒是賺不了錢的
最近,日本德島縣的上勝町在中國人的微信朋友圈內又火了一把。不少微信公眾號以諸如“撿葉子也能賺大錢”等標題,介紹了作為上勝町經濟支柱的“裝飾樹葉”產業。
其實,上勝町起死回生的故事,在日本早已家喻戶曉。十年前,就有不少日本媒體,對該町的裝飾樹葉產業進行了取材和報道。該地知名度真正達到頂峰,是在2012年。該年9月,以上勝町為原型的電影《彩色人生》,在日本各大電影院上映,吸引了全國民眾的目光。此后,作為“地方創生”的典范,上勝町仍不時在各色電視節目和報刊雜志上亮相。
上勝町裝飾樹葉的故事,能流傳十數年,確實證明了它的成功。但在上勝町個案背后,日本農村共同面臨的困境,以及政府和民眾的對策,可能更值得我們思考。限界集落和地方創生
伴隨戰后日本經濟復興的,是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即便在日本發展速度減緩甚至進入蕭條之后,人口的不平均分布,也長久維持了下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限界集落”這個詞在日本國內被使用得愈發頻繁。它所指的,是那些因年輕世代向城市流動,而導致常住人口中65歲以上居民的比率占到一半以上的村落。
這些村落,實際難以再維持冠婚喪祭等社區共同儀式,從而失去了后續發展的活力。它們只能在與外界的隔離中慢慢走向滅亡。
最早的限界集落,主要由一些交通不便的深山和離島村落組成。近年來,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在日本全國推進,越來越多的一般村落也慢慢有了變成限界集落之憂。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2006年的調查,10年內可能消失的村莊在全國約有423座。而在更長遠的時間內,有2220座鄉村有徹底消失的可能性。可以說,如何進行地方創生,以應對村落的過疏化,并增加財政收入和吸引人力回流,是日本農村急需面對的議題。
作為本文焦點的上勝町,本來可以說是限界集落的“最佳”候補。坐落在四國島德島縣的上勝町,距離縣府所在地德島市約一個小時車程。作為整個四國島上最小的町,上勝町總面積僅有109.68平方千米。而其中85.1%又被山林占據。真正可以用來耕種的土地只占1.9%。戰后的1955年,上勝町由兩個小村莊合并而成。當時總人口超過了6000人。而根據2015年的數據,現在該町僅有836戶家庭,人口約1696人左右。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占到了總人口半數。
更為糟糕的是,從1981年開始,作為町重要財政收入的木材和蜜柑產業接連遭受沖擊。本來隨著日本經濟增速放緩,對木材的需求量已將大大降低,再加上日本政府1980年左右陸續開放了木材進口的限制,從而使得上勝町的木材在競爭中失去價格優勢。接著該地又受到寒潮襲擊,農業經濟開始一蹶不振。
就在上勝町陷入發展的泥沼之時,一位叫做橫石知二的農業指導員挺身而出。雖然一些媒體渲染橫石作為外來者的身份,但其實他的出生地就在德島縣的德島市。1979年,橫石從同縣的農業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到了上勝町的農業協同組工作。也正是他為上勝町的裝飾樹葉產業奠定了基礎。所謂的裝飾樹葉,在日語里被稱作“つまもの”。日語漢字寫為“妻物”。在封建時代的日本人看來,葉子和花等裝飾物就像妻子一樣,輔佐著和式料理的主餐。雖然僅有輔佐之用,葉和花卻不可缺少。特別是在今天日本各地高級的和食料亭里。作為最能體現和食季節感的點綴,新鮮的裝飾樹葉存在大量需求。
看準這一點的橫石,開始在上勝町推進裝飾樹葉的產業化。在他看來,裝飾樹葉的原料在村里隨處都是,而且所需勞動力也比傳統農業小得多。這正合適已經進入老齡化的上勝町。
1986年開始的上勝町裝飾樹葉產業,起初只有四戶家庭參與,第一年的銷售額僅有116萬8930円日元。而在橫石的不斷努力下,裝飾樹葉的銷售額在1994年突破1億日元,更在2003年突破了2億日元。
現在,全村有200戶左右人家,加入了裝飾樹葉的行業,年間總銷售額約2億2903萬日元。投入到產業中的生產者,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其中更不乏已八九十歲高齡的老爺爺老奶奶。
正如媒體報道的,由于老年人都投身于這項事業,村里的養老設施紛紛關閉。不少老奶奶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年就可創收千萬日元。同時,村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大規模回升。
另一方面,上勝町的成功更是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不僅在村里長大的孩子紛紛回到故鄉,連其他地方的年輕人也來到這個充滿機會的村里開創自己的事業。就這樣,通過裝飾樹葉產業的發展,橫石知二不僅在經濟上救活了上勝町,更給這個村子的未來注入了活力。
裝飾樹葉的產業化
說起來,上勝町裝飾樹葉的故事,之所以在中日都受到關注,其原因可能在于產業原材料的特殊性。在外人看來,采摘隨處可見的樹葉并賣出一個好價錢,像是一個幾乎沒有成本的生財之道。但其實,在上勝町看似輕松的成功背后有著一個完整的生產體系的支撐。
作為一個高度專門化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裝飾樹葉產業有著其他產業不具備的高要求。生產者所提供的樹葉,需要根據季節和作為消費者的料亭的要求而隨時變化。一開始時,橫石和生產者并未對這一點重視。但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不經規劃采摘的樹葉,無法在市場生存。
于是,在進行調查之后,橫石開始給裝飾樹葉的采摘定下一系列規范。舉例來說,日本料亭所需要的裝飾物,其實比自然界中花葉的實際盛開期要早一點。而上勝町也根據這一情報,在盛開期之前,就開始了種植和采摘的準備工作。
另一方面,作為生產者相對自由的集體事業,如何統籌生產,并實現較公平的利益分配,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而橫石知二的團隊,依靠的是一套有序的情報體系。作為產業代表,橫石和員工們首先依靠專業的市場分析,來搜集全國裝飾樹葉的需求,并確定上勝町所能爭取到的份額。之后,總部會在第一時間把需求總量告知全村的生產者。而每個生產者在得知總需求后,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自己單獨的生產決定,并反饋給總部。按照先來后到的競爭順序,總部會把工作分配到每個參加的生產者手中。
橫石還在每個生產者的包裝盒上裝上特質條碼,通過它能夠追溯每一個產品的負責人。每個月,總部還會公布銷售排行以激勵大家參與。這樣做,同時防止了生產的不足和過度。而競爭機制既讓村民們充滿了干勁,也避免了行政對利益分配的過度介入。
為第一時間把信息傳遞給每個生產者,這個偏遠小鎮始終站在技術革新最前端。一開始,生產信息主要通過村里原有防災系統傳遞。每個家庭靠傳真機來接受來自總部的信息。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橫石知二團隊開發了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個人電腦。這不僅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也給每個生產者搜尋信息并作出是否生產以及生產多少的決定提供了方便。2010年后,上勝町更與日本最大的移動設備運營商之一的NTT公司合作,開發了專供村里使用的、加載了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這樣一來,生產者們即使在勞作時,也能第一時間收到關于生產和市場的信息。總部收集到規定量之后,會將這些產品統一發出。通過專機或卡車,上勝町的裝飾樹葉會被運送到從北海道到九州全日本47個中央市場。在那里,中間商人又會對樹葉進行拍賣。最后,經過中間商之手,裝飾樹葉被販賣到全國各地的料亭和旅館。
依靠著這一成熟的系統,上勝町出產的裝飾樹葉,成功占據了日本全國裝飾樹葉市場80%的份額。而在2013年日本和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上勝町更是開始了新一輪的努力,試圖打開更大的海外市場。
成功背后
在上勝町依靠裝飾樹葉成功進行了地方創生之后,不少人開始思考:上勝町成功背后的秘訣何在?它是否可被復制到其他地方呢?
在我看來,至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一步思考上勝町的成功。
首先,上勝町裝飾樹葉產業的成功,既依靠強有力的個人領袖,又依靠來自政府的政策支持。
媒體紛紛把上勝町的奇跡歸結到橫石知二個人的努力。確實,在日本地方復興的潮流中,有力的領袖往往是成功保障。
除了上勝町之外,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石川縣的神子原地區。該地在被稱作“超級公務員”的高野誠鮮的帶領下,進行了把地產米送給羅馬教皇等一系列品牌塑造活動,從而使神子原米一直行銷至今。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地方和中央政府為地方復興提供的有力支持。
在上勝町,橫石所開設的裝飾樹葉公司,建筑物就設在町政府,公司成立之初70%的資金,更是直接來自町政府的資助。1999年,在得到了當時的通產省1億日元的資金支持之后,橫石才開始了一系列對生產信息化的推進。
另一方面,現在橫石公司開展的吸引年輕人來上勝町的活動,也得到了日本內閣府的各種幫助。2010年開始,在內閣府組織的“地方實習生”項目的框架下,已有超過500名實習生來到上勝町,和農民們一起生產、生活。其中半數以上是20-30歲的年輕人,而大學生比例也超過了50%。在這五年里,更有超過20位的實習生,選擇留在當地常住并開始新的事業。
其次,有不少日本學者都指出,在現階段,不管是城市里的社區營造還是農村里的地方創生,女性往往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日本傳統的就業格局之下,男性的社會關系往往更靠工作中所產生的“業緣”的支撐。相比之下,女性有更多時間拓展所在社區的“地緣“。她們不僅對社區有更深的歸屬感,同時也對社區了解更多。
在上勝町,我們看到的也是類似情況。村里的男性,不管是從城里退休回鄉還是一直在本地從事農事,他們對鄉村事務的投入與歸屬,相比女性來的更為淡漠。裝飾樹葉產業,不僅在剛開始時就是依靠幾位女性生產者的投入才得以開展,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依靠高齡女性群體的參加而得以為繼。
最后,不得不探討的是,上勝町這一案例的可持續性。
和其他成功的地方創生項目不同,上勝町的裝飾樹葉產業并沒有強烈的“地方性”。這些樹葉既不是上勝町特有產物,而橫石的企業又不對全國的物流系統占有壟斷權。現在上勝町的成功,似乎可歸結為起步早與集中化程度高。但這卻不是項目未來能繼續成功的保證。
上個世紀,日本確實還沒有太多成熟的裝飾樹葉產業,而在今天只要在搜索引擎隨便一搜,就能發現靜岡、長野、高知等地十幾家同樣生產裝飾樹葉的店鋪。市場競爭可謂日趨激烈。并未通過“地方性”為裝飾樹葉添加附加值的上勝町,要如何繼續發展下去,我們拭目以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