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錯,AI能打敗李世石,不過,AI能成為莫扎特嗎?
原創 新傳研讀社 新傳研讀社
寫在前面 guide
和所有嶄新的前沿技術一樣,人工智能引發了人類社會的雙向迷思。一方面,我們暢想AI能為人類社會做出什么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擔憂它會摧毀何種文化。如果說用AI來完成數學意義的計算工作已經被多數人所接受,那么,用AI創作的音樂,也可以被稱為創意性藝術嗎?這對很多人來說仍舊是一個不確定的難題。
本期推送為你準備了發表在2021年第7期《新媒體與社會》(New media & society)上的一項研究。研究者通過實驗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這篇論文同時在人機互動領域中,創新性地應用了期望違背這一傳統的人際傳播理論。
我們為你摘取了這項研究的核心觀點,如果你想了解全文,或對這篇論文加以引用,請回復“莫扎特”。
參考文獻:Hong, J. W., Peng, Q., & Williams, D. (2021). Are you ready for artificial Mozart and Skrillex? An experiment testing 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 and AI music. new media & society, 23(7), 1920-1935.

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從多重視角侵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自動駕駛汽車和個人AI助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期待和恐懼幾乎是一樣多的。隨著Alpha Go戰勝李世石,一些人認為人工智能有可能威脅到人類的存在。不過,Alpha Go的勝利,仍舊是數學的勝利。在創意和藝術領域,AI又能做到什么呢?
傳播學研究者或許并不關注AI“客觀上”究竟做得如何,相比之下,他們更感興趣的問題是:人們會“主觀上”如何評價AI作曲的音樂。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即便AI可以成為一位稱職的作曲家,人們仍舊難以接受這一事實,進而對它采取一種較為負面的評價?

實際上,人工智能與音樂(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usic,簡稱AIM)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如今,AI不僅可以負責作曲,還可以進行演奏甚至音樂教學。研究者們對此仍頗有擔心:AI究竟會成為作曲家的朋友,還是作曲家的敵人?我們對此做好準備了嗎?
相比之下,Alpha Go的勝利仍舊在人類的預期范圍之內,因為純粹數學能力方面人類的局限性,在計算機到來之時,人類就已經有所預期。但AI制作音樂仍舊是一個謎團,因為這意味著AI擁有了創意性——至今為止,創意仍舊是一個僅被用于形容人類的形容詞。

研究問題:AI音樂靠譜嗎?
Chamberlain等人曾做過一項相關研究,發現人類對于AI藝術的感知與他們對AI創意性的態度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人們對AI越是呈現開放的態度,就越會享受AI創造的藝術作品。果真如此嗎?
這一發現讓本研究的作者聯想到了期望違背理論(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簡稱EVT)。這項理論認為,相比人們沒有任何期待,當他們認為事情比自己預計的要更好時,他們就會認為結果更加可以接受。換言之,正向的意外會大大增加人們喜歡的程度。相反,則會造成喜歡程度的降低。在這一理論之中,關鍵問題在于既有的期待值。

最開始,這項理論被發現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研究之中,隨后又被引入到了計算機中介的人際傳播之中。如今,本文的作者進一步將其發展到人機互動之中。換言之,作者想知道人們對于AI創作音樂的既有期待,如何影響他們對AI藝術的評價?
除此之外,音樂類型也可能是一個影響因素。古典音樂一直以來被視為精英文化。也許人們能夠接受AI創作“學貓叫”,畢竟,這種網絡流行歌曲本身也鮮有創意。不過,人們是否能接受AI成為下一個莫扎特,創作古典音樂呢?
基于以上三個問題,作者設計了一項2(期望證實 vs 期望違背)X2(正向評估 vs 負向評估)X2(EDM vs 古典音樂)的實驗研究。人們對于AI的態度作為協變量出現。因變量則是人們對于AI創作音樂的主觀評價。最終,作者通過MTurk收集了299個有效的參與者,年齡從19-73歲不等,男性在其中占61.9%。

研究發現:態度很重要,事情很復雜
這項實驗研究的發現如下:
第一,人們對于創意AI的既有態度,與他們對于AI創作音樂的評價呈現正相關,不論AI創作的音樂是古典音樂還是EDM。
第二,相比于AI音樂符合自己預期的人,那些認為AI音樂超出了自己預期的人并不會給出更高的評價;相比于AI音樂符合自己預期的人,那些認為AI音樂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人卻普遍會給出更低的評價。
第三,人們并不會因為音樂種類的不同,而影響到他們對于AI音樂的評價。

研究意義:擴展期望違背理論的時候到了!
這項研究首先的發現是:人們對于AI藝術的態度,是人們評價AI音樂的先決條件。按照作者的原話來講:“對于新事物之美的鑒賞,來自于開放的態度。”這意味著,在后續的HMC研究之中,我們必須記住:人們對于機器本身的既有態度,將一直是需要被重要考慮的因素。
其次,這項研究延展了EVT理論的適用范圍。有趣的是,論文發現對于音樂評價的期望違背在古典音樂中被發現,在EDM中卻沒有被發現。這可能會成為EVT理論的一項發展。這可能是因為相比其他類型的音樂,EMD音樂(電子音樂)一直以來就被人為“沒有那么人類”(less human)。換言之,AI創作EDM這件事,對人們造成的認知失調會小很多。
最后,這項研究也可以被用于擴展我們對于人機互動(HMC)的理解。既有研究較多關注人與機器的社會互動,尤其是人們是否會像和他們的同類一樣,與機器產生互動。不過,這項研究卻創意性地關注了HMC的另一個側面:人類對于IA創意的評價。更重要的是,AI創作音樂并不僅僅是藝術,還有可能在未來被應用在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之中,這也意味著,我們對于HMC的考察,應該有更加宏大的視野。
原標題:《沒錯,AI能打敗李世石。不過,AI能成為莫扎特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