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座︱虞云國:宋江如何去除臉上的金印
【編者按】本文根據(jù)上海師范大學虞云國教授在“錢塘公眾歷史講座”的逐字稿整理而成。此講座由浙江大學公眾史學研究中心與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中心合作主辦。原題《<水滸傳>與宋代社會風俗》,現(xiàn)題為編者所擬。因講座內(nèi)容較多,分五次發(fā)布。此系第二節(jié)。
虞云國教授刺字:中國式的“紅字”
我們知道,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有一段很好看,就是上東京鬧元宵。在這之前,宋江要做一番打扮。其中主要便是去掉臉上的金印,七十二回有所交代:
看官聽說,宋江是個文面的人,如何去得京師?原來卻得神醫(yī)安道全上山之后,卻把毒藥與他點去了,后用好藥調(diào)治,起了紅疤;再要良金美玉,碾為細末,每日涂搽,自然消磨去了。那醫(yī)書中說“美玉滅斑”,正此意也。
這里涉及宋代刑罰中的刺字問題。林沖是《水滸傳》中最早被刺字的人物。刺字是較直白的說法,而“打金印”就給人委婉一點的感覺。刺字主要是作為犯人的標記,通過這種侮辱性的刑罰,讓人一望便知這是罪犯。既可以作為前科的記號,又可以在犯人出逃時很快辨認出來。一打金印,身份鐵定。金印所刺的部位,一般在臉頰上,再用燒灼和涂藥,將字涂作黑色,故刺字又稱刺面、黥面、墨面。
刺字是從古代墨刑演變過來的,始于五代的后晉,進入宋代后,五代的刺面與中唐以來的刑罰結(jié)合起來,以加重刑罰力度。所以,宋代的刺配法,既要杖脊,又要流配,還要刺其面,等于一人犯罪要受三次刑,林沖便是如此。刺字的格式也有講究。智取生辰綱中,濟州府尹因胥吏何濤緝捕晁蓋不力,便命文筆匠在其臉上刺字,以示警告。這大概已是北宋中期以后的定制,在這之前,官府對這事似乎沒有明確規(guī)定。有個故事說:陸東權(quán)知蘇州,下令在流犯臉上刺“特刺配某州牢城”,僚屬對他說:“凡‘特’者,指罪不及此,而出于朝廷特旨。現(xiàn)在這人罪應刺配,刺上‘特’字,恐怕有點僭越。”陸東很恐慌,連忙命人將囚犯臉上的“特刺”改為“準條”。后來他被人推薦提職,一位大臣說:“噢,不就是那個在人家臉上打草稿的權(quán)知蘇州嗎!”可見在北宋中期以前,刺字方式?jīng)]有明確的規(guī)定。
犯強盜罪,在耳后刺一個環(huán)形;徒刑,刺方形;杖刑,刺小圓形。若杖刑三次,改刺臉上,但直徑不超過五公分。宋高宗和孝宗時,但凡強盜,額頭刺“強盜”,臉頰上刺“配XX州”,這是較嚴重的例子。很明顯,臉頰刺字是對犯人永久性的侮辱,對精神是巨大的創(chuàng)傷。有故事說,因?qū)ξ飨挠帽。褡谝獞土P一位轉(zhuǎn)運使,宰相提醒神宗,祖宗家法不殺士大夫,神宗便決定刺面發(fā)配他,副宰相則以士可殺不可辱為由勸阻了宋神宗。由此可見,刺字對人的侮辱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林沖發(fā)配后,長嘆“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閃得我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宋江也在同樣背景下,在潯陽樓寫了反詩:“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怨仇,血染潯陽江口。”可見刺字對宋江的刺激之嚴重。
宋江刺配江州辭別父弟。刺字好像中國式的“紅字”,甚至比紅字還要嚴重。對曾被刺過字的囚犯而言,掩蓋和消除刺字就至關重要。武松醉打蔣門神時,借了小膏藥掩蓋金印。血濺鴛鴦樓后,他受到官府圖形通緝,落腳在孫二娘黑店,寸步難行。小說也有一段描寫:
孫二娘道:“阿叔臉上,現(xiàn)今明明的兩行金印,走到前路,須賴不過。”張青道:“臉上貼了兩個膏藥便了。”孫二娘笑道:“天下只有你乖,你說這癡話,這個如何瞞得過做公的?我卻有個道理,只怕叔叔依不得。”武松道:“我既要逃災避難,如何依不得?”孫二娘道:“今既要逃難,只除非把頭發(fā)剪了,做個行者,須遮得額上金印。”
可見他之所以成為行者,主要為了掩蓋金印。宋江上了梁山后,雙槍將董平罵陣時就以“文面小吏”來羞辱他。宋江一做上梁山泊主,就千方百計試圖磨滅臉上的金印。《宋史·楊景宗傳》,也有用藥退去刺字的記載。
除了犯人刺字,當兵的也要刺字,在面部以小刺刺軍隊的番號,或在手上或在手臂上。宋代實行募兵制,軍隊來源很復雜,其中就有罪犯,刺字的目的也很明確,方便對這些士兵的管制。這么一來,也就有了后人將軍士和流配犯等而視之的情況。高俅對禁軍教頭王進也是開口閉口“賊配軍”。再如狄青,后來身居高位,做到樞密使,是最高軍事長官,在一次宴席中,在旁一位勸酒的藝妓趁酒意嘲笑狄青,“敬斑兒一盞。”他出任樞密使時,副使是狀元出身的王堯臣,有一次也半真半假指著狄青臉上的兩行刺字說:“喲,愈加鮮明了么。”狄青回敬道:“你喜歡,我就奉送一行吧!”有一次,仁宗讓王堯臣勸他去掉黥文,狄青百感交集說:“你是以狀元而致身樞府,我呢,若無這兩行黥字,怎能與你同坐共事呢?這黥文斷不能去,我要讓天下微賤都知道,國家有如此高位相待他們。”由此不難想見刺字對士兵與犯人的心理傷害。
當然,刺字也有為表現(xiàn)某種決心的特例。靖康之難,家破國亡,名將王彥率領士兵堅持抗金,這批鐵血男兒都在臉上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大字。另外,就是岳飛。正史記載,岳飛的背上刺有“盡忠報國”四個字。后人根據(jù)這一記載,有很多發(fā)揮,比如《說岳全傳》有岳母刺字的情節(jié)。但這跟史實不符,岳母并不識字,而且刺字在當時是一項專門的技術(shù)活,需要有關的工具和手藝。《水滸傳》中為宋江去除金印的描寫,說明這一過程的復雜性,也印證出《說岳》中的描寫并不可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