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許江:驀然回首,畫葵已是十二年
在一次畫展上,一位學生問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對作品的評價。許江說:“你不要把這張畫太當一張畫來畫,你要把它當一條路來走。一張畫畫得好或者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夠持續地畫下去。如果你把它當成一條路,你就會十張二十張地畫,自己就會不斷地打開。”
12月3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華藝術宮、中國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東方葵Ⅱ——來自葵園大地的報告”許江藝術大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并將持續到2016年2月28日。此次展覽是許江近十二年創作生涯的集中展示,共展出“葵園”主題的大型油畫作品六十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
許江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覽現場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專訪時說:“如果說葵曾經是我們這一代人獨特的親身經歷,我希望這樣一個曠日持久的描繪和表現應該進入所有人的生活,去點亮它可能有的記憶。”
本次展覽依照中國藝術傳統中特有的觀物方式,分為四個主題板塊:“俯仰-共生”、“重屏-東方葵”、“層覽-葵平線”以及“綜觀-百塑百葵”。這四個板塊以雕塑、油畫、水彩等藝術形式,突顯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與美學特質。其中,“俯仰”是指展覽序廳中訇然聳立著的雕塑葵群,它們如同暗夜中的流火,奔涌、升騰,凝聚而為一代人激越的精神塑像,展現出“俯仰一世”的人生興懷和歷史感慨。
“重屏”部分則以十四道大型畫屏展示了許江最新創作的油畫巨制《東方葵》系列,呈現出層巒疊嶂、黃鐘大呂般的恢宏氣度。“層覽”以陣列般的油畫長卷向中國畫的手卷傳統致敬,展現出一個遼遠而雋永的橫軸視界。第四部分“綜觀”中則展出了凝重奇崛的鑄銅雕塑《一花萬果》以及百余件紛紜群化的水彩作品,探討東方美學中“淺深聚散,萬取一收”的觀象之道。
展覽現場此外,本次展覽還呈獻了一個題為“此在即詩”的文獻展,梳理出藝術家12年來所經歷的葵園發生現場和展示現場,并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許江創作中的十個關鍵詞進行了深入解讀。
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許江帶著他一貫激越慷慨的談話風格,講述了自己12年前在土耳其小亞細亞高原與“葵”的不期而遇:
“2003年8月的一天,在小亞細亞高原,我驀然遭遇一片夕陽下的老葵。那葵鋼澆銅鑄一般,與大地渾然一體。它們正朝向同一個地方,太陽從它們身后緩緩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們自身,那曾經向陽花開的一代人。那一瞬間,我所有的關于向陽花的經驗——那時代的群體命運和現實的風雨滄桑,那交疊我心并在記憶中蒸煮了幾十個年頭的經驗——被怦然激活。我看到了將一代人的生命歷史性地活化而為的存在。我不僅看到了葵,而且看到了葵的荒原表情,看到了一個季節和站在季節邊上的自己, 從此開啟了我的葵園繪畫。每次創作,我都仿佛回到那里,回到那個夕陽西下、大地蒼茫的‘眾神的黃昏’。那個時刻是我葵園記憶的起點,也是我后來無數葵園意象的家園。”
此后,許江陸續遭遇了生命中五個愀然于心的葵園現場,并從這些發生現場中反復自我開啟,進行描繪:從小亞細亞高原的“遠望當歸”,到內蒙古雪原的“滄桑如醉”,從象山葵園的“重生之煉”到阿爾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興南北湖的“此在即詩”。在這段持續十二年的生命遠旅中,許江“從遠方回到本土,從俯瞰的天空回到滄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園”。近十年來,許江的“葵”系列, 先后在北京、廣州、上海、臺北、美國華盛頓、德國德累斯頓等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機構展覽。2014年,“葵園”系列以“東方葵”為題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受到廣泛關注。這一次,許江攜其最新作品、帶著東方葵的“發生現場”來到上海中華藝術宮,這是葵園系列的一次最大規模的總結性展示,同時也是一份來自葵園大地的視覺報告。
對話:驀然回首,畫葵已是12年
澎湃新聞:這次上海展覽的內容,與過去多次“葵園”系列相比,新的看點有哪些?
許江:這次展覽最明顯的就是“驀然回首,畫葵已是12年”。這12年畫葵使我突然警覺,12年是一個生肖的輪回,是一代人的結點,12年前與我一起到土耳其的同行者都已經成熟了,12年前看葵的孩子可能現在都已經長大成人。如果說葵曾經是我們這一代人獨特的親身經歷,那我希望這樣一個曠日持久的描繪和表現應該讓它進入生活,去點亮它可能有的記憶。
十二年來,我到過無數個葵園。這十二年,是令人心愀的一段持續生命長跑,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回應。這次會搞一個葵園故事會,每個人心中都活著一片葵園,不同的葵園,或者不同的植物,請大家把跟這個植物的對話談出來,我覺得這樣可能使大家會關注身邊的東西。
澎湃新聞:葵園系列今年是第12年,今后還準備繼續畫這個題材嗎,你自己怎么看待這一系列的意義與價值?
許江:原則上說,其實我們是身不由己。五片葵園不是我事先想好的,是不由分說地而來。我覺得精神的東西是有一種延續。通過這幾年的梳理,我一直講葵里面有一代人的精神性,其實就是有一種人民性,人民這個主題悄然地聯系上了,葵代表的是經歷滄桑卻有脊梁、有骨氣、有擔當、有懷抱的人。我的葵看起來是個人的經驗,也是一代人的精神呈現。
澎湃新聞:這次的展覽,我們看到早期水彩畫、葵園十二景,以及油畫和巨幅作品、雕塑、文獻展等,從展覽形式架構上而言也很獨到,這些都是分開做出來的嗎?
許江:其實都是身不由己地做出來,但是現在放在一起,是跟他們商量策劃出來的。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大量的文獻展和裝置展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視覺圖像不僅僅在墻上,它到空間里去了。繪畫如何占據空間,這很難,我在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像面對一張張閱覽桌一樣(看畫),就像站在高處俯臥群山,這樣就把墻上的畫給解放出來,變成空間里面的了,是這種更好的交流。
澎湃新聞:你身兼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職務,怎么平衡學校管理與藝術創作的關系?許江:治理學校是我的事業,但是繪畫是我的生命。我為學校花了很多心思,我治理學校的文本可以出10本書,每天早上起來,我會為今天要講什么話寫幾張,很少有人這樣。還有一個,我給200多位老師寫過展覽前言。這對于我是一個考驗,我是要為他們畫像的。所以,我治理這個學校是花了很多心血的,但是我自己還是更希望成為一個畫家,一個好的畫家。從2006年到今年,8年,我幾乎每年辦一個大的畫展,出一本畫冊。
澎湃新聞:每一次展覽后,你認為你的繪畫會產生一些變化嗎?
許江:有。我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向自己的展覽學習。上一次“東方葵”展覽完了以后,那天我就想回工作室畫畫,我看到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覺得還不夠。在畫室里面看和在展廳里面看,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到很多作品,它被掛在那里的時候,看起來很精美,其實在畫室里面就已經畫過頭了。所以如何向自己的展覽學習很重要,也很有趣。向社會學習,向葵園大地學習,向自己學習,并且超越自己。
澎湃新聞:這次展覽, 是葵園系列的一次最大規模的總結性展示。你考慮過葵園這一物象之后如何再去表達的問題嗎?許江:我覺得很有趣的就是,所有的詩和音樂最奧妙的就是重復。就好像這次展覽策劃引用的《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實際上,全篇,只改了六個字,它的共鳴在哪里?共鳴在“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這就是你剛才講的音樂中的合奏,因為這個合奏出來的時候,大家自然理解了。
澎湃新聞:在創作葵園的十二年中,你是不是會有意無意地去忽視別的物象?或者說葵一個物象已經足夠承載內心的表達?
許江:我們今天其實已經看到太多的東西了。我希望把大家召喚到葵園來,在這個平臺上融合,然后看看它能不能將融合起來的勢能轉換成我們生命的感受,這個生命的感受轉化成(繪畫)語言,這兩個轉化是很難的。但是要做到這一點要有一個長久的塑造,所以我們的詩歌才要不斷迷離,好比“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一唱三嘆,嘆到你心里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