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生書單 | 《面孔》:與面具共生,與影子纏斗
原創 時尚先生 時尚先生
《面孔》
《面孔》收入的四篇小說均有筆記小說的特點,敘事志人,只寥寥幾筆,卻風神能見。面呈異相的人、行為怪誕的人、分不清夢境與現實的人、默默無聞的詩人……他們注定湮沒于歷史,游走在煙火人間,與面具共生,與影子纏斗。如同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東君以古雅的漢語白描俗世眾生相,在看似不經意的閑話漫談間,那些無名之輩的面孔便如幽靈般一一浮現。
本書借鑒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形式敘事志人,刻畫了數百名無名之輩。作者將古老的文體之源、傳統的語言方式、對現代生活的深刻洞察融匯在這本書中,為當下中文寫作向傳統對接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面孔》收入了《面孔》《拾夢錄》《異人小傳》《卡夫卡家的訪客》四篇帶有筆記小說特點的作品。同名篇目《面孔》共包含300余則敘事文字,長則數百字,短則數十字,寥寥幾筆,像人物速寫。東君把這些碎片連綴成一篇,冠以《面孔》這個題目。據東君介紹:“《面孔》源自《世說新語》這一脈傳統,我就是想用這種既古老又現代的方式記錄種種世相。一段文字,常常是由一個詞、一個意象或一句話生發開來的。記事之外,我也下了點功夫尋求一種內在的氣韻。”不同于《世說新語》寫名人高士,出現在《面孔》一書中的,是面呈異相的人、行為怪誕的人、分不清夢境與現實的人、默默無聞的詩人……他們都是注定湮沒于歷史的無名者。比如《卡夫卡家的訪客》虛構出了一群晚明詩人。他們寫下了一流的詩篇,在世之時自絕于仕途,并由此歸入一個沉默、孤絕的群體。東君從卡夫卡的文字里讀到了他們的面影,把他們一一召喚出來。
這本書接續中國小說的氣脈,描繪了無名之輩的生活。
內文摘選
一
在一家醫院里,五官科醫生跟病人談論耳鼻舌身意,消化科醫生負手背誦《斷腸集》。
二
有人得了這樣一種怪病:看見陌生人從走廊那端走過來,就會害怕對方搶走自己口袋里的錢(盡管他口袋里沒幾塊錢);看見樹叢中突然飛出一只鳥,就會擔心有一把獵槍正對自己;聽到飛機的轟鳴,也會引發不安,擔心飛機(或某塊殘片)隨時可能掉下來,砸到自己腦門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打開窗子,抬頭看到天心一枚月亮,也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掏出了匕首。
三
一個被指為性侵的醫生后來承認他“動”過那個女人,但他對律師起訴書中所使用的一些敏感詞匯做了修正。比如,他把“臀部”“大腿”一律修正為“下肢”,把“嘴唇”修正為“口腔部位”,把“小腹”修正為“盆腔部位”(意在檢查女性骨性產道)。而且,他認為自己并沒有抓過那個女人的乳房,只是按照醫書上的正確指示并攏手指捫摸其胸口(意在檢查乳房內有無可疑腫塊)。
四
老街的一位老牙醫雖然技藝平平,但這條街上的人都認他,因為他臉上總是堆著笑意,好像拔牙是一件十分舒坦的事。老牙醫給人拔牙的時候,喜歡聊些家長里短。躺在椅子上的人還想說些什么時,一枚帶著血絲的爛牙已哐啷一聲丟進盤子里了。拔了?那人問。拔了。老牙醫露齒一笑,而那人的嘴角也便掠過一絲近乎甜蜜的顫栗。有一回,老牙醫不知怎么回事,思想跑馬,竟把一位街坊鄰居的好牙拔掉了,對方雖然懊惱至極,但終究還是沒有跟他鬧事。那人說,你的態度那么溫和,我都不好意思跟你發脾氣了。是的,是的,老牙醫依舊賠著笑臉說,下次你來了,我給你種一顆好牙。
五
婦產科的郭醫師說,牙醫也是小手好。
六
他有時關起門來打老婆,有時把老婆拖到門外打。關起門來打和拖到門外打是不同的。關門打,僅僅是為了教訓老婆,拖到門外打是要打給別人看,叫街坊鄰居都知道他的厲害。同事們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在單位里,他可是個著名的膽小鬼。
書評
鄒漢明:破邊的《面孔》——在東君小說《面孔》研討會上的發言
詩人中間曾經有過這么一句話:必要的非詩。換言之,詩人試圖把詩寫得看上去不那么像詩。當然,這句話是有前提的,他必須是非常優秀的詩人。再者,眼下,鋪天蓋地的詩太眼熟,實在太像那么一種詩了,以至于產生一種詩的熟視無睹。不得不說,一種固定的詩已經框定了這一代讀者。所以,必要的非詩,乃暗示著一種破邊的野心。
小說想來也是這樣。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文小說的文體借助于大量的翻譯作品,可以說比詩歌更加有目共睹地建立起了公認的當代小說文體。特別是短篇,經過多年的探索,這個文體具有了很穩定的形式感。可以說,各種類型的小說比詩更容易在文本上加以拆解、分析、歸納。我記得有次曾當面聽詩人鄭敏先生講:當一個文體(比如古典詩歌)可以在課堂上講授的時候,它才算得上成熟。我覺得今天的小說就有這個被講授的榮幸。
我們顯然不曾聽聞“必要的非小說”這樣的話。但話又說回來,小說家當中,具有破邊意識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多,大多數小說家還是在兢兢業業地維護并鞏固著小說業已取得的地盤。
東君是一個隱秘的詩人,但讀者更熟知他的小說。前者的這個隱秘身份,常常帶給他一種文體的冒險意識,或者我們干脆這樣講,他樂意冒犯這個叫做小說的文體。作為小說家,東君善于處理邊緣性的略顯陳舊的人物,他語言出色,在這一代小說家實在是罕有,他敘述中還難得地處處兼顧并討好讀者。我們單就一百五十多頁的《面孔》這一篇而論,讀者一定會被其中的不少章節逗樂,但如果讀完后純粹地發一陣笑,那讀者也太沒心沒肺了吧。如同卡圖盧斯的污言穢語里有著耐人尋味的東西,東君的引逗中,也有著讓這個時代的讀者探求并深思的品質。《面孔》中很多“從前”開頭的“從前體”,當他圈下這一節的最后一個句號,可以說,文字的背后正連接著當下。《異人小傳》中有一篇《刺猬人》,可以直接把我們這一年的生活代入其中。當然,這些還不是我今天要講述的重點。
現在,很多面孔匯聚在《面孔》中,究竟有多少張面孔?我沒有統計,恐怕也壓根兒沒法統計,但猜想總歸有數百張之夥吧。這樣的規模,讓我想到另一部著名的當代“群像小說”。一九八七年,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的長篇小說《蜂巢》,據有心人統計,《蜂巢》中出現的人物多達二百九十多個。但顯然,《蜂巢》有一條主要的街道可供人物出入,小說中也還設定了時間(一九四二年嚴冬的三天,僅僅三天),塞拉的敘述也更像是小說的敘述,就此而言,《蜂巢》的文體更像小說,而《面孔》,其線性的情節完全分割成了散點,點與點即使挨得很緊,但再也不愿意構成線了。《面孔》中,每一個支點各自為陣,各自生長,也各為堡壘。對東君來說,小說情節的消失,可能早在他蓄謀已久的考量中,不過他也不想完全如羅伯—格里耶那樣,干脆連人物也一并取消。但是,《面孔》里的幾百個人物,他們一一浮現出來,終歸是虛化的,如同一個個符號,即使小說家仍然試圖行使小說的固有功能,這么多的人物,我認為也全然地漫畫化了。換言之,作者一筆畫下面孔的輪廓,卻再不愿意去具體地描摹眼鼻耳目,而對于人物置身的那個背景,他能省略則一概就省略了。在這個意義上,我以為《面孔》更像隨筆,或者我們干脆這么說,《面孔》就是一部隨筆體的小說,有點后現代。當然,后現代是一個很大的帽子。
《面孔》中有一部描述晚明詩人群像的中篇小說《卡夫卡家的訪客》,這個中篇《山花》雜志發表時曾配發過我的一個短論,這里就不重復展開了。但毫無疑問,這個三萬多字的中篇是整冊《面孔》的壓軸作品。前面是碎片,到這里卻蔚為大觀,成為一個搖撼不動的整體,也因此,《面孔》更顯得是一部難于歸類的作品。
文學史上,只有非常有為的小說家,才會有胸懷破邊的意識,也樂意“在文體的邊界游蕩”。當然,這種“游蕩”并非沒有風險,一不小心,也會遠離邊界,成為一個非法的闖入者。當然啦,文學世界顯然歡迎這樣的非法闖入者,但讀者的胃口卻殊難調配,這又是東君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矛盾。但毫無疑問,《面孔》一書,正因為有這種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處處留心的游蕩,詩、小說、隨筆原本涇渭分明的文體界限就被打破了,它們共同組合成了一種非詩、非小說、非隨筆的新文體。至于我們具體指稱它是什么,或者命名它是什么,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孔》中每只面孔也并非可有可無,其中不少具有寓言和象征的功能,頗類似于我們傳統書寫中的古代筆記。閱讀它們,或者拿起放大鏡研究它們,讀者既可以讀出夢境,也可以讀出滄桑,甚至可以讀出我們的當代心腸。
原標題:《先生書單 | 《面孔》:與面具共生,與影子纏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