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義勇為者被攻擊,法治日報:法律決不允許無底線的網絡營銷
最近,一起因救人事件引發的反轉輿情成為社會熱點:3名女孩不幸陷入海溝,17歲男生韓興博和同事將她們救出,韓興博卻不幸遇難。就在人們感動于韓興博的見義勇為時,網上傳來了所謂被救女孩的“回應”:“求他救了嗎?”冷血的態度引發了網民鋪天蓋地的憤怒和鞭撻。然而,讓人尷尬的是,無論是最初某個女孩的“冷血回應”,還是其“哥哥”的“誠懇致歉”都是“李鬼”所為。事實上,三位女孩在事發后都主動向韓興博家人表示感謝,并在韓興博葬禮上向英雄下跪致意。
本是一場感人至深的義舉故事,卻被一些追逐流量的人,遙相呼應地編排成了荒唐無比的鬧劇。對于這些人來說,真假或許不重要,博取關注、吸引粉絲、獲取流量、營銷賬號才是唯一目的,至于是否會引發網絡暴力,是否會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是否會破壞正常的網絡秩序,這些他們毫不在乎。據悉,假冒當事人哥哥的男子賬號已被封禁,警方也已介入。對于這些人來說,這一“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結果,完全是咎由自取。
從具體事件說開,不難發現,每次公共事件發生后,總有那么一小撮人像是豺狼嗅到了獵物,不顧一切、逾越底線地進行借勢吸粉營銷,享受熱點事件帶來的流量紅利,他們或冒充當事人身份發聲混淆視聽,或造謠編排劇情中傷他人,無所不用其極。由此掀起的網絡暴力輕則讓當事人寢食難安,重則引發更為嚴重的后果。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法律決不允許無底線的網絡營銷。
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無論傳播什么內容、營銷什么東西,恪守法紀是本分,也是底線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對造謠牟利的人依法追責,并震懾那些蠢蠢欲動者,告誡他們別為了流量就去吃“人血饅頭”;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素養宣傳教育,提醒網民在面對挑戰常識常理的社會事件時,謹慎行使新媒介賦予的能力,讓子彈多飛一會兒,避免被各類虛假信息帶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